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现代《新潮》杂志特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816 浏览:143978
论文导读:代社会的复杂现状与改革途经,引导青年学生从旧的观念里走出来,建立不为社会所战胜的人格。结合之后掀起的关于整理国故的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他们把学术的思维方式看做现代思维的必然有效的方式,同时学术研究的内容也正是西方各类新近思潮,以及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抨击,企图通过在中国建立起西方现代社会的文化思想,
摘要:二十年代的杂志《新潮》从创刊到停刊存在了三年多,断续出版了三卷共十二期,虽然相比较《新青年》、《新月》、《现代》等杂志显得不够大牌,在人们心目中也不如其他杂志有影响力,但是,作为早期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他们鼎力协助《新青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五四;新潮;学生刊物;学术救国
1005-5312(2012)24-0269-02
《新潮》,作为一个学生刊物有着独特的别于其他同人杂志的地方。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启蒙时代,虽然刊物也表现出一定的对于政治的热情,但是更大程度上的兴趣保留到了学术文化上。新潮最突出的特点也许就在于他的身份:学生刊物,以及刊物的侧重学术的特点。所以每当读起新潮来,浮现在人眼前的感性形象就是一个风风火火而又至诚的学生刊物,和一篇篇探讨中国、西方各种思想的文章。
首先是学术救国的问题。胡适作为《新潮》的顾问,对于新潮的观念和走向必定会有影响。胡适一生与政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书斋型学者。但是他认为中国政治的一塌糊涂是因为国人浅薄的思想和落后的思维造成的,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所以,他“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要想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没有科学,打战、革命都是不行的!”胡适觉得有比政治本身更为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文化。这就是所说的曲线救国。《新潮》在它的《新潮发刊旨趣书》中申明了刊物的四个责任,也就是他创刊的目的所在。一,介绍西方先进的社会文化思潮,以求唤起国人对本国社会文化枯槁现状的认识,使“中国同浴于世界文化之流”;二,唤醒蚩蚩之氓的民众,国人摆脱“于己身生死地位意义茫然未知”的状态,推进改革民众意识;三,唤起国人对学术的热忱,而国人对于学术的热忱正好可以调动民众的逻辑理性思维能力,这也是国人了解现代思维模式,懂得因果关系,正是现代人生的所应该拥有的知识;四,指出本刊物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协助青年学生认识当代社会的复杂现状与改革途经,引导青年学生从旧的观念里走出来,建立不为社会所战胜的人格。结合之后掀起的关于整理国故的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他们把学术的思维方式看做现代思维的必然有效的方式,同时学术研究的内容也正是西方各类新近思潮,以及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抨击,企图通过在中国建立起西方现代社会的文化思想,启迪人心,使人从精神深处接受现代观念,并以此为前提,建立起从制度到论文导读:
思想观念都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心理重建,社会革命也就成为妄谈。鲁迅先生的“立人”观念也正是此类意思,而在这里具体为从学术的研究为起点,为教育做起了有基础性意义的工作。
在这一点上,《新潮》同人有着深深的共识。在具体实践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学术性文章出现在《新潮》上,同时也表达这样的愿望。在《新潮》两大代表人物傅斯年和罗家伦的文章中都看到了对学术而不是政治的重视。罗家伦曾表示:“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要找一班能够造诣的人,抛弃一切事情都不要问,专门去研究基本的文学哲学科学。”傅斯年也说:“在中国是断不能以政治改政治的,而对于政治关心,有时候不免是极无效果的,极笨的事。”并鼓励社中同人:“(1)切实的求学,(2)毕业后再到国外去,(3)非到三十岁不在社会服务。”而《新潮》同人自身也实践着这个理想,日后的新潮成员出现的大量的学者和各方面的专家,如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于历史学,汪敬熙于心理学,俞平伯于古典文学,杨振声于教育学,毛子水于国学等。
