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史教育思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694 浏览:159196
论文导读:omain}族历史文化教育课堂教学是加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民族院校的课堂存在着文化适应问题,即学生的家庭文化、民族文化与课堂上教授的文化价值的适应问题。民族院校的教学组织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特点。民族院校教学的实施,必须适应民族性及多元性特征。首先,应对全体学生持公正平等的态度,不得歧视任何一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对各少数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通过专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等途径来加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民族史教育 思考
0450-9889(2012)07C-0100-02
目前,由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开放化、化、多元化的态势,这就要求民族教育也进行相应的变革。本文试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史教育进行思考,在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历史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其有效途径。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历史教育的意义

(一)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使各少数民族学生更加了解自身,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过开展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历史与文化,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开拓祖国的疆域、丰富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对自己的民族产生了新的认识。这将有利于消除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卑或者自大心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振兴民族和繁荣民族的意识,对少数民族学生大学期间及以后的学习无疑也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强化。
此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飞速猛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审美情趣、是非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陷入困惑之中。另一方面,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只有保持和增强本民族的特色,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通过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学生只有了解、热爱本民族历史与文化,并从心底里为之自豪,才能自觉肩负起继承与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

(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对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而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又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利益所在。
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了解各少数民族在祖国领土疆域的扩大、开拓,了解少数民族在我国丰富物质文明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之后,学生在吃惊之余,往往能深切地明白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平等。而这样的平等也才是建立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的平等。有了真正的平等,才有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团结。民族之间只有真正平等、团结了,才能说民族之间有了牢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维护祖国统一也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选择。

(三)进行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普遍遵守和奉行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利益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可见,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育是当今学校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对民族精神的内涵,人们普遍认为,爱国主义是核心,积极健康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是衡量民族精神的重要尺度;健康的民族意识是民族精神的支撑;个性鲜明的民族性格规定着民族精神的方向性。
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历史教育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国家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增强各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继承与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史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专门课程建设加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国家统一的课程外,增设有关民族文学、民族史学、民族风俗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民族发展历史,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尤其要开发本土课程。本土课程开发的目标包括:使本土人民意识到他们自己完整、系统、历史悠久但却被长期压抑的本土知识体系;展现本土知识在本土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贡献,重新唤起本土人民对于本土知识体系的价值意识;通过本土知识的传播,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改造源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课程,使其本土化,剔除其中对于本土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利的东西。课程教材的编写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着重体现出民族特色;课时的安排可灵活机动。学校应重视隐性课程,即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校园环境、学校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关系等,这些隐性课程通常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
民族院校的课堂教学还可以使用少数民族文字编译教材和自编教材。编译教材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某些内容;自编教材则是各民族地区院校根据本地区、本民族实际自己组织编写的教材。编译教材要准确、规范,内容的增删应适度,增加的有关内容应具有科学性、人文性、民族性、思想性;自编教材要以民族团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结合本民族及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实际编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科学性、人文性、民族性、思想性的传授,使各民族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人生观。

(二)通过课堂教学加强民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结论www.7ctime.com

族历史文化教育
课堂教学是加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民族院校的课堂存在着文化适应问题,即学生的家庭文化、民族文化与课堂上教授的文化价值的适应问题。民族院校的教学组织具有民族性和多元性特点。民族院校教学的实施,必须适应民族性及多元性特征。首先,应对全体学生持公正平等的态度,不得歧视任何一名学生。其次,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个别化教学、非课堂教学等。非课堂教学指的是正式课堂之外的教学,包括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民族院校应对两者都给予充分的重视。非课堂教学的实施,也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民族性特征,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活动。民族院校实行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言论文导读:生感受和体验文化的独特性。因此,民族院校的教师应注意准确、深刻地把握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在教学中生动、流畅、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接受教师传递的文化信息。除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直观性要求外,一些声像教具的使用,也是实现民族院校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性认识,进而促进他们对
并列教学,亦即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民族院校教学的特殊性。由于民族院校的文化特殊性,对民族院校教学直观性原则要求就更高。语言直观性是指通过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描述,创设文化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化的独特性。因此,民族院校的教师应注意准确、深刻地把握民族语言和汉语言,在教学中生动、流畅、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接受教师传递的文化信息。除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直观性要求外,一些声像教具的使用,也是实现民族院校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性认识,进而促进他们对本民族历史的理性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学习风格各有差异,因此,民族院校的教学应注意统一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结合,既应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学生实施统一教学,又应充分注意了解各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体现民族性和文化性。(三)通过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民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族历史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影响不同民族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各种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族学生的态度、信仰、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民族文化传承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对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多元整合”,从而形成社会的合力。作为民族历史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民族史教育,应主动承担起联系社会门、地方民族文化社团的职能,使传承民族文化、重建地方民族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社会行为。首先,借助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师资培训。在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师资是关键。成立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都是异常丰富的。鉴于目前的状况,民族院校应创造条件,赢得当地教育部门、地方门的有力支持,成立自己的民族历史研究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地方民族历史材料转化为课程内容:一方面用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突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民族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对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进行本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同时,应正确理解与处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和发展少数民族的现代文化这一矛盾性问题。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只记录过去,并不反映未来,往日的文化成果不能代替今天的创造。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新的变化,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向前发展的,应发掘新时代中的新内容,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建设新的文化设施,应让少数民族学生站在现代文化教育的立场上,用审视的眼光去洞悉本民族历史文化,真正做到弃其糟粕,存其精华,然后自觉地去发扬它、改造它。
总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取决于年轻一代,只有少数民族青年人认识、接受本民族历史文化,并自觉将其发扬光大,才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的繁荣进步。因此,应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对少数民族青年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编写本地区本民族乡土教材,组织青年学生深入乡村,进行调查与实践,切身体会与感受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优秀文化,青年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应把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看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做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并在传承中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包景泉.民族学校文化建设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7(6)
[2]张立军,曲铁华.社会和谐发展的民族认同及其教育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2)
[3]王鉴.略论中国民族教育的本土化[J].民族教育研究,2000(4)
[4]马惠兰.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意义及其途径[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
【作者简介】李永芳(1977- ),男,河北邯郸人,云南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