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界对康德《遗著》研究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11-01
作者:用户投稿本站原创
点赞:4399
浏览:10593
论文导读:和“漏洞”问题及相互关系上,这些研究对理解康德哲学有重大意义。对康德《遗著》中的“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到物理学的过渡”(以下简称“过渡”)的基本观念、特别是“过渡”的起因,国际学界不但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看法,而且甚至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下面是最有影响的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来自于BurkhardTuschl
摘要:《遗著》是国际学界研究熟点。研究主要集中在所谓“过渡”问题、“漏洞”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上。国际学界关于“过渡”的基本观念及其起源问题存在五种观点;关于“漏洞”问题及其与“过渡”问题的关系,也有四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研究表明,必须联系《纯粹理性批判》等来理解《遗著》。解释《遗著》对重解康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遗著》;“过渡”;“漏洞”
1001-5981(2012)01-0109-04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前言中指出其批判哲学事业已完成。然而8年后的1798年,康德在致伽尔韦的信中指出,当看到自己未完成的批判哲学时,心里有一种泰坦卢斯(Tantalus)之痛,并且认为,如果不完成这一哲学事业,则其批判哲学体系仍然有一个“漏洞”。从1796年到去世前几个月,康德一直在完成这一任务。康德晚年所写的这些片段在其去世后不但未出版,而且手稿本身也历经沧桑、几易主人,直至1936年,才由阿底克斯整理,并以Opus postumum为名出版。康德《遗著》一经出版,就得到国际学界严肃认真的研究。国际学界对《遗著》的研究集中在所谓“过渡”问题和“漏洞”问题及相互关系上,这些研究对理解康德哲学有重大意义。
对康德《遗著》中的“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到物理学的过渡”(以下简称“过渡”)的基本观念、特别是“过渡”的起因,国际学界不但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看法,而且甚至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下面是最有影响的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来自于Burkhard Tuschling。Tuschling认为,“过渡科学”的计划源于康德认识到1786年《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1790年代康德就开始意识到,对吸引力的说明存在循环论证问题。这迫使康德对其物质理论作修改,康德试图通过“过渡”达到这一目的。Tuschling认为:“过渡”观念要求以《遗著》中改进的物质理论为先决条件,并且只有根据这一点才能解释“过渡”的起源——而不能相反地来解释。
第二种与此完全不同的观点来自于Vittorio Mathieu。Mathieu认为,之所以需要“过渡”,是因为康德认识到《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失误的结果。既然《基础》的那些原理。仅只是为一般自然的一种科学奠定基础,而没有为被视为自然的特殊规律的一个系统的物理学奠定基础,康德就在1790年的《判断力批判》中试图通过反思性判断的主观原则去解释“杂多的统一性”。Mathieu认为,不仅“康德认识到,他在那里所主张的这种‘似乎’的原则已经不再使他感到满意……对康德来说,这一思想现在已经不再令人满意,因为如果这一原则被假定,那么,判断力给出的法则‘只是给自身、而不是给自然’……自然世界的统一性不能依赖一种纯然的‘似乎’(‘似乎知性包含了统一性的根据’)。”Mathian并且认为:“这一使‘过渡’科学变为绝对必要的科学的情形,康德在1796年以后再三强调。”
第三种观点来自于Michel Friedman。Friedman认为,“过渡”事业不是如上述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不是起源于康德批判哲学内部的一个特有问题;相反,这一问题出自十八世纪科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这一辉煌成功的牛顿学说的范例,如何能够超出自身而应用到天文学和天体力学?特别是,吸引力的其它类型(例如造成凝聚或化学的亲和力的原因的吸引力)的规律如何可能被我们发现?”由此可见,Friedman认为,“过渡”事业来自于《基础》出版后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的发展,即由拉瓦锡所开创的“化学革命”在牛顿自然哲学的范围内不能被理解,因为,康德在1786年仅只是为牛顿的自然哲学提供先天根据,这种根据不能够超出后者而得到应用。因此,Friedman说:“‘过渡’事业的问题,是要在一般物质的普遍性质的先天学说(《基础》)与关于物质的特殊类型的相互作用和特殊性质的经验的或实验的物理学(如化学)之间建造一座桥梁。这样一座桥梁是绝对必要的,如果实验物理学在任何时候都不仅仅只是一种纯然经验的集合体,……因此,‘过渡’事业是要将先天的东西、与那些初看起来只是经验的科学联结起来,以便表明后者能够获得一种系统地位、并由此最终获得科学地位。”
