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运用网络文化-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483 浏览:108832
论文导读:而是一种虚拟的交往,如果任由这种交往方式长期发展,必将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尤其对于判断能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的感觉,因此交往方式有冷漠的倾向。在网络传播的“虚拟化”方式下,一些学生的交友方式和人际关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摘要】网络文化的传播给高中政治教育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网络文化也给高中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掌握网络文化的同时还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的新途径,疏通信息传播渠道,做好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
1009-8747(2012)01-0023-02
网络文化是近几年在网络交流中被网民广泛使用的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当代中学生与网络联系紧密,网络文化会对高中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化,因其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高中生极具吸引力。但网络文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充分取其利而去其弊,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决定着它应该关注网络文化,并以此为依托,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网络文化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学习方式,它代表着时代的潮流,具有信息性、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等文化特性,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高中生群体作为推动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引领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将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是互动关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网络文化的发展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进。因此,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的结合,不仅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传承有两方面体现: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传承。其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二是对现行一系列制度的传承。主要包括现行的法律法规、党纪政纪、道德规范以及其他重要规章制度等。思想政治教育对优秀现代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的传统特性,把优秀现代民族文化融入高中生的网络生活之中,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传播网络优秀文化。另外,网络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等特征,也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文化来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特征。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及其网络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其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的发展既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1. 网络文化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中学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这有利于中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为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有利于中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网络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社会条件、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人都联系在一起,这必将导致人们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交往时发生冲突,为了避免冲突,就必须尊重他人的利益,这将有利于健全中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意识。
其次,网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教师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通过在网络上浏览信息、发表看法、举行各种活动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了解并加以引导;学生在浏览各种信息、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也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的情况下,自由、及时地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人情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网络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说服"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网络的各种形式当中,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在其中,以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可以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了解到对方最真实的想法,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再次,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网络资源无穷无尽。高中生们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独立解决许多疑难问题。这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充了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严重危害了社会,特别是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对当代高中生来说,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
首先,网络上人们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现实的交往,而是一种虚拟的交往,如果任由这种交往方式长期发展,必将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尤其对于判断能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的感觉,因此交往方式有冷漠的倾向。在网络传播的“虚拟化”方式下,一些学生的交友方式和人际关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在网络上过一些虚拟的生活,以极为消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困难。如果任由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甚至会造成高中生生活、人生价值观的扭曲,则不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完成。
其次,互联网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文化中包含的信息比较繁杂,各种、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有害信息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给高中生的学业带来严重冲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生态危机,它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致使一部分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这些也会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便。
再次,某些自制能力较差的中学生还会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不仅对学生身体带来危害,也会因为学习时间不够充裕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三、如何利用网络文化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师生直接接触,学生不肯轻易暴露自己论文导读:
的缺点,所以教师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且,传统教学模式也受时间、空间以及教师水平的限制。而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随意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网络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己需要的德育内容。网络具有平等性、自由性的特征,各种信息和思潮在网络上交汇和碰撞,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现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认真研究中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才能正确启发中学生自觉接受宣传教育。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把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指导学生注入信息,同时也可以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实现个体间的信息传递。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中学生经常持久地开展自我教育。

2.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开放、多元的过程,其进步性与矛盾性并存。因此,应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网络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判。引导和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应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网络上交往活动的真实目的和实际情形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把握,中学生要提高保护自己的意识,分辨网络信息的真伪。引导和帮助中学生准确辨别网络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批判接受网络文化,还应使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游戏,不要沉溺于电脑游戏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总之,需要利用政治课堂帮助学生科学、辩证认识网络文化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使其少受或者免受网络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3. 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既要自由,又要有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因此,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信息共享和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不良网络文化和严重的网络犯罪侵蚀着中学生的思想。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建设。特别要防止某些人在国内网站中制作、传播以“反动、暴力和”内容的文化信息,防止某些人利用网络进行网络犯罪。要尽快建立起网络净化系统,一方面严格监控校园网络,及时清除有害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对网络文化信息要及时进行筛选、检查,让不良的文化因素远离广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此外,还要高度重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网络文化的建设作用,让马克思和列宁主义思想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融入到网络之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进网络文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广大中学生能够在网络文化中吸收先进文化的精髓。
总之,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密切,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网络文化对我们教育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采取可行措施保证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学之间实现良性发展,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杨欢欢.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生活和大学生心理变化[J].电影评介, 2009(8)
常宇丽孙芳.网络语言的文化渊源及语体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 2009(3)
[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 王新华,陈向阳.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 (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