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如何搞好新课标下高中政治创新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742 浏览:71409
论文导读: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这一课程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必将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创新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政治课创新教学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问的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自主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品质和竞争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新情况、解决问题;敢于“标准立异”,不断质疑,向“真理”挑战,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不断向前推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引路而不是包办;是鼓励而不是呵斥。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始终是知识的主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态的运用能力来推动静态知识进行循环,真正让“知识就是力量”产生良性循环。

二、政治课创新教学的基本原则

1、思想教育性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面对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不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同时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新课程源于:7彩论文网标准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基础性原则

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量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和大批创造性人才。但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标定位应立足于“基础”,政治教学也不例外,质疑求异要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以准确记忆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条件,因为在政治课教学中,任何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都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元素,也都是我们观察问题的基本武器,没有扎实、渊博的基础知识就没有丰富、深远的创新思想,创新教育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3、开放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开放性原则,使政治课堂打破时空界限。一方面,课内外、校内外要相互延伸,学生可以把课内、校内问题带回家去与家长讨论,也可以把校外问题带到学校研究。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和社会实际出发,使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给课堂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教育的氛围。
4、性原则
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师生之间不同角色差异,必然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障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首先要善于打破这种心理障碍,切忌扮演传教士的角色,而应增加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提问、解答的空间,与学生一起商量着学习、商量着提高。主动创造和谐、自然、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减少严肃、呆板、紧张的情绪,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理解、心心相印,以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5、实践性原则

政治课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枯燥的政治理论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探索的过程。例如通过开设时政论坛、进行案例分析、开设模拟法庭、加强社会调查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真正使政治课教学产生:“几个蝌蝌,画出十里蛙声;一片远帆,引出万斛离愁”的意境,做到在实践中培养探索精神,创造精神,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创造。

三、政治课创新教学的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必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使学生自主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素质、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简单说就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不满足于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原始动力。
求新的过程是指学生对周围世界中的新东西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其主要方法有:
(1)从旧知中挖掘新意。从学生熟知的旧知识中提出新问题,既可深化认识又可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讲授“规律的客观性”时,教师可举例: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基本的经济规律,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是否存在?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消灭了价值规律?这一问题的创设无疑有利于学生区分规律的客观性与规律存在与发生作用的条件的可变性。
(2)转换观察的视角。对学生已知的一些旧知识,转换观察的视角,可挖掘出新意。例如对“九八抗洪”胜利的反思,可以引导学生从矛盾转化的角度去思索;灾区重建对拉动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强群众环保和资源保护意识无疑使坏事变成了好事。

2、培养学生发散性、批判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是指我们在感受知事物的基础上,联想起其他相关的、甚至暂不相关的人、事物、概念的心理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流畅的、独特的变幻的思维方式。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灵活性,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高中政治课应针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实践创新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认同并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