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期待视域理论对中职语文问题设计启发探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73 浏览:17052
论文导读:
摘?要:期待视域理论是接受美学中的核心理论,它不仅仅属于文学理论以及文学批评范畴,在当今知识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大背景下,期待视域理论对如今的中职语文教学也颇具意义和启发。本文的落脚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计上,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具体浅述如何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域以及问题设计的相关心得。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域;中职语文;问题设计

一、期待视域理论

“期待视域”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解释“期待视野”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联邦德国,由康士坦茨大学的姚斯、伊瑟尔等教授创立的,被称为“康士坦茨学派”。其后又有众多学者的补充,成为当今世界颇具影响的文学理论。
“期待视域”是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所谓“期待视域”主要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接受美学理论中强调的“期待视域”概念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对象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动地参与到创造文本之中,并且赋予文本以新的价值和意义。
接受美学对中职语文教学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接受美学创立者姚斯就曾指出,它之所以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在60年代由于对语文学科的普遍不满而产生的潜在需求”。当然接受美学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的境遇和氛围。
由于中职语文教学要求秉承新课程理念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侧重它的工具性,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几乎毫无新意可言,再加上中职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水平和层次的差异性,让中职语文教学更加举步维艰。
因此,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域”对中职语文课堂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期待视域,依据不同学生知识结构、生源于:7彩论文网免费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活阅历和思维模式来进行问题设计;另一方面,适当地调整和充实教学的内容并创新创造的设计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力求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文本研习的期待的意向,并形成自己独创性的文本解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对中职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启发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任重道远,每位教师也必定要躬自为之,它是指教师在分析课程、教材、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筹划有利于激发、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课堂教学问题,使其能对教材文本有进一步的解读和创作。笔者认为这也正与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域”不谋而合。

1.激发学生的期待视域,启发问题

(1)问题设计的历时性。《论语》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言得之,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的形成恰恰是一个新旧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问题设计时就一定考虑到它的历时性。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教师请一位同学读一释,然后老师设问:“作者写青荇,大家能揣测其背后的意图吗?”学生初读这行诗,一般都能感受到一种翠绿和自由的气息,但是,细说起来,又难以准确地解释此中感受的原因和此中的深意。此时,教师便可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语境的文化背景进行诠释和体验,使他们明白其中深意。教师设问:“那我们在哪里接触过‘青荇’呢?”学生肯定会记忆起初中学习过的《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然后学生可以推究出青荇是古代浪漫爱情的一个隐晦的文学象征,从而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了更多一层的解读和把握,总之,不论哪种理解,学生对这一特定语境的文化背景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以自己的个性解读,获得了创造性理解。
(2)问题设计的情境性。在研读教材文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情境,进入角色,以“我”代替“他”,获得新的文本体验。比如,在《陈情表》一文中,李密对晋武帝邀请为官的回绝。如果教师设问:“该段文字高明在哪里?”学生一时或许语塞,答不出来。教师可先让学生积极换位:设想你就是晋武帝,对李密回绝的理由该如何猜测?如果猜测理由成立,李密下场会如何?学生经过换位思考后会列出种种猜测理由,例如学生会认为李密可能自命清高,沽名钓誉,也可能认为李密仍对前蜀顾念不忘,也可能认为李密会另有所图等。然后学生会意识到无论哪种理由,李密的结局都会不言而喻,最后研习文本“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时候,学生就会意识到李密的措辞有多么高明高深,句句都戳中晋武帝的心坎,由此学生便对李密的谨慎缜密性格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从而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
(3)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并非需要学生有唯一的答案,反而开放性的设计会有意料不到的好效果,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教师在学生研读文本后可以这样设问:请大家根据文章中的语句揣测本文的主旨意图?此问题不限固定答案,目的是激发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经过一番研读后会得出以下“悖论”,例如根据文中的“这令我到底惦记江南了”和文末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莲赋》以及汉民歌《西洲曲》,有的学生认为是朱自清怀乡之作;有的学生推究出朱自清的“三重世界”,即“现实世界”“独处世界”“想象世界”,而作者在这多重世界里穿梭,找寻不到自己的位置;更有“瞠目结舌”的解读——有的学生根据朱自清的“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刚出浴的美人”和引用的两篇爱情题材的古诗以及文首和文末都提到的妻子推究出可能家庭婚姻对作者的压抑等等。可见,开放型的问题设计正是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实质精髓。

2.统构问题,拓展学生的期待视域

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教师如果善于指导学生们对各自的原有期待意向进行“否定”,不断出现的新的“留白”会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视域,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中作进一步研读质疑,再次“否定”,再次重建论文导读:
,再形成新的视野,从而教学获得最大收益,实现阅读以学生的自我提高为终极目的。例如李密《陈情表》的一系列问题设计后,学生对这篇“千古第一至孝之文”有些许的质疑,从而发掘了自己独特的文本解读并赋予了其额外的价值意义。这也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南师大杨启亮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改革必须站到语文之外、之上。”本文尝试借鉴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域”来探讨中职语文的问题设计。这种尝试或许会带给语文教学者带来新的思想触动,更有利于中职语文课堂的高效优化,更有效培养自主能动创新的阐释文本,实现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性教学的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