《新潮》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是一个学生刊物。在忆及创办新潮的缘由,傅斯年回忆:“我和顾颉刚君住在同一宿舍同一号里,徐彦之君是我们的近邻。我们几个人每天必要闲谈的。有时说到北京大学的将来,我们抱很多的希望,觉得学生应该办几种杂志。因为学生必须有自动的生活,办有组织的事件,然后所学所想不至枉费了。而且杂志是最有趣味,最于学业有补助的事,最有益的自动生活。再就我们自己的脾气上着想,我们将来的生活,总离不了教育界和出版界,那么,我们曷不在当学生的时候,练习一回呢。”这样的动机不只是有益于学业才办一个杂志,在当时的潮流里,知识分子的天性总会督促自己为社会哪怕是为自己做些什么。这个由一些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学生创办的杂志充满了青春朝气,也正是这样的蓬勃气息感染着当时众多渴望新思潮的青年人,《新潮》也出现的了惊人的销量,在年轻人中间产生了很大反响。
《新潮》作为一个学生刊物有着理想化、激进、感性化的特征。阅读新潮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青年对于社会所持有的一颗赤子之心。讨论着各种新潮的话题,在那个时候这些问题显得敏感,顾颉刚在发问时为了不让家人知道还使用了化名。当自己在位持有的真理呐喊时,大量的传统的质疑和阻挠总会让人感到为难,甚至动摇。但是种种劫难并没有阻止他们的发表的热情。当时称他们为洪水猛兽。《新潮》很新很潮,“我们甚至于主论文导读:插手政治,实现理想。傅斯年总结了《新潮》作为一个学生刊物的特点:“我们表现出的有三种长处,同时和这三种长处相伴有三种对待的短处。第一,我们敢自信有点勇猛的精神。……第二,我们是由于觉悟而结合的。……所以我敢大胆着说,新潮社是最纯洁的结合。……第三层,我们很有些孩子气。……我们有点勇猛的精神,同时也有个武
张当时最骇人听闻的妇女解放。《新潮》的政治彩色不浓,可是我们坚决主张,反封建,反侵略。我们主张我们民族的独立与自决。总而言之,我们深信时至今日,我们应当与自决。总而言之,我们深信时至今日,我们应当重定价值标准,在人的本位上,以科学的方法和哲学的态度,来把我们固有的文化,分别的重新估价。在三十年前的中国,这一切的一切,是何等的离经叛道。警世骇俗。”
面对大量舶来的西方的种种思想、主义,他们缺乏必要的判断、选择的能力,容易随波逐流。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和有着数千年积累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观念,他们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批判、细心的鉴别;因而《新潮》的某些观点、对个别问题的表述,不无过激之处。
由于学生将来的定位一般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会有自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那个激荡的年代里,凭着热情,以及一种救世的情怀,很容易介入纯粹政治的漩涡中,企图实现心中伟大主张,挽狂澜于即倒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但是由于阅历浅,结构不完全,天真,理想化,很容易被强权所扼杀,付出惨重的代价。并且容易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的力量最终失去意义。基于此,罗家伦提倡更为稳妥长久或许将来更有机会的学术,继续做好学生的本分。等有了更多的力量再来过问插手政治,实现理想。
傅斯年总结了《新潮》作为一个学生刊物的特点:“我们表现出的有三种长处,同时和这三种长处相伴有三种对待的短处。第一,我们敢自信有点勇猛的精神。……第二,我们是由于觉悟而结合的。……所以我敢大胆着说,新潮社是最纯洁的结合。……第三层,我们很有些孩子气。……我们有点勇猛的精神,同时也有个武断的毛病。……我们的结合是纯知识的,所以我们的结合算是极自由的,所以我们所发的言论是极自由,因而极不一致的。虽有统一的精神而无一体的主张。我们看别人的杂志很杂,焉知后人看我们的杂志不说很杂呢?我们有孩子气,……况且我们是学生,时间有限,所以经营不专,因而不深。”
他们在当时都具有积极上进, 思想活跃, 喜好新事, 关注国危的青年人。对于时事的评论可以看出感性的呼喊和愤怒的表达要多于理智冷静的分析。在新潮第二卷第二号里关于的讨论就可以看出来。对于北京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林德扬在三贝子花园投水,罗家伦发表了《是青年还是社会杀青年》,文中他表示中国的青年人“没有美术的生活”,“没有社交的生论文导读:的现象”,并义愤填膺地控诉社会:“林君的,原来不是自己杀自己,乃是社会杀了他。”而李大钊发表的《青年厌世问题》对于青年厌世问题的分析则更为冷静、客观。并鼓励他们“拿出的决心,牺牲的精神,反抗这颓废的时代文明,改造这缺陷的社会制度,创造一种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这样详尽冷静的分析是这般年轻而较少
活”,且处于人生观将改未改的“回旋时代”,迷茫、怀疑、不知所措,是“不可免除的现象”,并义愤填膺地控诉社会:“林君的,原来不是自己杀自己,乃是社会杀了他。”而李大钊发表的《青年厌世问题》对于青年厌世问题的分析则更为冷静、客观。并鼓励他们“拿出的决心,牺牲的精神,反抗这颓废的时代文明,改造这缺陷的社会制度,创造一种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这样详尽冷静的分析是这般年轻而较少阅历的学生们难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J].《新潮》第二卷第四号.
傅斯年.之回顾与前瞻[J].《新潮》第二卷第一号.
[3]罗家伦.是青年还是社会杀青年[J].《新潮》第二卷第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