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用生活之水浇灌地理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67 浏览:12891
论文导读:
1671-0568(2012)21-0154-02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与高中教材内容相关,因此,地理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生活处处皆地理,是学习的不竭源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做到生活知识化、知识生活化,既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并学以致用,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生活情景激兴趣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覆盖面广,且综合性强;知识零散,有的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加上初高中的断层现象严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创设情境,把枯燥的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激起学生的热情,吸引注意力,变学会为会学、乐学、我要学,从而提高学习和课堂效率。陶行知先生谈《新教育》方法时说:“要注意‘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愿意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事产生兴趣之后,往往会主动去钻研,当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时,会由此而热爱学习。这种有兴趣的学是“我要学”,这种学是高效率的。笔者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9月19日下午强台风“韦帕”影响了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情景,大风乍起,。正好下午有地理课,面对此情此景,笔者决定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在征求同学的同意后,我们先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台风的知识,接着让大家谈谈对眼前天气的感受,大家兴致都很高。然后投影“韦帕”路径图,让大家对照学习提纲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当时有的同学就能脱口而答。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亢奋和竞争的氛围下,不仅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后面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这种亲身得来的知识,“墨辩”称之为亲知;陶先生认为,亲知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

二、实践探索获真知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4]他认为“做”是教学的中心:“我们必须明白‘做’是什么,才能明白“教学做合一”。[5]
新形势下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要有效互动。“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4]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从周围环境选取教具(如断层的形成、褶曲的形态等,学生用书本就能较好地演示),或对复杂的实验准备一些教具,由学生自己来试着演示。通过仔细观察、思考、分析并推论,学生尝试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蕴含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做到表达规范得体。这种合作探究要手脑耳口并用,劳力与劳心不能分离,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动手能力增强,也能很好地激发探究和钻研精神。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适当引导和启发,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得到深入的交流。课堂氛围和谐融洽了,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说得更确切些是“百见不如一做”。[6]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需求扩展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地理,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社会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同时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科学、社会等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不仅能检验和运用从课堂上学到的明确知识,而且能掌握在课堂上学习不到或者无法理解的相关默会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创新技能,有“自动”、“自得”。针对当地夏秋季节农民燃烧秸秆现象,笔者指导学生做《燃烧秸秆对环境的影响》专题研究。学生通过亲自调查采访,促使他们分析、思考、讨论,获取有效信息;再调查,再讨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它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发生质的变化,能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又能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深远地影响着意志、态度、技巧等非智力因素,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
时代在发展,生活教育也在发展变化,教师可尝试一种新方式——通过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先确定好课题,如《大气的环境保护》,利用网络优势,组织学生收集资料;通过教师指导分工(组)合作,再对信息进行整合,做到人人参与,有事做;各小组再整理和内化成学习成果,并进行展示和评价。利用这种新方式,学生乐于去做,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与时俱进树新观

“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就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7]是什么样的生活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提纲范文www.7ctime.com
,就是什么样的教育。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极具时代特点的问题。这些内容在地理学科中是最能体现的,这是社会、时代的需要。因此,地理教育要与时俱进。如宇宙探索、气候变化,京沪高铁、上海世博、西南地区的干旱、地震、泥石流、火山喷发等,它可能是最近或一直持续的一些时事新闻,资料新颖,能联系生活,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共鸣。教师要及时汲取这些信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大视野,同时还要联系地理原理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它能树立起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防灾减灾的意识、正确的人生观和人地观,增强爱国爱家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教师要多选取与其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紧密相联的现象,如节水、节能、节约粮食、低论文导读:
碳生活等问题,从学校食堂、宿舍、教室、家庭说起,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真实的地理,拉近与书本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活教育”,努力做到“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会到会学、乐学、善学,有利于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做个有心人,用一双“慧眼”不断捕捉生活教育,及时更新观念。只有多用“生活之水”来浇灌地理教学,教学之花才能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4][7]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6]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