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侗族大歌传承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407 浏览:80289
论文导读:,学校将贵州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办学特色纳入教学机制,侗歌班实行由招收到教学再到艺术实践等一套自成一体的侗歌教学方案,长期聘请民间公认的优秀歌师教唱。侗歌班的学生在学业完成后,除了能精通侗族大歌的演唱外,还具有分析、研究侗族大歌的能力,这些学生大部分将来也会回到家乡,有的还进入了当地的中小学担任音乐老师。他
摘要:侗族是一个以歌代言的民族,侗族大歌就是其文化的精髓。随着侗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准确的认识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侗族大歌;传承方式;传承现状
侗族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古老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们不仅不断地创造着物质财富,也不断地创造着精神财富。侗歌也在侗族人民在代代相传、代展创造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形成了多声合唱的演唱形式——侗族大歌。侗族人民不仅把侗族大歌当成愉悦精神的审美对象,更把它当成了养育灵魂的精神食粮。随着侗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贵州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开始大力开发以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卖点的旅游产业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外交流的影响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一)传统的民间传承

1、师徒传承

这种传承是由歌师在侗歌歌班里教歌来进行的传承,所以也称“歌班传承”,它是侗歌传承的主要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包括两大核心:以学歌、唱歌为主要活动方式的社会组织“歌班”和以教歌、传歌、编歌、创歌为己任的“歌师”。
歌师侗语称“桑嘎”,是侗族的文学家兼音乐家,他们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沿变、传统文化、礼仪习俗和道德。在民众看来,他们是智者,倍受尊重和爱戴。歌师年龄一般在五、六十岁左右,大都出自昔日歌班的优秀歌手,因年龄不断增大逐渐推出歌班,从事教歌,先协助老歌师,后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歌师。歌班侗语称“告嘎”,是指由同村寨或同宗族的村民(包括儿童)按性别和年龄组合而成的歌唱团体(歌队是指在此基础上组成的合唱队伍,一般两者可以等同),平时学歌或是参加赛歌等活动都是以歌班为单位,分小班、少年班、青年班、壮年班和老年班。
摘自:7彩论文网学术论文网www.7ctime.com

2、家庭传承

家庭传承是指父母与子女间的传承方式。“鞭打木马快快走,滚得一身灰扑扑,我们还小当哭匠,长大要当好歌手。”这首侗家儿歌足以说明侗族小孩对侗歌和侗语的学习是同步的,从孩子刚开始学说话起,父母便开始交他们唱儿歌。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由于外出打工或是其他原因,已不再唱侗歌了。父母教子女唱侗歌的传统现已逐渐减少,有少数已经演变为家庭隔代传承。小孩的教歌启蒙也就落在了外祖、祖父母身上。这种传承方式多出现在老歌师的家庭中。亲子的传承的减少与改型,改变了侗家孩子从小歌唱的良好习惯。无疑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最近,父母不教不唱,直接影响孩子学唱歌的氛围,心理,时间,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师徒传承的基础。

3、群体传承

群体传承是指在侗族的各种节日活动中,在唱、奏、赏同步的情况下,上辈人将传统的民间音乐自然的传递给下一代的方式,这种方式没有固定、明显的教学关系,也没有专门的学习时间。这种教授方式以青少年和儿童为主。

(二)舞台式的传承

舞台式的传承是指将侗族大歌的表演场地从鼓楼转到舞台上,将舞台作为侗族大歌对外传播的手段,也是侗族大歌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

1、文艺打工

“文艺打工”是上世纪80年始在侗乡流行的词汇,是对在外地通过表演民族歌舞谋生赚钱的年轻人的工作性质的称谓,目的是与其他的打工方式区分开来,这种挣钱方式被当地人羡慕的称为文艺打工。
文艺打工的主要场所的各地民俗风情园,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厅等需要少数民族音乐表演的地方,歌手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歌演唱向客人展示侗族特有的风俗文化,侗家青年从鼓楼走向舞台。

2、政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在举办各类与侗族大歌有关的文化活动中,包括政府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开发侗族村寨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而组织的“民俗艺术展示”和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而组织的“艺术表演”和“歌唱比赛”。希望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文化节日和民俗活动,让更多的侗族人参与进来,同时也通过对外宣传,发扬和开发侗族大歌这个旅游资源,在促进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侗族大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三)校园式的传承

