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让审美教育之花绽放在美术欣赏沃土上-

最后更新时间:2023-08-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027 浏览:160298
论文导读: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美术教师应紧紧锁定“审美教育”这个目标,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笔者的具体做法是:1.营造美妙情境,实施审美熏陶;

2.引导比较鉴赏,增强审美体验;3.搭建评论舞台,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术欣赏;情境;比较鉴赏;美术评论
“审美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在审美活动中得到不断提高。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美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关于美术课程的价值,《美术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表述:“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美术教师应紧紧锁定“审美教育”这个目标,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审美教育”之花绽放在“美术欣赏”的沃土上。

一、营造美妙情境,实施审美熏陶

在传统的教学中,美术教师总喜欢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而却对美术欣赏课重视力度欠缺,只作蜻蜓点水式的简单介绍,即使讲了也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乃是地地道道的听众。教师照本宣科,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得神情木然、漫不经心。有些教师索性放任自流、信马由缰,让学生自个儿欣赏,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收效甚微。试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法,怎么会让美术作品愉悦学生的身心呢?总之,现实中教师不大喜欢为学生搭建欣赏古今中外美术名作的平台,不善于给学生提供欣赏美术作品的时空。所以,对于古今中外那些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象征意义及与作品相关的历史事件等内涵学生知之甚少。这种教学现状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轨道,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艺术品鉴赏力和评论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审美情趣的严重缺失。
在长期的美术教学中,笔者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设计教案,并善于运用自身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神兼备的教态和各种引人注目的手段,努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学习美术的温馨、和谐、美妙的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笔者在执教《》美术欣赏课时,就通过课件展示出了这幅大型国画,映入学生眼帘的是那冉冉升起的红日、连绵起伏的群山、苍劲挺拔的绿树……那广袤的画面、雄伟的气势、酣畅的笔墨、浓艳的色彩引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令学生叹为观止。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7ctime.com
在笔者的介绍和点拨下,学生透过国画的表面领略到了画面的深层含义,得到了美的启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此外,美术教师还可以在课外活动或节假日的时候,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画展、博物馆等,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考察、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强化。

二、引导比较鉴赏,增强审美体验

有比较才有鉴别。关于“比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论断:“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而“鉴别(鉴赏)”则是学生形成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就会领悟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就会逐渐提高自己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审美水平。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运用比较的方法引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去发现和感受美的存在,让画面中美好的元素驻留在学生的心中,进而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虾》是被誉为“中国人民艺术家”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而《格尔尼卡》则是现代西方最著名的美术家之一毕加索的油画作品。当笔者在课堂上先后把这两幅作品展现在学生眼前时时,学生的反映迥然不同:对前者总会发出“啧啧”的赞叹,对于后者学生大多会显得茫然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心理反映呢?这是由学生的审美视角不同所导致的。这时,笔者就应给学生解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种,因为画家运用的材料和技法不一样,所以作品风格迥然不同。然后去引导学生比较鉴赏,去发现西方油画与中国国画不同的美,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又如在引导学生比较欣赏《巴黎罗浮宫》与《北京故宫》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去领悟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在色彩、材料、工具以及各自的特点等表现手法的根本区别。这样做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向学生传授了不同国度、不同流派的绘画艺术技巧。为此,笔者呼吁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做好做强“个性化鉴赏”这个教学环节,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个性化的鉴赏让学生步入审美境界。

三、搭建评论舞台,提升审美能力

美术评论不应只是评论家的“专利”,美术欣赏课上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演好“评论”的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评论。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审美经验和视野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的成分。但教师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把握学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度鉴赏。譬如,在一次美术欣赏课上,笔者指导学生欣赏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作品《奔马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所见所感”。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笔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许。接着,笔者又不失时机地介绍了徐悲鸿的生平及这幅画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背景对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于是学生通过《奔马图》这一媒介与作者徐悲鸿进行了一番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了和谐发展。经过一番欣赏、品味之后,笔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的精彩的回答让笔者赞叹不已,原来学生把马的思想跟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了,而且由马的精神联想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获得了美的享受。
实践证明,教师在美术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评论的舞台,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时空,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勇于辩论的胆识,增强学生鉴赏论文导读:作品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参考文献: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上一页12
作品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