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文言文教学古典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29 浏览:44817
论文导读:
【摘要】 本文在阐述探究文言文教学古典美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例论述了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挖掘思想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文言文教学中的古典美。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古典美

1、探究文言文教学古典美的重要意义

初中教材中录入的文言文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传承悠久文化,以发扬中华文明优良的传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言文教学承载的任务不仅是提高语文素养,而且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接壤,是东方古老文明得以继续传承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竭尽所能地去挖掘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古典美非常必要的。

2、文言文教学中的古典美

2.

1、文言文教学中挖掘思想美

我国有让世界瞩目的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其内含可谓博大精深。尤其是道家、佛家以及儒家堪称世界经典。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致虚守静、无为而治是那么的清静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悲为怀是那么的超脱;儒家的仁义济世、舍生取义、孝亲尊师是那么的人性。所有这些,无一不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初中教材中有许多文言文都蕴含着这些思想。笔者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非常注意挖掘其内在的思想美,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领略其中的美。
比如在讲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时,笔者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思想美。比如,在开篇作者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文字的表面看,是诸葛亮把战争即将爆发,蜀国地少将寡的危急情况分析得透彻,而文字的背后却隐含的是诸葛亮为蜀国大业而寝食难安、忧心如焚的忧虑。《出师表》中开篇短短的三句话便道尽了一个儒臣的忧虑。在表文中,诸葛亮面对这个少不更事的后主,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他的劝谏没有用直截了当的方式,他没有居功自傲,没有功高盖主,而是采用了侧面迂回的方式去劝诫,去感动,去引导,去激励。他的爱国情怀是通过非常平和而委婉的进谏方式完成,这充分展示了一个大臣的彬彬之礼和儒家的道德风范。
通过对《出师表》的教学,让学生体察到诸葛亮为国担忧、知难而进的思想境界,深切感受诸葛亮的恪守臣礼,尽职尽责,为国而忧,为君而忧的儒家思想以及礼乐精神。
再如,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笔者让学生领略并感受他在文章中明显流露出来的追求精神自由的道家思想;在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便让学生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佛、儒思想。
2.

2、文言文教学中挖掘语言美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文言文充满了语言的简洁美和韵律美。
简洁美。比如《论语十则》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源于:7彩论文网免费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矣。”翻译过来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原文仅用了十个字就表达了非常完整的意思,而翻译成现代文却要用三十多个字才能表达完整。尤其是要表达“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一个意思,文言文只用“温故”和“知新”,仅仅四个字便可以完成了,如此简洁也只有文言文能办得到。
韵律美。文言文的韵律是现代文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古诗词和骈文。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认同文言文的韵律比较美。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笔者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多吟诵,多听,甚至还会找来一些歌曲让他们学唱。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笔者不仅让学生吟诵、背诵,还给学生找来由王菲、周正等不同人演唱的音像制品,在课间给学生播放。有的学生因为喜欢音乐,喜欢王菲早就会唱这首歌了。
2.

3、文言文教学中挖掘意境美

许多文言文的意境都很美,教学中笔者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词中蕴含的这种美。比如在教学《诗经》两首《蒹葭》时,笔者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全诗内容,让学生体会这首诗里表达出来的那种扑朔迷离、烟水苍茫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在诗里展示出的那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这首诗里不仅“伊人”的身份是模糊的、未知的——这个人是男是女?什么文化背景?兴趣爱好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而且“伊人”面目也是模糊的、不可见的——是长发还是短发?是圆脸还是尖脸?是白是黑?甚至大致的轮廓都没有描述。可是,诗词里就是充满了“伊人”好种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这种美,是读者透过追求者的表现看出来的,是通过清露秋水的美妙环境烘托折射出来的。除此之外,这个“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是模糊的、不清楚的。只用了一个“在水一方”来介绍,仿佛是国画里的“大泼墨”写意,让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想让“伊人”在哪里就在哪里,那地方想到多美丽就多美丽。尤其是“宛在”一词用得绝妙,这个词让人怀疑是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时,透过薄雾与苇丛看到了“在水一方”的“伊人”,还是诗人发挥了想象而心中所见?又是模糊的。这种模糊和捉摸不定,触发了读者的想象神经,尽情去感受其意境的模糊美。
3、结束语
总之,挖掘文言文教学中的古典美,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意境,而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里透出来的深厚文化,对提高学生文学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王明珠.感悟古诗词的美[J].湖南教育,2010(11)
陈海妮.简析《蒹葭》的意境之美[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