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新形势下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刍议-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304 浏览:94755
论文导读:
摘要:校园生态文化作为新的文化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践行科学发展观,也需要我们去努力发展校园生态文化,催生生态道德的形成。本文从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求分析了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并提出了观念、形式、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生态文化;观念;需求层次理论

一、生态文化的定义及作用

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是由符号和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构成,符号和语言是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手段,物质产品是一切时代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体现,而价值观以及其具体化的规范则是文化的核心。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以致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的文化积淀。作为一种新德育观的文化,生态文化是以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与人为本位,要求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负有对自然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新型道德。
校园生态文化是全新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又要重视主体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培养。作为新世纪人才培育的摇篮,学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师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和充满生机的文化观念,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关于校园生态文化,我们引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环境,因此高校必须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求比生理需求高一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本需求。作为高校,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最基本的要求。换句话说,学校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来确保同学的生态文化建设环境实现。如校内的安保措施、硬件措施、教学环境、休闲设施等,一个学校完善的客观环境往往在第一眼时更能吸引人,就是因为在这两个层次上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第二,社交需求。社交需求也被称作归属需求。一方面,是不是热爱这个学校、是否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对学校产生认同,都从这个层次体现出来。只有归属感具备了,才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认同,才会去遵守学校的制度。另一方面,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是否通畅,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人际关系处理的如何,这对校园生态环境的建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7ctime.com
设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尊重需求和自由实现需求,也一般被视为精神层次的需求。高校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带有高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共同心理定势和特征。所以,在这个环境中是否得到自身的精神实现,是否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中起到促进作用,这个层次的需求也是推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所以,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能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特色,树立新型的形象品牌,引导师生形成新的生态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并且促进新的管理机制的建设和行为体系的构建,最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策略

第一,转变认识观念偏差。由于长期以来,许多院校只重视专业教育,没有把生态德育作为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而忽视了生态德育教育。这往往造成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反映在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件相失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转变认识偏差,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思想指导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建设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校园生态文化。
第二,采取正面宣传和广泛渗透的形式去发展。日常教学是宣传和普及生态道德的主要途径, 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理解人类在环境中的重要责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因此,我们广大高校教师,不仅应该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态、科技知识的讲授,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增加和补充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 其次,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要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 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 开展各种生态知识普及活动, 使他们在学习科学和人文知识中充分认识生态发展的规律, 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
二是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建立生态道德教育规范并在德育活动中加以灌输,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把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在理论的探索方面有着良好的优势,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于生态文明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或者以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创新,并把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馈于社会,直接或者间接推进生态文化的进程。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直接分享教师的科研成果,而且能够切身感受到社会对于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有利于生态德育的形成和发展。
四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 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 爱惜花草的良好传统, 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对于学生来说, 这本身就是良好的教育论文导读:张玲玲.浅论高校生态校园文化与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科教文汇,2011,(8).覃逸明,吴文亮.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构思.高教论坛,2003,(1).孙凯军.论新时期高校生态德育教育.科技资讯,2008,(33).罗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摭论.湖北社会科学,2006,(10).作者简介:张娟娟(1984-),女,山西临汾人,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助教,

第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生态道德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朗诵、话剧等活动,使生态文化深入人心,催生大学生态道德的形成。要建立健全生态德育规章制度,在生态教育的构成要素如意识、态度、价值观、理解、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设立环境教育评价细则,把生态人格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加以量化,构建大学生生态人格管理和评价系统。严格规章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加大舆论氛围,实施舆论监督,将生态德育工作落实在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张玲玲.浅论高校生态校园文化与高校生态德育建设[J].科教文汇,2011,(8).
覃逸明,吴文亮.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构思[J].高教论坛,2003,(1).
[3]孙凯军.论新时期高校生态德育教育[J].科技资讯,2008,(33).
[4]罗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摭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
作者简介:张娟娟(1984-),女,山西临汾人,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宁岩鹏(1982-),男,河北邢台人,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曹婷婷(1985-),女,河北衡水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