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准则新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29 浏览:17039
论文导读:
【摘要】为了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目的、注重感悟、培养思维和问题启发四项基本原则,本文对这四种基本原则的理念和操作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几种教学原则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快、更有效的协助,对于现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感悟思维问题启发
1006-9682(2012)07-0100-02
阅读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普遍的学习的行为能力,也是我们吸取文化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那么,阅读教学自然就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阅读教学占据首要地位。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文章,如何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通过阅读教学的一些基本训练而逐步形成的。阅读能力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同时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条件,因此,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对语文教学乃至各个学科教学的质量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走出误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角色需要转变,让学生直接面对阅读文章,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其次是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应是阅读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感悟文章,做出个性化反应,主动揣摩和思考,对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以读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探索更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一、明确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应从读入手,将读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读的目的就成了第一要素和学习的核心。对每一篇文章和每一次的阅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初读中,应该以引导学生为主,着重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悟,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读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再引导深入,就具体的教学,应针对不同的文章,尊重学生的实际感知程度和他们的知识结构层面,引导学生由阅读而感悟。
这里谈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明确目的。低效率的阅读教学有两个原因:首先,忽视学生对阅读兴趣的培养。如在儿童时期,父母通常会发现孩子非常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一些特别感兴趣的小故事,父母几乎每晚必讲,不久,就会发现儿童会很轻松流利地复述下来,这就足以说明,每个人都具备先天的自主阅读需求,通过父母对故事的讲述,儿童得到了快乐,从而也激发了他们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当儿童进入学校,刻板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思维定式产生了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消极、被动的阅读教学模式真正地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与。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他们在语文科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就是不明确阅读的目的。我们到底为什么阅读?是要寻求知识?应付考试?还是出于喜爱?阅读一方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获得精神和对知识的吸取,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其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学设计能着眼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阅读训练上具有针对性、合理性,那么随着他们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各类文章中的疑难之处,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所以,明摘自:7彩论文网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确阅读教学目的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也对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和修养起着关键作用。

二、注重感悟

以读为主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做到独立思考,在读中产生疑问、寻求正解和品位感悟。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大声的、带有感彩的朗读是感悟文章思想感情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体会、积累语言材料的最佳途径。
对一些阅读难度较大的文章和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以指导为主的方式。例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难度偏大,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心灵的深处去领悟生命的力量、生命的流动与意义,单凭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的。在阅读课开始时,教师可以示范读一段或者一些精彩的句子,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感悟,虽然这一过程会经常出现教师对文章的一些个人见解,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如何走进文章、怎样解读文本。教师范读之后,可以让学生接着试读,交流性的朗读。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师生交流各自朗读后的心得。之后便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点拨、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这样的指导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时,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的对话,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该怎样去阅读文本,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的指导教学中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语言,也是为了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学里常说,语言与思维不可分割。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可使思维灵活开放,语言贫乏呆板则使思维僵硬。通过阅读教学,一方面理解吸收语言和文字,另一方面可以训练思维。如果每一节语文阅读课都能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会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学生能明显的察觉到可以通过自己的睿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无比自信心。当然,教师所设置的思维训练也应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建立在整体观念之上的。成功的思维训练论文导读:
应该使学生全面的看待问题,思维具有广阔性,反应速度快,思维敏捷,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在培养能力方面,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创造性的思维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学生在有些思考性问题前,常常显得思维不够活。有时由于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思维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因此,遵循以读为本这种阅读教学原则,能让学生积极地拥有阅读过程,自主地进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目标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问题启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有准确的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和难点。抓准了方向,教学任务也就基本落实了。难点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易攻克的而在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抓难点,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难点、重点来设计问题,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文章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开拓,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发散出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中要善于把课内和课外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性。一般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课堂提问来进行的,提问设置不周全、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我们应该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将问题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主问题”的设计研究,主问题能在阅读教学中减少无效、无用的提问,节省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阅读课堂气氛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就显得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总之,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课的关键就是要善于多读书,因而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进入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的美好中真正的学习语文,同时教师也要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茹红忠.凸显主体地位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29~131
2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摘自:7彩论文网学术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