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德莱塞观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088 浏览:79803
论文导读:品已经具有鲜明的批判倾向,他在1920年代的创作,则标志着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尽管美国文学界对“自然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至今仍存在许多混淆与模糊之处,但从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1899年)至《美国的悲剧》及“三部曲”的整体创作风格来看,作家在道德倾向方面意欲表现的是
德莱塞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处于工业化转型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有学者认为他早期的作品已经具有鲜明的批判倾向,他在1920年代的创作,则标志着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尽管美国文学界对“自然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至今仍存在许多混淆与模糊之处,但从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1899年)至《美国的悲剧》及“三部曲”的整体创作风格来看,作家在道德倾向方面意欲表现的是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而另一方面,他道德倾向的矛盾性也时时跃然笔端,表现出德莱塞分裂的自我。

德莱塞深受斯宾塞哲学思想的影响并接受了机械论的观点。机械论把生活看做是一台与道德无关的巨大机器,因此,德莱塞在小说中贯彻的是一种非道德的漠然主义——对于人物的一切行为,既不谴责,亦不颂扬。
在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中,嘉莉妹妹纯真、肯干,是个漂亮的农村姑娘:在她到达芝加哥的第一天去求职时,那些大街犹如一堵堵神秘的墙壁,把她排斥在丰富的物品之外。然而,嘉莉并未甘于碰壁,而是积极进取,努力在这个令人难以捉摸的城市寻找立足点。她先后与德劳埃与赫斯特伍德的同居都显示了她对正常婚姻的向往和要求,她的命运并不因为她的道德堕落而遭到挫折,相反,她在别人一落千丈的时候却平步青云,从社会底层一步步爬上上流社会,成为名利双收的喜剧明星。
另一个人物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德鲁埃,他虽然喜欢花哨的打扮,并频频追逐不同的女人,但是他“人还是很和气、厚道”。当他与嘉莉发生争吵离开后,他还想起了“嘉莉身边没有钱……他要是不马上过去,也许她手头会很紧的”。这些都表明他绝对不是一个冷血、阴郁、好算计的坏蛋。
而赫斯特伍德的沉浮,也不能简单地视为道德堕落应有的结果。只是他具有强烈的,对嘉莉的就是引起他的浮沉的原因。但是,在堕落的过程中,他是由某种力量控制着的,某种环境决定的。这种力量和环境是他所不能控制的。即使他想改变也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和嘉莉的命运变化一样,赫斯特伍德的命运变化和命运悲剧与道德行为没有关系,不能视为罪恶的代价,不能归咎于道德的堕落。
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在德莱塞直言不讳地描绘赫斯特伍德的背信弃义和拼命追求嘉莉的情节中,字里行间没有一点诲淫诲盗的东西。“他对她的兴趣,简直可以说是神魂颠倒,并非是单纯的性欲。这是多年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不断枯萎的情感,又发出了新芽,开出新花……”
就在他严肃地叙述赫斯特伍德迷恋嘉莉的情节中,在描绘他甘愿抛弃社会地位、朋友尊重和个人荣誉这一段故事中,也没有渗入任何伤风败俗的糟粕:“处于他这种地位的男人,在经历了一连串无聊或让人心肠变硬的事情以后,一旦遇上一个年少单纯、纯洁无邪的女子,他也许会出于双方差异悬殊的考虑而和她保持距离;但他也可能被这种意外发现迷住了,为自己的发现欣喜若狂,于是被吸引了过去……”
