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几点体会-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15 浏览:23704
论文导读: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下面就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在我科的临床应用作以概述。

一、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附子、甘遂、肉

【摘要】“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在病情缓解的夏季,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采用温阳补益的方法,从而驱散体内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宿疾恢复的治疗方法,在小儿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关键词】冬病夏治;临床应用;体会
【中国分类号】R2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90-02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整体,人的各种生理功能与自然密切相关。冬病夏治是依据《素问·四季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已从其根。”为理论基础,意为春夏顺应阳气生升发,万物始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在《问集》中概括说:“春夏阳胜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胜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也就是说春夏养阳,即顺应自然,又能达到扶正祛邪,使之病愈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下面就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在我科的临床应用作以概述。

一、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附子、甘遂、肉桂等

依据小儿自身的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皆未发育完善,容易遭受外邪侵犯而发病。因此决定了小儿冬病夏治的常用药物为辛温发散,芳香行气,温阳散寒的药物从而达到益肺、健脾、补肾来扶助小儿正气,达到扶正祛邪,增强体质的目的。

二、穴位选择:一般选用定喘、肺俞,膏肓,厥阴等。

人体经络系统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通过腧穴将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素问·咳论》云:“治脏者,治其俞”吴师机在《理淪骈文》中说:“五脏之系皆在于背,脏腑十二腧皆在于背,其穴并不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又说,“皮毛者,肺之合也…肺系属背。”根据这一理论我科在贴敷时常选用以上几穴,定喘可以平喘止咳,调理肺气;肺俞可以宣肺理气,补益肺气;膈俞、厥阴可以调理气血,助运化痰。在这些穴位上贴敷药物,可以平衡阴阳,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防病治病效果。

三、贴敷的方法

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于三伏天各敷三次,每次贴敷间隔2-3天,连贴三年。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为每天6-8小时。可根据患儿的年龄及皮肤情况增减贴敷时间。

四、临床应用

1.适应症:摘自:7彩论文网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7ctime.com

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且中医辩证属于肺脾气虚,和脾肾阳虚证者。
2禁忌症:(1)年龄一岁以内者(2)辩证属于阴虚者(3)发热患者或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或发作期(4)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份过敏者(5)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6)瘢痕体质者(7)其他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儿。

五、贴敷的注意事项

1、穴位贴敷药物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正常可出现潮红、灼热感、异物感、小水疱等反应,可以不进行处理或者予湿润烧伤膏外涂。

2、贴敷药膏期间避免患儿剧烈运动,防止移位或脱落。

3、贴敷后如有皮肤瘙痒、灼热感等情况,可减少贴敷时间,不可抓挠。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温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6.贴敷当天不宜游泳、洗澡及到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

六.体会
1.穴位贴敷疗法在现代药剂学中称经皮给药,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经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它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提高了有效血药浓度,同时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此疗法又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
2.根据传统贴敷疗法,药方中选用生白芥子,致使皮肤发疱以利于药物吸收,但现代大部分家长难以理解并予以接受,且易引起皮肤感染和不必要的纠纷。经我科老一辈的中医师研究改良后,选用炒白芥子,并加上其他一些辛温散寒、益气助阳的药物,如麻黄、桂枝、附子、肉桂等。由传统的每伏头天贴一次,增加至每伏天贴至3次,每次间隔2-3天。由于天气炎热,汗多,药膏贴敷后易于脱落,为了透皮促进吸收,给予磁疗等外用每次照射15分钟,然后根据患儿的年龄及皮肤适应程度选择适宜的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这样即解决了小儿皮肤受损的危险又减少了医患纠纷。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这种治疗方法已取得了显著地临床效果。
3.根据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原则,冬病夏治和冬季加强治疗,巩固疗效,即冬至前后即“三九”天是冬季加强的好时机。
4.在冬病夏治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作为中医工作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盲目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人群,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贴敷,如阴虚内热者、怕热易上火者等等,如不严格掌握、盲目应用,不仅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还会引起负面效应,影响冬病夏治贴敷的声誉。同时更应看到任何疗法都尤其局限性,不可能包治百病,我们提倡在贴敷膏药的同时,进行全方位治疗,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配合中成药或汤剂,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并辅以饮食调节和功能锻炼,已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