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一则材料.独特视角.演绎课标-中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55 浏览:9350
论文导读:明之间的冲突,并以此对比来说明,清朝已日落西山,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处于停滞状态这一事实。许老师的整节课,可谓是一气呵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即真实场景的步步再现。且每一步场景中,教师只设置了总体的思路,里面具体场景的布置都是由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推敲演绎出来。这样的课堂,既增加了全课的趣
摘要:“依标授课”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灵魂。2011年下半年,笔者有幸观摩了“第45届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及“第九届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依托这两大平台的展示,笔者发现当前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开始走向质朴,单一载体模式开始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广泛尝试。所谓单一载体模式,即指全课以一则材料(或文字资料,或图像资料,或音频资料)贯穿始终。全课结构紧凑,中心突出,但却视角独特。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了两大平台中来自绍兴的许锴杰老师和来自杭州的周慧帼老师的两堂课来谈谈如何以一则材料,通过多重视角,演绎课标,打造质朴课堂的。
关键词:一则材料 独特视角课标
2011年下半年,笔者非常有幸观摩了“第45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初中历史与社会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及“第九届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依托这两个平台,许多来自全国、全省各地的优秀教师向观摩者展示了强强对抗、精彩纷呈的课堂。作为一个有幸能亲临现场观摩的老师,笔者仔细比较了往届的课堂与这两大经典课堂的异同之处,发现同为“依标授课”,展示者同样都需要通过凭借一个载体来更好的演绎课标。但在“载体”的寻找方面,这两大经典课堂的展示者有了一个突破,他们不再一味追求多元载体在课堂呈现中带给学生的感观冲击,而是开始探索着以单一载体——即一则材料(或是文字资料,或是图像资料,或是音频资料),但却通过多重视角,来生动和透彻的演绎课标。在他们的这一理念指引下,笔者所观摩到的课堂,与以往相比,显得更加的质朴。
下面,笔者就结合“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比”中来自绍兴的许锴杰老师和“浙派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展”中来自杭州的周慧帼老师的两堂课,谈谈在“依标授课”的课堂中,如何通过一则材料,以独特视角,来成功演绎课标的。

一、 解读课标,寻找素材。

“依标授课”这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灵魂。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想让你的课堂成功,那就必须得深入的解读课标。在“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中,许锴杰老师抽到的课标是“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这个课标明确提出,清末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必须得通过各种实例,且该实例最好能综合多种因素,来加以说明。面对该课标,许锴杰老师选择的素材是:清朝乾隆皇帝统治时期,马戛尔尼来华这段史料,并由此敲定了课题的题目为《停滞的帝国——由马戛尔尼使华探清危机缘由》。马戛尔尼访华,是段真实的史料,《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冲击》一书就记载了这段史料,所以从该课的取材来看,许老师是实现了“论从史出”的目的。
而在“浙派名师课堂教学艺术中”,周慧帼老师选择的课题是《传统城市新气象》。应该说,这一课题,对应的课标相当的多。那么为了更好的说明两宋时期的城市和隋唐时期的城市相比,出现的新气象及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周老师选择了巨型画卷《清明上河图》。她凭借《清明上河图》的尾段、中段、首段呈现出来的画中景,形象展示了两宋时期在商业、手工业、农业方面的情况。在周老师的这一课例中,《清明上河图》贯穿全课始终,作为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这幅图因为其所经历的历史经纬,成为了后人研究两宋历史的有利凭证。周老师选择该画作讲述该课题,恰反映了其本人对历史本来面貌的尊重,反映了其严谨的历史观。
综合两位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选择了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幅历史图象资料来叙述一段历史。资料的选择都是非常严谨的,真正做到了“有出处”。在资料的运用方面,两位老师在全课的始终都只用了这么一个资料。与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凭借的多元载体相比,两个老师的选择可以说是质朴到底。但效果如何呢?就两节课最终的课堂反馈来看,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位老师在慎重选对了资料后,以细腻的笔触,通过独特视角,解读了这些素材。

二、 独特视角,解读素材。

素材选择后,如何以独特的视角,透彻解读,成为了接下来步骤中的重点。许锴杰老师在选择了马戛尔尼使华这一素材后,设置了“礼品备置、沿途所见、礼仪冲突、对华要求、回国汇报”这五个环节,动态的阐述马戛尔尼作为大英帝国的使臣,在来到中国之后,是如何切身处地的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以此对比来说明,清朝已日落西山,在世界文明体系中处于停滞状态这一事实。许老师的整节课,可谓是一气呵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即真实场景的步步再现。且每一步场景中,教师只设置了总体的思路,里面具体场景的布置都是由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推敲演绎出来。这样的课堂,既增加了全课的趣味性,又实现了学生“作历史”的目的。
再来说周老师的课。我们都知道,《清明上河图》是幅宏大的画作,周老师在选取了这幅画作后,别具匠心的以倒叙的方式,分别呈现了全画的“尾段、中段、首段”中的一些情景。通过尾段的画中景,学生了解了两宋商业领域出现的新气象(经营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7ctime.com
场所、娱乐方式、经营方式等等);通过中段的画中景,学生了解了两宋手工业的繁荣;最后通过首段的画中景,学生了解了两宋农业的富庶。全课最画龙点睛的一笔就是,整幅画作的呈现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但恰恰恰是这种方式,展示了两宋城市新气象中,商业的繁荣、手工业的强盛,缘于农业的富庶,全课的逻辑体系因此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综合两位老师的课堂,他们在解读素材的时候,都采用了独特的视角。许老师以马戛尔尼使华这一动态的行程作为素材,把全课设置为行程前的准备、行程中的见闻、行程后的心得这三大版块。全课各步骤的设置如行云流水,最终结果的归纳获得让人产生水到渠成感,衔接方面非常的自然;而周老师则打破传统课堂中顺叙的方式,别具匠心的选择了倒叙法,展示全课的逻辑体系。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艺术可谓是十分高超,他们对素材的处理也可谓说是视角独到。但正是这种独到的多重视角,打造了两节经典的课堂。
总之,这两次难得的课堂教学观摩,让笔者深深感悟到:牢牢把握课标灵魂,依托单一载体(或是图像资料、或是音频资料、或是文字资料等),凭借独特的视角,多角度演绎课标,是打造质朴课堂的一种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