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心理学分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53 浏览:10114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与年龄特点所适应的生理和心理矛盾贯穿未成年人成长的全过程,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针对未成年人面临的各种“成长的烦恼”,应当注重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
【关 键 词】未成年人犯罪 心理学分析 心理疏导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未成年人犯罪自然也不例外。影响并最终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因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未成年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并实施犯罪行为,反映出的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人品问题、道德问题,而且是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独特性,这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和生理、心理特点是分不开的。笔者着重从心理学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亟需排解的身心矛盾

在我国,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但不满18周岁的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罪名的犯罪行为人。心理学研究表明,11岁~16岁是个体从童年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人生必经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心理学家称其为危险期、风暴压力期或狂飙期。此时,个体在心理上从幼稚到成熟、从开放到封闭,其内心世界呈现出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特有现象。这一时期的身心矛盾,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个体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所具有的各种腺体的发育速度逐渐减快,未成年人的内分泌呈现旺盛态势,其大脑常常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在之一阶段的情绪兴奋性高而且容易冲动;而此时,由于未成年人的大脑皮质功能尚未成熟,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却相对欠缺。因此,未成年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的犯罪行为。
(二)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一方面,由于生理机能的迅速发育,未成年人的活动量增大,即使通过紧张的日常学习生活的转化释放,仍表现出精力和体力的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未成年人过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可能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抢劫、等暴力性的犯罪活动中。
(三)性机能发育成熟和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未成年阶段,性机能得到发育并逐渐成熟,萌发强烈的性意识,产生了对性的好奇、和冲动,出现了接触异性的需求。然而,他们正处学生时代,缺乏协调多方面需求的心理成熟度,不具备起码的组建家庭的经济能力,更不具有负担家庭的法律道德责任,导致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有的未成年人在、制品的刺激下,为了发泄生理冲动,不惜实施、等性犯罪活动,就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因不能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不能正确对待关系,从而放纵自己,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强化了生物性和社会性这对矛盾,最终导致性方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未成年人必须正确面对特有年龄阶段的个性心理矛盾

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正在读书。这期间伴随着身体发育和繁重的学习压力,未成年人面临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等诸多心理负担,带来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有时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一)自我意识的矛盾。由于独立性意向的发展,未成年人的关注焦点开始由对外界与自己关系的关注转变为对自我心理活动的关注。此时,未成年人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自我意识被分割为两个处于不同地位的部分,即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一方面,未成年人在思想上想独立,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依赖于父母和家庭,处境的尴尬使他们感到烦恼,现实的自我落后于理想的自我,导致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的矛盾。
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的矛盾通常表现为过低或过高的自我评价,而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容易导致个体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
1.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未成年人,对理想的自我期望值比较高,最终往往无法达到,而对现实的自我不满情绪,又无法合理转化或释放。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时未成年人开始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表现出怀疑自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进而引发挫折感和内心冲突。面对新环境、挫折或重大生活事件时,易出现自卑感、丧失自信心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产生过激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酿成悲剧。
2.过高的自我评价。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或失败,不能保持正确的心理态度。当前的未成年人,独生子女多,学校和家长联手包办了孩子几乎所有的细节,是“被包大”的一代,导致独生子女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未成年人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可以轻易实现,缺乏沟通能力,只知道自我需求,不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类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乐观,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特立独行,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一旦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容易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导致苦闷、自卑或自我放弃,引发过激行为。
(二)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当前,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生理上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接踵而至的性意识、性冲动乃至性体验等使其面临困惑或疑虑,产生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而此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却明显滞后,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难释疑,无法合理地减轻心理重负。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感增强,未成年人不愿轻易吐露内心的困惑和疑虑,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处于这种自我封闭状态的未成年人不愿与人交流,容易与成年人产生隔阂,产生孤独感。但他们又渴望被人理解,希望在人际交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出类拔萃,具有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这种既感到孤独,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于苦恼的境地。由于其社会阅历少,认知狭窄、片面,分不清是非美丑,希望与同龄伙伴拉帮结伙,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容易被人引诱,上当受骗,甚至稀里糊涂地就加入犯罪团伙,走上犯罪道路。

(三)论文导读:

好奇心强和辨别是非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情感丰富但阅历肤浅,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不成熟,对社会现象和行为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看问题以偏概全、固执己见,片面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知识,受不良社会风气和一些宣扬暴力、的不良亚文化的影响,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增强,未成年人常常自我估计过高,渴望独立的心理逐步成型,强烈要求独立自主,试图从心理上改变过去依赖成年人和受人监护的状态,取得与成年人相同的地位,直至完全独立,获得社会认可。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欠缺社会经验,缺乏理性的辨别,受负面影响,易造成价值偏差。心理上想独立,而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可能激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大代沟的裂痕。有的未成年人因对父母的严格管束不满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实施家庭暴力甚至弑亲等极端行为。
(五)强烈的情绪冲动和理智控制较弱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情用事。有时,当个人需要受到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产生不满情绪。这时理智的控制能力却较为单薄,为满足需要而不计后果,简单粗暴地向当事人或无辜群众实施攻击,进行报复。
(六)冒险心理和侥幸心理。由于未成年人大多数不懂法,在冒险和创新心态的支配下、在当今社会约束逐渐弱化的氛围中,为了张扬个性,他们敢于发出挑战,敢于挑战各种禁区,甚至于把入侵网络和破坏网络系统当成一种智力发展,但由于把握不好自我发展的“度”,而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注重人文关怀,积极开展适应未成年人特点的心理疏导

所有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发生的,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如前文的分析,未成年人阶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阶段,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缺乏必要的关怀,不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矛盾可能就无法合理解决,不良情绪也许就无法得以宣泄。虽然与未成摘自:7彩论文网学术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年人年龄阶段相对应的各种矛盾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之间无必然联系,但是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和化解,则很可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动因。
通过对一系列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的综合考察,不难发现: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化过渡时期,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已由幼年的依赖心理变得相对独立、成熟。在处于心理“断乳期”的未成年人身上模仿、独断、叛逆等心理悄然而生,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若受到不良环境的薰染,加上教育失当,他们则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因此,教育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充分认识未成年人面临的各种“成长的烦恼”,尤其要正视他们身上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及其危害,注重通过人文关怀,积极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体现为对未成年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对其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基本生活条件的肯定。简言之,就是关心、爱护人、理解和尊重未成年人。要通过合理的解释、说明、同情、支持、理解等沟通方式,强化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逐步改变或改善其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真正做到从“心”抓起,防患于未然。
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正视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探索有效的教育和疏导方法,科学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1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的是学会做人,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看重学生知识能力,应培养他们成为健康的个体。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前,有的国家已根据在校生比例设立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则很少,队伍参差不齐,且多数从业人员不具备心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应当正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王秉中.罪犯教育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朱营周.新编犯罪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洪慧.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视角浅析[J].科技信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