此类描述让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德莱塞对违反传统道德的人物寄予的不是批判,指责,而是某种同情或者是宽恕。正如拉泽尔·齐夫的评价:“德莱塞以一种稳健、镇静、几乎是天真的探索态度让嘉莉在下面两者之间做出合理的抉择:“是继续把自己当作芝加哥无特殊技能劳力市场的商品,以处女之身穿着雪水透入的廉价靴子在大风横扫的街道上跋涉呢,还是满足杜鲁埃的肉欲,成为身份稍高一些的商品呢?在后一种情况下虽然失去了,但衣装却足以御寒。”
同样,在《美国的悲剧》中,也没有任何正面与反面人物之分。主人公克莱德的行为被解释为被动的、被决定的、非理性的,如同赫斯特伍德一样,他的行为是由某种力量与环境所控制着的,而这种力量和环境是他所不能控制的,这一点在德莱塞对谋杀事件的描写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克莱德同周围的人一样,把挣钱看做理想,把财富看做一切。不难理解,对于这样一个既没有一门特殊技能也没有任何艺术才华却又把财富看做最高理想的年轻人来说,他自然会紧紧地抓住与有钱的亲属接触的机会以及亲属们给他提供的与富人接触的机会:克莱德要想过上豪华的生活,就要和工厂主的女儿结婚,而要与工厂主的女儿结婚,就不得不与原先已怀了孕的女友分手。因此,德莱塞创作的本意不在于试图批判其主人公失去良知的犯罪行为,而就其实质,突出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文明与物质文明如何将人挤压为非人的现实。
德莱塞对上述人物道德立场的态度符合他对现实的“机械论”哲学观、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以及他的宿命论哲学及悲观的人生观,展示出机械化、商品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的被动处境和消极状态。

尽管德莱塞深受斯宾塞哲学思想的影响并接受了机械论的观点,他主要的道德立场是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在小说中贯彻的是一种非道德的漠然主义,但正如奈格对他的评价:“他接受自然‘科学’机械论,用它来代替传统的个人和道德责任观点,但他对这些传统观点又颇为肯定。”因此,德莱塞笔下的人物行为便具有了双重性:一方面,作家表现了人物对道德的越界行为,另一方面,他也展示给读者道德对人物行为的抑制力量。正是这种抑制力量的作用,读者得以欣赏到众多人物各具特色的多面性。
以“三部曲”中的柯帕乌为例,当他准备为一所大学的巨型望远镜做捐赠时,他想到的是凭着这个好名声,在伦敦、纽约等地方为他的芝加哥企业筹款。结果如他所料,这位精明的金融家充分利用了人们所赞许的慷慨大度的捐赠者的美名,为自己的商业利益扫除了障碍。不仅如此,为了在公众面前保有一副拥有幸福家庭的正人君子的形象,柯帕乌刻意避免自己与白丽尼斯的亲密关系被暴露,以至于乘船回纽约或去伦敦的时候,他们特意分船而行。德莱塞用艺术手段生动而准确地再现了社会变迁的语境下“美国梦”追逐者的功利与虚伪的一面。
女主人公艾琳似乎为了爱情敢作敢为,坚定不屈,但当柯帕乌一而再、再而三地移情别恋的时候,作家意味深长地叙述道:“难道这是报应吗?如果艾琳真正迷信或者信仰宗教的话,如果她了解《圣经》,她也许会引用《新约》上的一句话来安慰自己:‘你用什么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一定用什么方式对待你。’”德莱塞的道德倾向不仅在此处映入读者的视野论文导读:
,在艾琳以后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中也一再发生着作用。同样,嘉莉也饱尝了传统道德的制约力量给自己心灵带来的不安。在德莱塞的笔下,嘉莉是一个有道德感的“丛林”人物。因为她常常处于自我与良心中的声音之冲突中;邻居海尔太太在片言只语中表达出的道德观,也会让她为自己的模糊妻子身份而方寸大乱,并且凭借自己的感受和本能获得了一种“改邪归正”的力量。毫无疑问,那来自她良心中的声音就是社会传统道德的化身,它促使着嘉莉对两个情夫都提出正式结婚的要求,这是德莱塞在《嘉莉妹妹》创作中的另一个矛盾,体现了奈格对他的评价。
在《美国的悲剧》中,德莱塞的“丛林”人物也时而闪现出一丝良知的发现。克莱德一心想要爬进上流社会的大门,当富家女桑德拉为他带来希望时,他不愿放弃实现梦想的难得机会。故此,当出身寒门的原女友催促克莱德与她结婚时,克莱德产生了谋杀女友的念头。但他在思考谋杀计划时,常常产生矛盾的心理。此外,在他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实施谋杀计划时,他也再一次地厌恶起自己的杀人主意。