第四种也是影响最大的观点来自于Eckart Forster。Forster在其英语世界第一本研究《遗著》的专著《康德的最后的综合:关于的一篇短论》一书中提出了与上述三种观点不同的看法。Forster认为,康德的“过渡”事业来自于这一思想,即物理学的系统性只能够先天的建立起来,而这种可能性不得不从哲学上来解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中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该书的主题是关于“一般自然”的那些基本的先天规定,而不是一种经验科学(物理学)的系统统一性。1786年的《基础》对于处理这一问题同样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尽管在该书前言中,康德确实强调,任何真正的科学必须展现其基本规律的绝对确定性和认知的系统统一性。不过,在该书中,康德只表明了在物理学的情形中,通过绝对的规定性我们能够理解到什么。然而,关于物理学的系统的统一性,《基础》提供了很少的东西,该书主要从事的是“一种成为外部感官的对象的某物的基本规定,”即,从事于对“一般物质”概念的规定,对此,康德是依照范畴的四种功能来进行的,而超出这种关于经验科学的一种系统形式如何能先天的被预期,康德当时并不知道。 Forster认为,这一情形随着康德对被视为一种自发能力(autonomous faculty)的反思性判断力的发现,而注定要发生变化。根据反思性判断力的原理,使我们可以将自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然看作是有目的的、系统的这一点变得先天正当,尽管从规定判断力的观点来看,自然被视为偶然的。正是随着反思性判断力的发现,解决物理学的系统性问题由此能够被归属到“过渡的科学”。也就是,判断力以“处于一个系统中的、自然的一种有目的的赋予的普遍的、论文导读:
但不确定的原则”而出现。因此,康德仍然面临一个“来自于先天原则”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不是如Tuschling和Mathieu所认为的那样,起源于《基础》和《判断力批判》中的失误,而是康德哲学系统中存在的一个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物理学要可能成为一种系统科学,就必须有某种类似于物质的活动力的一种先天的“基本系统”的东西。而这只有“过渡的科学”才能提供给我们。因此,随着1790年康德对反思性判断力的发现,“过渡”的观念最终得以产生出来。
第五种观点来自于Howard Caygm。Caygln认为,尽管康德在《纯批》中做了直观、知性和理性之间的基本区分,但并不成功。因此,在《遗著》中,康德要在直观、知性和理性三种不同的能力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关于感性的被动性和知性的自发性、主动性之间的区分,使康德关于这三种能力的区分及联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7ctime.com
结以产生经验的问题变得不可能,从而为“过渡”留下了可能。康德在《遗著》中试图确立构成宇宙的力的基本系统,并认为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构成所有物质存在的基础,整个宇宙(包括主体和外部对象)都是这种力的显示。宏观宇宙论的等级,通过这些力的微观上的作用而显示出来。而由以太或热质构成的力的系统,是经验可能性的形而上学条件,这导致这一结果:理性先于直观。伴随《遗著》结论而来的是,康德向我们指出了关于批判哲学的潜在的另一种解释,即:经验之所以可能,只是因为感性的接受性和知性的自发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Caygill将“过渡”问题理解为“过渡不完全是以符合任何狭窄的学科意义上的、从形而上学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而是走向一种人类学的宇宙论,其中,人类的主观性、经验和社会都被放到对被视为力的系统的自然的固有理解中。从宇宙到常人以外的运动,或许是《遗著》中真正的‘过渡问题’”。
《遗著》最初被发现时,不但未被学者所理解,而且多数学者都否认康德晚年提到的其哲学体系中“漏洞”的存在。如Kumno Fischer以为,在《遗著》中,我们既看不到“漏洞”,也看不到康德如何架起连接“漏洞”之间的桥梁,康德所称的“漏洞”只是其老年智力退化的结果。阿底克斯(第一个深入研究《遗著》的人)以为,《遗著》所称的“漏洞”纯粹是康德自己发明出来的。拉赫曼(Even G.Lehman)(科学院版《遗著》编辑)不得不承认,康德声称的“漏洞”实际上不是“漏洞”,从《基础》到物理学的过渡所进行的工作,实际上与前者的工作完全一样。据此,拉赫曼认为,《遗著》只是在重复《基础》的基本思想。霍普(H.Hoppe)(研究康德《遗著》的重要学者)以为,我们甚至不知道康德的“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到物理学的过渡”的出发点在哪里。直至1980年代后,Eekart F6rster、Michael Friedman等对康德《遗著》中“漏洞”及其与“过渡”的关系才进行了深入研究。
