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要素探索与验证-研究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035 浏览:85790
论文导读:
摘要:以我国420家高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l5.0与AMOS7.0软件,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构成进行了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延展能力四要素组成。该四雏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背景下的技术核心能力要素组成状况。
关键词:技术核心能力;要素;探索性分析;验证性分析
1001-5981(2012)01-0035-04
一、前言
自普拉哈拉德与哈默提出“核心能力”概念以来,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的普遍认同。高技术企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其核心能力的核心是技术核心能力。技术核心能力对高技术企业的竞争地位是极端重要的,它是高技术企业异质性成长的源泉。如何有效管理并发挥技术核心能力优势是高技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但有效管理的前提是明确技术核心能力要素,这样管理对象及其管理措施具有针对性。
从已有技术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观点不一。王毅根据技术单元的性质,将技术核心能力分为学科整合能力、单元技术核心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季玉群等强调核心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对技术元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延展能力。牛雁翎等认为核心技术能力包括资源及其组合能力、战略选择能力、实体活动能力和产品与服务的综合结果。鹿盟等认为核心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两个方面。郭岚等认为核心技术能力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学科整合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等。这些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但在如下方面稍有不足: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研究角度及对技术核心能力内涵理解的不同,对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划分各不相同,有些过于简单,如鹿盟等的二维结构,有些又过于复杂甚至有内容重叠之嫌,如郭岚等的六维结构;从研究方法来看,基本是对技术核心能力要素的理论探讨,鲜有对技术核心能力要素进行实证研究。
因此,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作一些探讨,从而为我国高技术企业进行相应的技术核心能力评估以及有效管理提供依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核心能力的作用,进而促进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成长。

二、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分析

技术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特有技术要素和技能或各种要素和技能的独特的组合来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技术,以产生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技术、知识等)的企业能力,具有价值性、难以模仿性、路径依赖性、延展性、整合性等特征。结合技术核心能力的上述定义与特征,以及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并借鉴已有技术核心能力要素构成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延展能力4要素组成。
吸收能力指企业获取、消化、转换及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反映高技术企业对外部技术知识的获取及与内部知识的整合能力。技术核心能力的本质是知识,更确切地说是核心知识,其形成与发展必须依赖大量的知识基础,而知识吸收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知识基础。因此,知识吸收能力构成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基础。
研发能力是指企业搜寻、获取和利用现有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知识、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它主要反映高技术企业基于研究开发形成核心技术的能力。核心技术是技术核心能力的内核,是企业拉开与其他企业的技术差距,保持技术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研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核心技术的源泉,研发能力直接关乎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之间的耦合状态及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它主要反映高技术企业通过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不断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核心产品与最终产品的能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也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就是说,企业是否具备技术核心能力最终是由市场说了算。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技术核心能力的市场体现。
延展能力是指企业运用所整合的独特竞争实力开发出核心产品并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多个市场领域的能力。它具有使企业形成各种差异化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并拥有进入各种市场的潜力。因此,延展能力作为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是技术核心能力体系形成的催化剂,是技术核心能力的动态性成长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动态演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源于:7彩论文网硕士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三、研究方法

(1)问卷的设计与预测试
本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形成一份包括38个题项的初始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分制量表来进行度量。随后,笔者利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之机,就上述初始问卷的内容与形式咨询了与会的管理学专家,并实地对湖南省一些高技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访谈,依照他们对每个测量指标的评分,运用SPSSl5.0统计软件对其评分进行单样本T检验,利用检验结果以及他们的相关建议,对相应指标进行有效性判断和筛选,在问卷形式、测量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修改。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修改后问卷题项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笔者又选取其攻读博士所在班级的同学以及MBA的一些学员共19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小范围的预测试,获得有效问卷138份。根据调查数据对题项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又删除了一些题项,并将保留下来的题目再一次进行语义上的修正和表达上的准确化处理,最终修订成为包含24个题项的正式问卷。
(2)数据收集
正式调查对象选取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北、湖南6省市已形成技术核心能力的高技术企业。在问卷发放对象选取方面,主要针对高技术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发放;在发放渠道选取方面,主要采取直接走访、参加会议、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个人关系等渠道并行采集。我们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问卷486份,回收率为69%,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回收率为60%。关于样本结论文导读:
构,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42家,所占比例为8.6%;民营企业310家,所占比例为63.8%;集体企业38家,所占比例为7.8%;外资企业70家,所占比例为14.4%;其他26家,所占比例为5.4%。从受访人职位来看,总经理66人,所占比例为13.6%;副总经理160人,所占比例为3

