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503 浏览:106974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教育水平的差异等。其解决方式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完善教育、养老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二元结构 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教育水平的差异等。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第一,城乡居民显性收入差距分析。所谓显性收入,主要是指能用货币价值衡量的居民可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均是显性收入。20世纪中期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4283元增加到2010年的19109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这一期间从1577.7元增加到5919元。但让人们担忧的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1995-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小的是1997年,为2.47,2002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比均在3以上,最高的年份是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

3.33倍。

第二,城乡居民隐性收入差距分析。城乡居民显性收入差距尚不能反映二者之间的真实差距,因为还有隐性收入尚未统计。所谓隐性收入是指不能直接用货币价值衡量的收入,但又是居民实际享受的福利,主要包括公费医疗、公有住房、财政补贴、各种福利保险、单位内部的实物发放和服务费减免等,这必然掩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恶化程度。因为在农村,只有少数发展较好的乡村才能享受到如住房、就业和养老等福利,因而不具有普遍性。而在城镇,居民福利主要由国家财政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有较好的制度保障,因而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除了幼儿园、敬老院、康复疗养中心等福利设施外,单位还提供公共交通、社会保险、生活补贴等农民所没有的大量福利。若将城镇居民的隐性收入考虑进去并量化计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则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达到4倍以上。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因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乡之间因为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约束而出现的一种分割状态。我国自195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起,就将全国人口分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户籍成为决定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和福利的根本标准,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获取收入方面的起点的严重不平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仅没有调整改善,反而继续强化扩大,已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滞后,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使我国农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福利等社会待遇上,以及就业、分配等经济待遇上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更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居民在以后获取收入能力及机会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第二,城乡不同的产业特性。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产业特性密切相关。虽然现代农村包含了多种产业,但是与城市截源于:7彩论文网免费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然不同的是农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只要存在工业和农业两大不同的部门,收入差距就一定会存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这取决于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在我国,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的差距非常大。即使在考虑了数据误差后,城市工业的生产率仍是农村农业生产率的9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十多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大致保持在40%-50%左右,第三产业上升近二十个百分点。工业和农业两大部门的生产方式不同。重复、连续不断地使用机械进行生产是工业生产的特点,但是农业生产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持,但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比工业等其他部门更为困难。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使其在与工商业之间以及其他农业生产性投资效益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因此工业与农业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农民与市民收入的巨大差距。
第三,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越高。一些高素质劳动者因对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而获得的高收入,是与其受到的良好教育密切联系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人力资本也分为不同的等级,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处的等级越高,他们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就越高,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在劳动市场上,劳动者根据自身的劳动生产率来取得工资,而劳动生产率又是由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的。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取得的工资收入是劳动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我国,即使是城市普通劳动者,只要他们通过教育或培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也会改变其就业及相应的收入状况,而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城市居民是无法相比的,要普遍低于城镇居民,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重复地做着简单劳动,很容易被替代,相对应的收入就少。

三、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第一,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世界经济发展轨迹显示,城市化是实现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政府应致力于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经济利益,如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医疗、公共服务等等。要注重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更好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要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论文导读:2
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形势。
第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党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就具体措施而言:首先,国家应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使农民能够分享农产品加工转化所带来的利润,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具有时效性的且全面的农业信息网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政府要承担起对农民的培训责任。再次,应积极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农户和企业之间架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桥梁,降低农户的收入损失风险。再次,政府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既能够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三,完善教育、养老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明确把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定位为一种全国性的公共产品。教育是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同时义务教育的外部性强烈。因此,应对农村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由总揽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义务制教育由财政承担可以较为全面地安排教育资金,为各地适龄学生提供相对同质的免费义务教育,这同时也是对二元教育结构的否定。要重点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让农民老有所养,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贫有所济,以最大限度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农村公共卫生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必须予以全力关注。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建农村基层的医疗救助网络体系,在城乡之间公正分配医疗救助资源,彻底改变农村缺医少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滞后的局面。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国敏.城乡统筹: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J].农业经济导刊,2005(2).
2、林毅夫.重点要减少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村贫困的新战略[J].农业经济导刊,2005(3).
3、张立军,湛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1978-2004年数据的检验[J].财经大学学报,2006(5).
4、熊学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5、郭剑雄,吴佩.内生增长要素与城乡收入差距[J].清华大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