Forster是过去20年内比任何学者都更能唤起人们关注《遗著》重要性的人。Forster不但承认康德所称漏洞的存在,而且认为康德所称“漏洞”问题和“过渡”问题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问题。他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漏洞”是:《纯批》中的概念和原理的客观实在性问题仍然等待他去作满意的说明。具体来说,在《纯批》第二版,康德就认识到其哲学体系中的“漏洞”,源于其关于《基础》与《纯批》之范畴的客观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康德认识到,为了展现范畴的客观实在性和有效性,范畴总必须具有外部直观。在此之前,康德试图通过《基础》为范畴提供具体例证,从而展现范畴的客观实在性和有效性,因此,康德说“一般形而上学在它需要例证(直观)、以便赋予它的纯粹知性概念以意义的所有场合中,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从一般的物体学说中,因而从外部直观的形式和原则中取得这些例证,而在这些例证还没有完全展现时,它就在纯属没有意义的概念中间摇摆不定地摸索。……知性唯有从取自形体自然的例证中才能获得教益,这就是那些概念惟有在其下才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亦即具有意义和真实性的条件。”因此,《基础》中的物体学说构成了康德在《纯批》第二版说明范畴的客观有较性的基础。Forster认为,《基础》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因为在1792年,康德认识到,《基础》中的动力学理论面临一个困难,康德在通过吸引力和排斥力、特别是内聚力来解释物质的密度时存在循环论证。由此,作为外部感官的对象的物体概念不再是可构造的,也就是说,纯粹范畴例证其客观实在性和有较性的物体概念实际上是不可构造的。这使康德认识到,必须重新考察数学在哲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个“漏洞”:纯粹概念(范畴)以及知性原则的客观有较性问题仍然等他去做满意说明。Forster认为,继发现其哲学体系中的“漏洞”以后,康德在1798年声称的“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到物理学的过渡”也可以重新描述为:“过渡”的任务是要证明先天概念的实在应用和客观有较性被视为先天概念的图型法。由此,“漏洞”和“过渡”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问题。至如康德如何执行这一任务以此填平“漏洞”,Forster认为,是在《遗著》的“自我设定”(selbstsetzungslehre)部分完成的。
Friedman反对Forster的这一解释。Friedman以为,Forster误解了康德第一批判的先验哲学与康德在《基础》中所发展的有形自然的形而上学观之间的关系,Friedman不同意Forster对康德所称“漏洞”的解释:即康德所称的“漏洞”,不是要完成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证明,而是要表明,《纯批》和《基础》中的自上而下的程序和理性的规范使用、与第三批判的自下而上的程序之间最终如何贯穿起来,以使所有经验性的概念最终处在批判哲学——包括知性纯粹概念和一般质料的概念——的高序构成性概念之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德表明,我们需要一种先天表象,而这种表象正是由于统一在高序构成性概念之下,因而,既是构成性的又是规范性程序。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这个表象的精确性质,恰好是《遗著》中论文导读:
所提到的充满宇宙空间的“以太证明”部分与“自我设定”部分提供出来的。
Jeffrey Edwards持有与上述两人完全不同的观点。Ed-wards以为,《纯批》中关于先天知识的界限及其本质的标准观点,与《遗著》中关于对象可能的经验条件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遗著》对于理解康德关于人类知识的说明极关键,《遗著》的基础——先验理性方法——对于经验可能性的基础地位同样在《纯批》中可以找到,这便是“第三类比”所提供的关键文本证据。在“经验的第三类比”部分,更确切地说,是在《纯批》A212-214和B253-261这几段,康德提出了一种严格的先天论证,以反驳这一观点,该观点认为,假如空间缺少刺激、光和物质(即空间是真空)的话,我们仍然能够根据经验来认识实体的共存。然而,对显象领域的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康德在第三类比中并没有充分解释,对此的详细说明是在《遗著》中完成的。通过反对真空的存在,康德只是表明了:(1)我们对共存的客体的经验,依赖于在所有可知觉实体之间的那种相互作用中存在的彻底连续性;(2)这种彻底连续性,只有在空间提供给我们一种包容一切的、普遍动力上充实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即只有在空间提供给我们一种包含外部知觉的整个范围的物质客体之间的外在因果影响的连续统一体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这些结论隐含着:有一种物质的条件,这种条件也是我们的经验和对一个客观世界的知识的一种先天必然条件。然而。“第三类比”反对真空的论证,不是为了论证一种关于我们对客体的经验的任何特殊质料内容的存在,因为,动力学的充实不能够由可知觉的共存对象之间的经验上可知的方式被我们知觉到,这一论证也没有先天的证明任何这样一种对象(即以太)存在。
Edwards以为,“第三类比”及其它地方表现出来的先天知识的这一认知条件,与《纯批》之“先验分析论”部分的中心原则不一致。在“先验分析论”中,除了将我们的理论知识限制在显象范围之内,康德还将关于可感觉自然的纯粹先天知识限制在我们关于客体的经验的形式结构方面。康德的先验论证由此基于这一观念:我们关于客体的可能经验的先天可确定条件,仅是形式的条件,这些条件因此是关于客观有较的认知的基本主观条件。这些形式条件通过分析纯粹知性的先天特殊功能与感性的形式条件之间的关系而获得。而“第三类比”通过反对真空的论证、试图确立一种对非主观的和质料的条件的认知的必要性,从而与知性和直观的这种“形式主义”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构成了康德哲学体系中的“漏洞”。