2.9%;部门经理245人,所占比例为50.4%;其他15人,所占比例为3.1%。

(3)统计分析方法
首先将所有样本数据随机分成两部分,其中210份问卷运用SPSSl5.0统计软件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210份问卷运用AMOS7.0软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数据分析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前,采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判断调查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1,KMO值为0.869,大于0.8,属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范围;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其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1,因而统计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转置。在因子个数的选取方面,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的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一般应大于60%以上,根据Straub的建议,应剔除在所有因素上负载值均低于0.5或在多个因素上负载值大于0.5的题项。通过对210份调查问卷中的24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因子负荷大于0.5的原则,经过反复尝试,剔除了3个题项。对余下21个题项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可提取4个公因子,得到技术核心能力的因子结构(见表2),其累积贡献率为6

6.904%,具有较好的解释率。


2 信度与效度分析
测量信度的常见方法是用Cronbach系数,一般认为,如果a系数在0.7以上,说明指标的可靠性是可以接受的。研究表明,吸收能力a系数为0.812,研发能力a系数为0.884,技术创新能力a系数为0.826,延展能力a系数为0.938,均远远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关于效度方面,问卷在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相关文献、深人实地调研,并分别与管理学领域专家及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就问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多次深入探讨,补充遗漏题项,剔除重复项,调整问卷结构,以保证题目内容的全面性、分布的合理性与表述的简洁性,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程度的内容效度。
3 验证性因素分析
以余下的210份样本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方程建模软件AMOS7.0,对技术核心能力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过程中,本文采用以下拟合指数:X2、X2/df、RMSEA、GFI、AGFI、TLI、CFI等作为评价标准。X2一般越小越好,X2/df小于3可以接受,但一般小于2为宜。当GFI、AGFI、TLI、CFI这几项指标的值在0.9至1之间时,通常认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在0.8至0.9之间时,认为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是可以接受的。RMSEA低于0.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低于0.08表示拟合效果可以接受。由表3,本研究X2、X2/df、GFI、RMSEA、CFI和TLI都满足条件要求的优良拟合标准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网站www.7ctime.com
,只有AGFI略低于0.9的优良拟合标准,但仍然高于0.8的有效拟合标准值。综合以上指标,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四维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路径图如图1所示。

与此同时,本文将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四维模型与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进行了比较(见表4),数据结果显示,另外三个模型的拟合度均不理想,拟合程度远远低于四维模型。这说明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四维模型是合理的,前面的理论构想得到进一步验证和确认,即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延展能力四要素构成。
一般认为,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在本文中也得到验证(其结构方程参数分别达到0.88和0.83)。
对于吸收能力,其结构方程参数最高,达到0.92,说明其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最大,超过了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背景下,其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更需要引进吸收大量外部知识,特别是引进吸收国外最新科技成果与核心知识,因而普遍认同知识吸收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基础性作用。如,赵晓庆、许庆瑞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演进过程是一种基于技术引进吸收基础上的追赶式演进过程。曹兴等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吸收式形成模式。Liao等(2003)的研究表明,拥有高水平吸收能力的企业相对其他企业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先动优势。Chen Yanying和Yuan Yijun认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多是通过吸收外部新知识、新技术实现创新。
延展能力的结构方程参数最低,只有0.52,说明延展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其他3个维度,同时也说明延展能力在技术核心能力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认为随着动态环境的日益复杂,我国高技术企业将融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技术核心能力本身的刚性特征也日益凸显,这就使得我国高技术企业应充分认识与重视延展能力的作用,应尽快增强其延展能力,全面提升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变得更加紧迫。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了技术核心能力的四因素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技术核心能力的四因素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支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即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延展能力四要素组成。这对于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内涵的明确和技术核心能力水平的测度具有积极参考价值,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要素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其对高技术企业绩效影响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技术核心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高技术企业持续成长。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从实证角度深入探寻各要素之间的作用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高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