据调查,在侗族大歌保护基地的岩洞镇的岩洞中学、各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侗族大歌、童歌课程。学校除了聘请专职侗歌歌师外,还定期请寨子里的老歌师们来指导学生唱侗歌、讲侗家历史和传说故事等。将侗歌引入课堂不仅有助于侗家儿童学习本土文化,而且以学校为单位的侗歌表演也起到了宣传侗族文化并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侗族大歌除了在本土中小学中传承外,也在以汉文化为主要背景的专业艺术学校中,进行着侗歌的传承和发展。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就开设有“侗歌班”,学校将贵州众多少数民族音乐作为办学特色纳入教学机制,侗歌班实行由招收到教学再到艺术实践等一套自成一体的侗歌教学方案,长期聘请民间公认的优秀歌师教唱。侗歌班的学生在学业完成后,除了能精通侗族大歌的演唱外,还具有分析、研究侗族大歌的能力,这些学生大部分将来也会回到家乡,有的还进入了当地的中小学担任音乐老师。他们将这些知识实用于侗族大歌演唱以及教学实践中,把在学校学到的很多不同风格的侗族大歌教给当地的群众或是学生,所以他们不仅是侗族大歌的专业演唱者还是侗族大歌的传承者。
如今,随着经济的增长、时代的变迁,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经济浪潮不断的侵入了侗族地区,侗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青年人外出打工、歌队解体、现代化传媒工具的普及等问题,使历史上侗族大歌得以延续的自然传承系统面临崩溃,给侗族大歌的传承带来了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规模的变化

据调查显示,除了家庭传承方式由父母与子女之间转变成外祖、外祖父母与孙子女之间外,在师徒传承方式上也呈现着许多变化:歌班数量急剧减少,歌师的承接出现断层;师徒传承在内容及数量上的减少;歌班教唱的次数大为减少。总结起来就是唱歌的人少、唱歌的时间少、唱的歌的数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经济结构的改变,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思想论文导读:变迁,社会在发展,时间总会无情地洗涤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样式。在现代化和现代性作为人们普遍诉求的理想模式和价值观念的今天,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侗族大歌也将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选择。那么,侗族大歌这样的原生态艺术样式和古老传统,在今天是否会失去它传统的生存空间,是否得以延续和承继?是否能够为现代艺
观念的更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传播媒介的普及。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人就用看电视等娱乐方式代替了唱歌这种自娱活动。

(二)传承载体的变化

首先是灵活多变的口耳相传向书面文本化的教材编撰和运用的变化。教材的明显优势是不受时空的限制,更便于侗族大歌的流传和保存,但却很难做到对大歌本身的丰富内涵和风格的多样化进行还原,以及对演唱风格神韵的把握。
其次是现代多媒体在侗区的普及,改变侗家人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为侗族大歌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的普及,是侗歌光碟面世和广为流传,这种新的传承载体克服了侗族大歌口耳相传的无法复制性和侗族歌本(教材)的抽象平面化的不足。

(三)传承目的的变化

由于申遗的成功,侗族大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族外人来到侗区聆听侗歌,感受独特的侗族传统文化。侗家人传承侗族大歌的目的也有所改变,不单单只是通过它来传承历史,传承做人的道理;通过它来恋爱结婚,延续后代;通过它来反映生活,讴歌自然,表达理想了。更重要的是侗族大歌担负起了对外展示民族文化的重任,借助展现侗族大歌向外族展示侗族文化几乎成为各地侗家人的一致选择。侗族大歌便成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了展示侗族民族文化的窗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侗族大歌了解到侗族了解到了侗族文化。
当然,侗族大歌带来的强大的宣传效果的同时必然也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果,不否认有些侗家人传承侗族大歌有其相应的经济追求,但是我们相信其追求经济的传承目的一定是在传承侗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传承场域的变化

由于上述传承的种种变化,必然带来了传承场域的变化,由以生活空间的鼓楼场所为主的传承场域,转变到外延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正是这种转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到侗族文化,也让更多的侗家人走了出去。在谈论传承方式时已详述,在此不必赘言。
三、结语
侗族人民一直保持着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优良传统,男女老少人人爱唱、人人会唱,无处不歌、无事不歌。愉悦生活靠歌,无论是节日、喜庆、嫁娶、立房、宗家仪式、节日社交都离不开歌;谈情说爱,更完全是以歌为媒;文化、历史知识的传播、道德教育都靠歌。然而,历史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间总会无情地洗涤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样式。在现代化和现代性作为人们普遍诉求的理想模式和价值观念的今天,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侗族大歌也将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选择。那么,侗族大歌这样的原生态艺术样式和古老传统,在今天是否会失去它传统的生存空间,是否得以延续和承继?是否能够为现代艺术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这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思和探究的问题。我们相信,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大歌,民间传承仍是其主要传承方式,同时,学校传承的办法亦应大力提倡,只要搞好两种传承的结合,我们坚信侗族大歌是会后继有人的,是会一代代传唱下去的。
参考文献:
陈曦.从侗歌展演文化功能的变迁看侗族民歌文化的传承[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1).
周翔.侗族大歌的民间界定与分类[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5).
(作者简介:柴晶(1987.10-),女 ,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美学专业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