Kenneth R.Westphal在《康德对实在论的先验证明》一书中,同样结合“经验的类比”和《基础》来理解“漏洞”问题。Westphal认为,在《纯批》中,康德不断重复论证说,先验唯心论是唯一能够解释可能经验的先验条件的学说。而康德对主体的分析表明,他的哲学需要本体的因果关系。在《纯批》中,康德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证明,我们关于空间对象和事件的因果判断的正当性,以此回答休谟关于人类的因果关系的信念和知识的怀疑论,尽管国际学界公认康德是在“经验的类比”部分完成这一任务的,但学者们都只从“第二类比”来解释康德如何回答“休谟的问题”。Westphal认为,只有将三个类比视为一个整体、并且结合《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康德对因果判断的正当性的证明。具体来说就是,在《纯批》中,康德所要辩护的是一般的或形而上学的因果原理:每一事件都有一个原因,然而,为了证明“经验的类比”的正当性以及我们关于客体的因果判断的有效性,康德必须证明因果原理对人类经验来说是必需的先天条件。因此,康德不仅需要先天的或者形而上学的因果论题:每一事件都有一个原因,而且需要特殊的因果论题:每一物理事件都具有一个外部的物理原因。这一论题不能够只基于纯粹先天的根据而得以辩护,而且需要《基础》之形而上学,需要从形而上学上将物质的经验概念解释为“空间中可运动的物质”。而《基础》没有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康德在《纯批》中没有证明特殊的形而上学原理,即每一物理事件都具有一个外部的物理原因,从而留下了一个“漏洞”。当康德着手解决这一“漏洞”时,进一步发现这一“漏洞”其实存在于其哲学体系中。
WestphaX认为,康德在《基础》中分两步来填补这一“漏洞”。首先,康德论证到,只有根据物质的两种源初的构成性的力(吸引力和排斥力)我们才能理解物质,而这证明将动力学的因果力归属到物质的正当性;其次,康德论证了惯性定律的形而上学的根据。然而,康德的证明是不成功的,因为这种证明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在《基础》中,康德试图将动力学上的力(吸引力和排斥力)归属给物质的理论是不成功的;其次,康德对惯性定律的证明同样是不成功的。唯一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是使形而上学脱离数学。在1787和1792年,康德就注意到了《基础》存在的这两个基本问题。当康德着手解决时,发现了其哲学中存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漏洞”,也就是说,这一“漏洞”不仅存在于《基础》中,而且也存在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批判哲学体系中。也就是说,在《纯批》和《基础》中,康德最终都没有为因果判断提供完备分析和正当性证明。这就使康德不得不到《遗著》中来完成这一任务,以填平其哲学体系中的这一至关重要的漏洞。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中的。漏洞”是什么,及其与“过渡”之间的关系如何,国际学界至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遗著》研究的权威Forster甚至认为,“学者们至今没有能够就这种悖论性的情形达成一致,并且因此完全没有理解康德《遗著》的本质。”迄今为止的各种研究尽管观点各异,但存在一个共同点,即都结合康德的其它著作来研究。例如,在对“过渡”问题的解释方面,多数学者都联系《基础》和《纯批》来解释“过渡”问题,而Mathieu、Forster则更加强调《判断力批判》与“过渡”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对“漏洞”及其与“过渡”之间的关系,当代研究者都联系《基础》和《纯批》来解释。所有这些研究表明,对《遗著》的研究,不只是对《遗著》文本的解释,而主要是如何联系康德的其它主要著作,来对《遗著》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作解释。而这种解释必须符合一个论文导读:遗著》及其基本思想和基本问题所做出的任何解释,都必须联系康德哲学的其它著作来进行,而且,这种解释必须揭示出《遗著》与康德其它主要著作之间的逻辑传承关系,特别是,必须将《遗著》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的起源及其解决方式、放到康德哲学体系中去理解。尽管学者们迄今没有得出公认的标准解释,不过,这些研究已经表明:“自拉赫
标准,即,对《遗著》及其基本思想和基本问题所做出的任何解释,都必须联系康德哲学的其它著作来进行,而且,这种解释必须揭示出《遗著》与康德其它主要著作之间的逻辑传承关系,特别是,必须将《遗著》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的起源及其解决方式、放到康德哲学体系中去理解。尽管学者们迄今没有得出公认的标准解释,不过,这些研究已经表明:“自拉赫曼以来,学者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对康德所进行的哲学探讨作重新评价。”由此可见,对《遗著》的解释,表明了其与《纯批》、《基础》及《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复杂逻辑传承关系,对《遗著》本身的解释不但涉及对<遗著》基本思想和问题的解释,而且涉及到对康德哲学体系基本思想的重新解释,例如,对“漏洞”和“过渡”问题的解释就涉及到对《纯批》之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范畴的先验演绎的重新解释,因此,对《遗著》的研究已经成为近来国际康德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令人遗憾的是,《遗著》至今仍然不为我国多数学者知晓,李秋零先生主编的《康德著作全集》也未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www.7ctime.com
