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教育改革浅析信息素养下计算机基础教育革新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64 浏览:20570
论文导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信息素养的解读,论述了信息素养教育和计算机基础教育融合的积极意义。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等方法,介绍了在吉林体育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探讨了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最早是在1974年的时候信息素养这个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形态,能够通过高效可行的方法获取所需信息;能够批判地评价信息及信源且能够整合在自身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内;可以利用信息单独或团队合作完成特定目标;能够认识到使用信息可能会带来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从而在使用、获取信息过程中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因此,是否能够使用计算机去分析、获取、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是否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评价每个人基本能力的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使大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对学生们信息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和直接的影响。
1 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对于某一个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差甚至与就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还有一些学生不懂得使用图书分类方法,有些学生不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获取信息。高校的机房中学生一般上网喜欢看电影,打网络游戏,热衷于做,平时的一些基础操作都不会。由此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已迫在眉睫。纵观高校目前计算机课程信息素养教学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表现为:第一计算机教学目标出现了偏移,教师和学生们的应试心理严重,过分追求考试的分数,以通过计算机各种等级考试为学习目标,不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应用能力;第二由于每个学生不是来自同一地方,并且存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差异,这使的许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各不相同,这给每个计算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第三当代计算机网络环境新技术、新手段、新概念的发展,如何处理好经典和新兴事物的关系较难,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爱好计算机的原因是喜欢上网娱乐,并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第四在现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总学时在逐年减少,而计算机教学信息却逐年增大,技能训练时间逐年减少且很难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培养目标;第五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基础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素养——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来看,“计算机”和“技术”的权重依次减弱,“信息”同“文化(素养)”逐渐显现。是“计算机”到“信息”过程的转移,同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密不可分的。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工具和载体,信息是计算机工作的客体。而在计算机使用的最早期,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信息种类还很少,人们多忙于认识计算机的功能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是Internet网络的大行其道,已经很难找到不能被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计算机处理信息速度已经不再是瓶颈。让“技术”到“文化(素养)”的转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超越技术训练类教育范畴,应该不断地完善、应该不断地总结,展示出从培养计算机技术到培养计算机素养的蜕变,发展成为与当代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
3 基于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

3.1 调整课程的设置,完善课程的体系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计算机必修课,学生们必须学习此类基础课程并按照学校要求通过考试,一般此类课程是开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完成;另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类的选修课,由本校计算机教研室或者学生所在系或学院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开设,每个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计算机类课程。此外,在每个学院的高论文导读:
年级学生还会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由专门教师讲授。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化。而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各专业课程总量在压缩的大环境下,要想增加课程总学时数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因此,让每个计算机老师必须要对适合课堂讲授的章节用较多的学时去讲,适合上机实践的章节,进行少讲精讲,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于上机实践。

3.2 改变教学传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当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已经出现的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紧、教育对象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为了能够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笔者在几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做了如下一些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具体如下。
3.

2.1 课前与课后五分钟

课前五分钟通过对上次计算机课程内容或实践操作的总结,然后再引出此次计算机课程新内容,提出本次课程我们要解决的计算机的哪些问题,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课程结束,用五分钟进行课后内容总结,且提出我们下次计算机课程准备要解决的问题,不断的通过这种课前和课后五分钟的方式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方便同学进行全盘学习内容的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本次课所教内容的知识掌握。
然而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每次课前后五分钟要用得好而且有实际效果,每个计算机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精心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经过笔者课后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大多数认为这几分钟让他们了解到了本次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目标,能够做到对每堂课的知识点心中有数,通过总结提高了学习效果。 源于: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3.

2.2 教学学生通过自学找到学习的方法

计算机学科中的内涵、外延内容的丰富,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理论、应用等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使教学任务逐渐加大,而一个课程不会包罗万象所有知识都具备,这就需要教会学生们应该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教授的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学习目标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演讲,布置一定量的研究性作业,教会他们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借助书籍和参考资料、去图书馆获得资源、从而解决学习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学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2.3 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互动环节

由于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流动性,使学生和老师在课下见面机会很少,非常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使教师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教学反馈信息,十分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所以,计算机教学必须搭建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来加强师生互动,将课堂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堂以外,从而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在第一次上课时给学生们留下自己的,包括EMAIL、、手机、BLOG等,如果学校有自己建立的教学网站或交流平台就更好了,这样会无形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好更方便的学习和积累知识还可以加强和教师之间的亲切感,学生又不必担心因为当面与教师交流而带来的胆怯和拘束感。笔者尝试使用这个方法后,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但表达的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交流不再会有强迫性了,学生能够反馈更有效的信息了。同时,学生在使用这些交互方式的过程中,无形中的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水平都有了提高。
3.

2.4 以案例驱动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细致准备每个计算机本堂课程案例,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能事半功倍。如在课堂上讲到用PTT幻灯片时,预先制作完成一个精美的PPT制作的MTV幻灯片,再逐一讲解其中的动画效果如何添加,要求每个学生在实践中能完成同样的案例。在计算机课堂中以案例驱动教学,从案例中总结出知识点的方法,能论文导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发展学生们的多元发展、智力提高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社会发展来说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者更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参考文献: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
够让学生们看到知识应用后的直观效果,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3 改革考试制度,以考促学

利用上机实践考试代替传统考试,实现源于: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分为实践技能学习和理论知识学习两部分,在计算机考核上可以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方式来解决问题。计算机实践操作题采用题库抽题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期末考核,经过笔者的实践,采用这种无纸化计算机考核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结束
总之,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信息创新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发展学生们的多元发展、智力提高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社会发展来说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者更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
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4-29.
[3]贝蓓,王元立.李艳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农业网络信息,2010(3):88-89.
[4]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0(8):178-181+143.
[5]周杰.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现状及提高措施[J].价值工程,2011(09):291.
作者简介:韩佳岐(1981-),男,长春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