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中国近代思想-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755 浏览:141666
论文导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精华是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意义上的思想和制度,但其中包含丰富的“传统”,它经过近代的发展和演变,给自身增添了新的文化因子。这就使得近代思想能够对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成为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近代想;传统文化;;逻辑
作者简介:郭凤莲,湖南工业大学教授(湖南株洲412007)
刘洋,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南株洲412007)
的思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性精华为重要来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它具有对古今历史传统批判继承的时代性、民族性以及与中外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人民性、科学性的特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经过近代的发展和演化,充分吸收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不仅使近代思想增添了新的文化因素,而且传统文化中的“性精华”也得以激活和延续。中国近代思想也顺理成章的成为思想诞生和发展的内在思想逻辑。

一、中国近代思想的内部演变及思想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延续至今,并在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原因之一就是其内部因子和外部环境一直处在不断的革新与转型之中,这使得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其传播主要载体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则扮演了“过渡人”的角色,他们既脱胎于传统,又带有传统思想的烙印;既宣扬西方价值观,又极力从本土寻找落脚点。思想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思想体系,“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内在联系,我们必须对近代思想所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内部衍生脉络结合起来进行理性的论证。

1.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

第一次中英战争的前夜,中国思想界虽有过明清之际黄宗羲、龚自珍等思想家的启蒙,但专制的大旗一直难以撼动。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兴起,近代仁人志士们开始在中国掀起了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启蒙”。从魏源对美国制度的推崇到洪仁轩的“以收民心公议”;郑观应的变专制设议会到王韬的废专制立立宪;从维新派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到革命派的共和,以及康、梁等人对民权的宣扬,直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的呐喊。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阶级,各自代表不同的政治派别,都有自己独特的政见和施政方案,但无一例外地共同参与了这场对的追求与向往。这反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思潮从酝酿到发展,从发展到转型的变迁历程。同时,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了外来的冲击,这场思想界的巨大风暴深深影响了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并在此后举起了与科学的旗帜,实现了自身新的嬗变与集结,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2.反专制:“传统”与思想的结合点

君主专制在中国统治了两千多年,因此,“反专制”就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也是近代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近代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先接受西方思想,然后再发掘古代反专制思想而来的。”与专制之争必然成为这个时期显著的特点。
专制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为敌。“中国古代虽无制度,却有丰富的反对专制的思想。诸如民本思想、重民思想、平等思想、分权思想等等”,维新派、革命派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梁启超言:“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在解释孟子的“民贵君轻”时,康有为言:“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更使成为“反专制”的一把利刃,直取君主专制的要害。
“反专制”作为专制的对立物,是与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对抗封建君主专制的自发反应,“这种自发的反应,就其本身而言,是革命本能的简单的表现,它在这上面,而且也只有在这上面找到了它成立的理由”。与传统的“民本反专制”思想一样,在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中,再次充当了“反专制源于:7彩论文网免费论文www.7ctime.com
”的主角,它成为推翻资产阶级,建立人民的有力武器。1941年10月28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结束治国才有可言》文章就提出了反专制的宣言:目前推行政治,主要关键在于结束治国。还将“与专制”的尖锐对立利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转化为“与”的辩证统一。将民本的两重含义:“其一,民众是国家之本、君主之本;其二,国家和君主应做到以民为本。”发展为人民当家做主的两重含义:一是人民当家做主人,二是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对自身的事务当家作主。这是对传统专制制度的彻底决裂,正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一样,他将传统反专制思想吸收并创造性地纳入到他的群众观中,为他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使提出的“人民”与传统文化中的“反专制”思想实现了完美地对接。

二、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吸收和升华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性精华对思想的影响,历来备受争议,但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对思想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我们还必须去探究传统文化与思想相联系的历史过程,揭示传统文化在近代的演变是怎样为思想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土壤的……从而更深刻地揭示思想是传统文化在近展的一个最有意义的结晶。”传统文化在近代的演变,无疑为思想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尤其是在1895~1925年,“大约3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承前启后的关键时代。”也就是在这个“转型时代”,由一个“自由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战士。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吸收和升华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一条主线:“王船山-谭嗣论文导读:

同-杨昌济-”
这是一条爱国主义与启蒙的路线。首先源于船山经世致用思想和民族主义情怀的影响,青年通过自己的老师杨昌济直接学习并接受了船山学说。这种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思想已经渗透到近代湖南爱国青年的血液中。以船山学说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对产生极大影响的是实事求是精神和哲学启蒙作用。思想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近代本土政治理想主义有着思想上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到近代形态,已经开始越出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许多方面的相似和相同之处。”对“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优秀民族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正是这样一条具有历史继承性的主线,使得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达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一种途径:“民众的大联合”

“转型时代是思潮由广泛传播而开始定型的时代。”1897年,梁启超在他的文章《说群》中提出“群术”的概念,这是典型的传统集体主义与西方观念结合的概念。1919年,还是一名五四知识分子的在《民众的大联合》中以“民众”的概念来阐释的含义。他认为就是群体的积累,群众的集合。他将当时的解释为人民群体的意识或人民的主体地位。在的意识中表达和释放出这样一种观念:以自由平等为起点,以集体主义为归宿。同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的思想中充斥着西方式的影子。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还是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出发点,他们心目中民胞物与的大同社会表现了浓烈的集体主义和乌托邦倾向,“这些倾向在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里也常常出现。”康有为的《大同书》就是以儒家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观为基础,结合西方平等的观念的成果。对此深信不疑:“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下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一点,无疑对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就是他于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所提出的人民,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由此衍生出来的的“人民观”与“民众”这个概念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人民性成分的“民本”、“重民”是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源于生长的传统文化土壤和他对国情的深刻认识。他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观点既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又不同于孙中山的三义。要实现,不但要“依靠群众”,还要“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负责”,最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归宿。

3.一个方法:“批判继承”

中国近代思想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产物,近代思想家们在吸收西方价值观的同时,为了让舶来品有合适的生长土壤,不遗余力地从本土传统政治思想中寻找落脚点,于是,“民本”、“民贵君轻”、“重民”等具有“传统”的思想就成了它被嫁接的对象。近代斗士们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阐释新思想,宣传新见解,迎合国人的口味。
“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传统的杰出代表”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了榜样。面对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如何才能为人民所用,为所用,提出了“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性的精华”的方法。他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我们党对封建主义特别是对封建土地制度和豪绅恶霸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养成了优良的传统。”在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他一直坚持对民族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在源于:7彩论文网标准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不仅在政治方面,在文化方面也有体现,建国后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与科学的方针政策,就是在革命时期提出的“批判地继承”基础上取得的新成果。
总体上,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具体地可分为古代文化和近代文化。我们动态地去把握传统文化的发展脉搏,就会发现,由于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近现代意义上的思想和制度,在许多方面很难说对的思想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但这并不妨碍传统性精华对思想的影响,近代思想在“转型时期”的发展演变起到了二者之间逻辑的作用,从而直接促成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将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截然分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它们对于思想的影响是综合性的,而的思想也成为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熊月之.中国近代思想史(修订本)[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卢向国,温情政治的乌托邦: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机理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张静如,丁晓强.扎实地进行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评《湖湘文化与》[J].党史研究,1994,(1):87.
[5]张灏.幽暗意识与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6]彭大成.湖湘文化与[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7]李方祥.中国的传统文化观研究[M].北京:党史出版社,2008.
[8]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出版社,1979.
[9].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中国第十七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1—10-15.
[11]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校:彭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