包含该著作。有鉴如此,本文试图通过综述国际学界对《遗著》的研究现状,增进学界对《遗著》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期待学界同仁对此作深入研究。
摘要:《遗著》是国际学界研究熟点。研究主要集中在所谓“过渡”问题、“漏洞”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上。国际学界关于“过渡”的基本观念及其起源问题存在五种观点;关于“漏洞”问题及其与“过渡”问题的关系,也有四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研究表明,必须联系《纯粹理性批判》等来理解《遗著》。解释《遗著》对重解康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遗著》;“过渡”;“漏洞”
1001-5981(2012)01-0109-04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前言中指出其批判哲学事业已完成。然而8年后的1798年,康德在致伽尔韦的信中指出,当看到自己未完成的批判哲学时,心里有一种泰坦卢斯(Tantalus)之痛,并且认为,如果不完成这一哲学事业,则其批判哲学体系仍然有一个“漏洞”。从1796年到去世前几个月,康德一直在完成这一任务。康德晚年所写的这些片段在其去世后不但未出版,而且手稿本身也历经沧桑、几易主人,直至1936年,才由阿底克斯整理,并以Opus postumum为名出版。康德《遗著》一经出版,就得到国际学界严肃认真的研究。国际学界对《遗著》的研究集中在所谓“过渡”问题和“漏洞”问题及相互关系上,这些研究对理解康德哲学有重大意义。
对康德《遗著》中的“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到物理学的过渡”(以下简称“过渡”)的基本观念、特别是“过渡”的起因,国际学界不但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看法,而且甚至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下面是最有影响的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来自于Burkhard Tuschling。Tuschling认为,“过渡科学”的计划源于康德认识到1786年《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1790年代康德就开始意识到,对吸引力的说明存在循环论证问题。这迫使康德对其物质理论作修改,康德试图通过“过渡”达到这一目的。Tuschling认为:“过渡”观念要求以《遗著》中改进的物质理论为先决条件,并且只有根据这一点才能解释“过渡”的起源——而不能相反地来解释。
第二种与此完全不同的观点来自于Vittorio Mathieu。Mathieu认为,之所以需要“过渡”,是因为康德认识到《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失误的结果。既然《基础》的那些原理。仅只是为一般自然的一种科学奠定基础,而没有为被视为自然的特殊规律的一个系统的物理学奠定基础,康德就在1790年的《判断力批判》中试图通过反思性判断的主观原则去解释“杂多的统一性”。Mathieu认为,不仅“康德认识到,他在那里所主张的这种‘似乎’的原则已经不再使他感到满意……对康德来说,这一思想现在已经不再令人满意,因为如果这一原则被假定,那么,判断力给出的法则‘只是给自身、而不是给自然’……自然世界的统一性不能依赖一种纯然的‘似乎’(‘似乎知性包含了统一性的根据’)。”Mathian并且认为:“这一使‘过渡’科学变为绝对必要的科学的情形,康德在1796年以后再三强调。”
第三种观点来自于Michel Friedman。Friedman认为,“过渡”事业不是如上述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不是起源于康德批判哲学内部的一个特有问题;相反,这一问题出自十八世纪科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然而,这一辉煌成功的牛顿学说的范例,如何能够超出自身而应用到天文学和天体力学?特别是,吸引力的其它类型(例如造成凝聚或化学的亲和力的原因的吸引力)的规律如何可能被我们发现?”由此可见,Friedman认为,“过渡”事业来自于《基础》出版后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的发展,即由拉瓦锡所开创的“化学革命”在牛顿自然哲学的范围内不能被理解,因为,康德在1786年仅只是为牛顿的自然哲学提供先天根据,这种根据不能够超出后者而得到应用。因此,Friedman说:“‘过渡’事业的问题,是要在一般物质的普遍性质的先天学说(《基础》)与关于物质的特殊类型的相互作用和特殊性质的经验的或实验的物理学(如化学)之间建造一座桥梁。这样一座桥梁是绝对必要的,如果实验物理学在任何时候都不仅仅只是一种纯然经验的集合体,……因此,‘过渡’事业是要将先天的东西、与那些初看起来只是经验的科学联结起来,以便表明后者能够获得一种系统地位、并由此最终获得科学地位。”