在上述叙述声音中,我们发现,德莱塞“丛林”人物时而的良知闪耀展现了一丝人性的光辉,而这却与他的“机械论”哲学观及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相悖:在社会“丛林”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中,人应该是冷血的,对未来也没有任何的期盼。

如上所述,德莱塞曾经大量阅读达尔文和赫胥黎以及斯宾塞等科学家及社会学家的著作,深受生物宿命论及社会宿命论的影响。他认为在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一般的世界里,人的生活是没有目的、没有标准的,唯有生存本身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一切道德标准都是不必要的。但在作品中,德莱塞对人性及生命意义所表现出的观点却与他的“机械论”哲学观及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时有冲突。以嘉莉为例,德莱塞对她富于感情的一面作了细腻的描述:嘉莉对无依无靠的弱者情不自禁地怆然伤怀;为衣衫褴褛、脸色苍白的男人感到深深的难过;对刚下班回家的、身穿破衣烂衫的女工们产生深切的怜悯。
同样,在德莱塞的最后一部作品《斯多葛》(1947)中,为了个人的利益可以对他人不择手段的柯帕乌在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竟然还念念不忘他很早以前在心中萌生的计划:建立一所专为穷人治病的医院。柯帕乌建立一所医院的心愿终于由他的最后知己白丽尼斯替他实现了。印度法师对“博爱”的阐释也使白丽尼斯对自己的一生有了深刻的认识与反省:“一个人一定要为着她自己外的一些事情而活着,一定要做一些可以满足许多人需要的事情。”
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寻在嘉莉身上也时常闪现,不仅如此,嘉莉强烈的道德感也时时跃然纸上:刚刚接触艾姆斯的嘉莉从他对一掷千金及摆阔的态度就隐隐约约地发觉他受的教育比自己多,他的才智比自己高;艾姆斯的一句:“难道说一个人非得有钱才能幸福吗?”虽然让她有点怀疑,但他的气质早已给嘉莉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即便在与赫斯特伍德过着日益贫困的生活时,艾姆斯的话还在她耳畔回响:钱财可不是万能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她都不知道;演剧是了不起的艺术。当已成为明星的嘉莉再一次与艾姆斯相遇时,她依然渴望着艾姆斯的真知灼见:“……要为多数人服务;要心胸宽大,富有人情味,那么您就必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德莱塞道德观的矛盾性也在如下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这也是嘉莉“觉得自己无比孤独”的原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因所在。正是由于嘉莉具有道德感,所以她认为“看来像他这样的男人不会更加靠拢她了”。因为他这样的男人在嘉莉的眼里应该是传统的“完美男人”,而这样的“完美男人”一定会寻找冰清玉洁的“传统女人”。所以,曾经与两个男人有染的嘉莉自认为自己是不配艾姆斯这样的完美男人的。
综上所述,一个处在对人生价值理想不断思索且又时常处于道德困境中的人物是不应该在德莱塞的“丛林”中出现的,这显然与他的机械论哲学观与斯宾塞的进化论道德观相背离。德莱塞的人物行为方式具有分裂性,精神世界呈现复杂性,这一事实暗示出作家德莱塞的信仰判断具有矛盾及动态发展的特征,显示了他在摸索前进中的认知取向,而这应该与他个人生活阅历的变化和不断的人生探索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小说所揭示出来的现实在、社会或文化上都非常重要。
[本论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系列论文,项目名称:社会转型期中外文学作家文化价值取向研究,项目编号:2012842。]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