第四种也是影响最大的观点来自于Eckart Forster。Forster在其英语世界第一本研究《遗著》的专著《康德的最后的综合:关于的一篇短论》一书中提出了与上述三种观点不同的看法。Forster认为,康德的“过渡”事业来自于这一思想,即物理学的系统性只能够先天的建立起来,而这种可能性不得不从哲学上来解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中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该书的主题是关于“一般自然”的那些基本的先天规定,而不是一种经验科学(物理学)的系统统一性。1786年的《基础》对于处理这一问题同样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尽管在该书前言中,康德确实强调,任何真正的科学必须展现其基本规律的绝对确定性和认知的系统统一性。不过,在该书中,康德只表明了在物理学的情形中,通过绝对的规定性我们能够理解到什么。然而,关于物理学的系统的统一性,《基础》提供了很少的东西,该书主要从事的是“一种成为外部感官的对象的某物的基本规定,”即,从事于对“一般物质”概念的规定,对此,康德是依照范畴的四种功能来进行的,而超出这种关于经验科学的一种系统形式如何能先天的被预期,康德当时并不知道。 Forster认为,这一情形随着康德对被视为一种自发能力(autonomous faculty)的反思性判断力的发现,而注定要发生变化。根据反思性判断力的原理,使我们可以将自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然看作是有目的的、系统的这一点变得先天正当,尽管从规定判断力的观点来看,自然被视为偶然的。正是随着反思性判断力的发现,解决物理学的系统性问题由此能够被归属到“过渡的科学”。也就是,判断力以“处于一个系统中的、自然的一种有目的的赋予的普遍的、论文导读:
但不确定的原则”而出现。因此,康德仍然面临一个“来自于先天原则”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不是如Tuschling和Mathieu所认为的那样,起源于《基础》和《判断力批判》中的失误,而是康德哲学系统中存在的一个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物理学要可能成为一种系统科学,就必须有某种类似于物质的活动力的一种先天的“基本系统”的东西。而这只有“过渡的科学”才能提供给我们。因此,随着1790年康德对反思性判断力的发现,“过渡”的观念最终得以产生出来。
第五种观点来自于Howard Caygm。Caygln认为,尽管康德在《纯批》中做了直观、知性和理性之间的基本区分,但并不成功。因此,在《遗著》中,康德要在直观、知性和理性三种不同的能力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关于感性的被动性和知性的自发性、主动性之间的区分,使康德关于这三种能力的区分及联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7ctime.com
结以产生经验的问题变得不可能,从而为“过渡”留下了可能。康德在《遗著》中试图确立构成宇宙的力的基本系统,并认为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构成所有物质存在的基础,整个宇宙(包括主体和外部对象)都是这种力的显示。宏观宇宙论的等级,通过这些力的微观上的作用而显示出来。而由以太或热质构成的力的系统,是经验可能性的形而上学条件,这导致这一结果:理性先于直观。伴随《遗著》结论而来的是,康德向我们指出了关于批判哲学的潜在的另一种解释,即:经验之所以可能,只是因为感性的接受性和知性的自发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Caygill将“过渡”问题理解为“过渡不完全是以符合任何狭窄的学科意义上的、从形而上学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而是走向一种人类学的宇宙论,其中,人类的主观性、经验和社会都被放到对被视为力的系统的自然的固有理解中。从宇宙到常人以外的运动,或许是《遗著》中真正的‘过渡问题’”。
《遗著》最初被发现时,不但未被学者所理解,而且多数学者都否认康德晚年提到的其哲学体系中“漏洞”的存在。如Kumno Fischer以为,在《遗著》中,我们既看不到“漏洞”,也看不到康德如何架起连接“漏洞”之间的桥梁,康德所称的“漏洞”只是其老年智力退化的结果。阿底克斯(第一个深入研究《遗著》的人)以为,《遗著》所称的“漏洞”纯粹是康德自己发明出来的。拉赫曼(Even G.Lehman)(科学院版《遗著》编辑)不得不承认,康德声称的“漏洞”实际上不是“漏洞”,从《基础》到物理学的过渡所进行的工作,实际上与前者的工作完全一样。据此,拉赫曼认为,《遗著》只是在重复《基础》的基本思想。霍普(H.Hoppe)(研究康德《遗著》的重要学者)以为,我们甚至不知道康德的“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到物理学的过渡”的出发点在哪里。直至1980年代后,Eekart F6rster、Michael Friedman等对康德《遗著》中“漏洞”及其与“过渡”的关系才进行了深入研究。
Forster是过去20年内比任何学者都更能唤起人们关注《遗著》重要性的人。Forster不但承认康德所称漏洞的存在,而且认为康德所称“漏洞”问题和“过渡”问题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问题。他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漏洞”是:《纯批》中的概念和原理的客观实在性问题仍然等待他去作满意的说明。具体来说,在《纯批》第二版,康德就认识到其哲学体系中的“漏洞”,源于其关于《基础》与《纯批》之范畴的客观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康德认识到,为了展现范畴的客观实在性和有效性,范畴总必须具有外部直观。在此之前,康德试图通过《基础》为范畴提供具体例证,从而展现范畴的客观实在性和有效性,因此,康德说“一般形而上学在它需要例证(直观)、以便赋予它的纯粹知性概念以意义的所有场合中,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从一般的物体学说中,因而从外部直观的形式和原则中取得这些例证,而在这些例证还没有完全展现时,它就在纯属没有意义的概念中间摇摆不定地摸索。……知性唯有从取自形体自然的例证中才能获得教益,这就是那些概念惟有在其下才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亦即具有意义和真实性的条件。”因此,《基础》中的物体学说构成了康德在《纯批》第二版说明范畴的客观有较性的基础。Forster认为,《基础》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因为在1792年,康德认识到,《基础》中的动力学理论面临一个困难,康德在通过吸引力和排斥力、特别是内聚力来解释物质的密度时存在循环论证。由此,作为外部感官的对象的物体概念不再是可构造的,也就是说,纯粹范畴例证其客观实在性和有较性的物体概念实际上是不可构造的。这使康德认识到,必须重新考察数学在哲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个“漏洞”:纯粹概念(范畴)以及知性原则的客观有较性问题仍然等他去做满意说明。Forster认为,继发现其哲学体系中的“漏洞”以后,康德在1798年声称的“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到物理学的过渡”也可以重新描述为:“过渡”的任务是要证明先天概念的实在应用和客观有较性被视为先天概念的图型法。由此,“漏洞”和“过渡”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问题。至如康德如何执行这一任务以此填平“漏洞”,Forster认为,是在《遗著》的“自我设定”(selbstsetzungslehre)部分完成的。
Friedman反对Forster的这一解释。Friedman以为,Forster误解了康德第一批判的先验哲学与康德在《基础》中所发展的有形自然的形而上学观之间的关系,Friedman不同意Forster对康德所称“漏洞”的解释:即康德所称的“漏洞”,不是要完成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证明,而是要表明,《纯批》和《基础》中的自上而下的程序和理性的规范使用、与第三批判的自下而上的程序之间最终如何贯穿起来,以使所有经验性的概念最终处在批判哲学——包括知性纯粹概念和一般质料的概念——的高序构成性概念之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德表明,我们需要一种先天表象,而这种表象正是由于统一在高序构成性概念之下,因而,既是构成性的又是规范性程序。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这个表象的精确性质,恰好是《遗著》中论文导读:
所提到的充满宇宙空间的“以太证明”部分与“自我设定”部分提供出来的。
Jeffrey Edwards持有与上述两人完全不同的观点。Ed-wards以为,《纯批》中关于先天知识的界限及其本质的标准观点,与《遗著》中关于对象可能的经验条件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遗著》对于理解康德关于人类知识的说明极关键,《遗著》的基础——先验理性方法——对于经验可能性的基础地位同样在《纯批》中可以找到,这便是“第三类比”所提供的关键文本证据。在“经验的第三类比”部分,更确切地说,是在《纯批》A212-214和B253-261这几段,康德提出了一种严格的先天论证,以反驳这一观点,该观点认为,假如空间缺少刺激、光和物质(即空间是真空)的话,我们仍然能够根据经验来认识实体的共存。然而,对显象领域的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康德在第三类比中并没有充分解释,对此的详细说明是在《遗著》中完成的。通过反对真空的存在,康德只是表明了:(1)我们对共存的客体的经验,依赖于在所有可知觉实体之间的那种相互作用中存在的彻底连续性;(2)这种彻底连续性,只有在空间提供给我们一种包容一切的、普遍动力上充实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即只有在空间提供给我们一种包含外部知觉的整个范围的物质客体之间的外在因果影响的连续统一体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这些结论隐含着:有一种物质的条件,这种条件也是我们的经验和对一个客观世界的知识的一种先天必然条件。然而。“第三类比”反对真空的论证,不是为了论证一种关于我们对客体的经验的任何特殊质料内容的存在,因为,动力学的充实不能够由可知觉的共存对象之间的经验上可知的方式被我们知觉到,这一论证也没有先天的证明任何这样一种对象(即以太)存在。
Edwards以为,“第三类比”及其它地方表现出来的先天知识的这一认知条件,与《纯批》之“先验分析论”部分的中心原则不一致。在“先验分析论”中,除了将我们的理论知识限制在显象范围之内,康德还将关于可感觉自然的纯粹先天知识限制在我们关于客体的经验的形式结构方面。康德的先验论证由此基于这一观念:我们关于客体的可能经验的先天可确定条件,仅是形式的条件,这些条件因此是关于客观有较的认知的基本主观条件。这些形式条件通过分析纯粹知性的先天特殊功能与感性的形式条件之间的关系而获得。而“第三类比”通过反对真空的论证、试图确立一种对非主观的和质料的条件的认知的必要性,从而与知性和直观的这种“形式主义”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构成了康德哲学体系中的“漏洞”。
Kenneth R.Westphal在《康德对实在论的先验证明》一书中,同样结合“经验的类比”和《基础》来理解“漏洞”问题。Westphal认为,在《纯批》中,康德不断重复论证说,先验唯心论是唯一能够解释可能经验的先验条件的学说。而康德对主体的分析表明,他的哲学需要本体的因果关系。在《纯批》中,康德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证明,我们关于空间对象和事件的因果判断的正当性,以此回答休谟关于人类的因果关系的信念和知识的怀疑论,尽管国际学界公认康德是在“经验的类比”部分完成这一任务的,但学者们都只从“第二类比”来解释康德如何回答“休谟的问题”。Westphal认为,只有将三个类比视为一个整体、并且结合《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康德对因果判断的正当性的证明。具体来说就是,在《纯批》中,康德所要辩护的是一般的或形而上学的因果原理:每一事件都有一个原因,然而,为了证明“经验的类比”的正当性以及我们关于客体的因果判断的有效性,康德必须证明因果原理对人类经验来说是必需的先天条件。因此,康德不仅需要先天的或者形而上学的因果论题:每一事件都有一个原因,而且需要特殊的因果论题:每一物理事件都具有一个外部的物理原因。这一论题不能够只基于纯粹先天的根据而得以辩护,而且需要《基础》之形而上学,需要从形而上学上将物质的经验概念解释为“空间中可运动的物质”。而《基础》没有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康德在《纯批》中没有证明特殊的形而上学原理,即每一物理事件都具有一个外部的物理原因,从而留下了一个“漏洞”。当康德着手解决这一“漏洞”时,进一步发现这一“漏洞”其实存在于其哲学体系中。
WestphaX认为,康德在《基础》中分两步来填补这一“漏洞”。首先,康德论证到,只有根据物质的两种源初的构成性的力(吸引力和排斥力)我们才能理解物质,而这证明将动力学的因果力归属到物质的正当性;其次,康德论证了惯性定律的形而上学的根据。然而,康德的证明是不成功的,因为这种证明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在《基础》中,康德试图将动力学上的力(吸引力和排斥力)归属给物质的理论是不成功的;其次,康德对惯性定律的证明同样是不成功的。唯一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是使形而上学脱离数学。在1787和1792年,康德就注意到了《基础》存在的这两个基本问题。当康德着手解决时,发现了其哲学中存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漏洞”,也就是说,这一“漏洞”不仅存在于《基础》中,而且也存在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批判哲学体系中。也就是说,在《纯批》和《基础》中,康德最终都没有为因果判断提供完备分析和正当性证明。这就使康德不得不到《遗著》中来完成这一任务,以填平其哲学体系中的这一至关重要的漏洞。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中的。漏洞”是什么,及其与“过渡”之间的关系如何,国际学界至今没有形成一致意见,《遗著》研究的权威Forster甚至认为,“学者们至今没有能够就这种悖论性的情形达成一致,并且因此完全没有理解康德《遗著》的本质。”迄今为止的各种研究尽管观点各异,但存在一个共同点,即都结合康德的其它著作来研究。例如,在对“过渡”问题的解释方面,多数学者都联系《基础》和《纯批》来解释“过渡”问题,而Mathieu、Forster则更加强调《判断力批判》与“过渡”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对“漏洞”及其与“过渡”之间的关系,当代研究者都联系《基础》和《纯批》来解释。所有这些研究表明,对《遗著》的研究,不只是对《遗著》文本的解释,而主要是如何联系康德的其它主要著作,来对《遗著》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作解释。而这种解释必须符合一个论文导读:遗著》及其基本思想和基本问题所做出的任何解释,都必须联系康德哲学的其它著作来进行,而且,这种解释必须揭示出《遗著》与康德其它主要著作之间的逻辑传承关系,特别是,必须将《遗著》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的起源及其解决方式、放到康德哲学体系中去理解。尽管学者们迄今没有得出公认的标准解释,不过,这些研究已经表明:“自拉赫
标准,即,对《遗著》及其基本思想和基本问题所做出的任何解释,都必须联系康德哲学的其它著作来进行,而且,这种解释必须揭示出《遗著》与康德其它主要著作之间的逻辑传承关系,特别是,必须将《遗著》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的起源及其解决方式、放到康德哲学体系中去理解。尽管学者们迄今没有得出公认的标准解释,不过,这些研究已经表明:“自拉赫曼以来,学者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对康德所进行的哲学探讨作重新评价。”由此可见,对《遗著》的解释,表明了其与《纯批》、《基础》及《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复杂逻辑传承关系,对《遗著》本身的解释不但涉及对<遗著》基本思想和问题的解释,而且涉及到对康德哲学体系基本思想的重新解释,例如,对“漏洞”和“过渡”问题的解释就涉及到对《纯批》之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范畴的先验演绎的重新解释,因此,对《遗著》的研究已经成为近来国际康德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令人遗憾的是,《遗著》至今仍然不为我国多数学者知晓,李秋零先生主编的《康德著作全集》也未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www.7ctime.com
包含该著作。有鉴如此,本文试图通过综述国际学界对《遗著》的研究现状,增进学界对《遗著》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期待学界同仁对此作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