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言解读文言“微表情”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659 浏览:129813
论文导读:
源于:本科论文www.7ctime.com
最近掀起一股国学热,原本夫子般正襟危坐于大雅之堂上的经典经由诸国学大师们的另类诠释,正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成为市井乡野闲话的内容。试想,我那渐渐了无生气的文言课堂,何妨也耸身一摇,刺激一下学生业已进入忍受状态的学习状态?很期待这种尝试。

一、“高深莫测”遭遇“原来如此”

相比现代白话,文言文显然简洁得多了。一字一义,所以要深谙古文之内涵,必须锁定关键字。而文言中的字,所传递的内涵远不止其表面的那样,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那是一个春笋刚刚露头的尖尖而已,真正的有底蕴、值得探究的东西,还得你挖下去才能见分晓。而事实上,你只有真正找到了这其中的原委,才会让学生对原来高深莫测的东西生出“原来如此”的清晰感,而这份豁然开朗之下的明晰就能使语文的课堂上讲出来的东西有“只此一家”的独特之感,学生才会对你讲的东西感兴趣,这就是语文教学真正的专业所在。
听过讲《中国古代史》,有个词语被他诠释得很透:流血漂橹。这个词语被用来形容一场战争的残酷性,这是我这个学文科出身的人几次走过路过留下的大致印象,至于橹究竟是什么玩意儿,从未想过要深究。但人家可讲得够专业:橹是什么?木头棒子,古代打仗用的武器,“冷兵器时代”(春秋战国当铁器还未普遍使用时)的产物,由此带出了一系列的对于大部学生来讲比较生疏的名词——殳、、槊等,都与木质有关(不然,如何在血中被“漂”起来?),还有戏言——有些有钱的农民,在木头棒子一端装上几根铁钉,就是狼牙棒了。就因为他这一番亦庄亦谐的解释,让我对这一类词的概念有了一个很强烈的关注欲。
用之于初中的文言教学:《愚公移山》中“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阳一说,是指黄河北岸,如果停顿一下,有个常识性东西会带出点趣味来——河阳因何说是北岸呀?带学生出门看水看山,一切便可以通透——那么现实生活中周边地区的地名中带“阴”带“阳”的例子会让学生禁不住要生卖弄之心。
《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那水的颜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清澈?“经纶世务”之“经纶”一说,探身下去,你会发现文言不再是生生木木的文字,而是一个一个具体而可触可感的故事,假以时日,日积月累,这种典故多了,还愁文言于人没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吗?

二、“声情并茂”破译“味同嚼蜡”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声色犬马的诱惑让人们的内心生出不少的浮躁,文言于不经意间就成了“夫子味道”的代言物,年轻人视文言的感觉就如同与祖父论道,完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觉,即使是为着考试与之邂逅,那眼光里与神情中也尽是无奈与揶揄,读起来的声调更俨然是“装假牙后的美食——味同嚼蜡”。其实,文言并不完全是老道,除了外观形式上有与当今不相宜的样式,掀开那外在的硬壳,那内在的故事其实有相当的画面感,一点也不逊色于当今的动漫。
初一的一节语文兴趣活动课,因偶尔看了篇关于庄子的文章,我就欣欣然地用几篇文言将庄子推到了学生的面前。
其一为《庄周梦蝶》,其原文看起来很让人望而生畏——“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先跟学生添油加醋地讲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学生一下子觉得这个庄周很逗,其思想的匪夷所思让人惊叹;然后抓住其中的两三个字,将学生带进了庄周的境界,如“栩栩然”,让学生想象展翅翩飞的样子;再如“俄然觉”,据此想象庄周物我两忘的惊愕之态,别有味道;再有两个“与”,更是将庄周的思辨之诡异充分表现出来。到了另一篇《惠子相梁》,文言文词语对庄子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充分的表现力。先看原文——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引导学生关注个别很有意思的字:“恐”,试想惠子究竟恐什么?这个字的潜台词是什么?再想惠子恐的情状是怎样的?三问之下,人情世故、庄子魅力、惠子的猥琐尽显眼前。及至庄子的那个譬喻中的那个“吓”,学生自然就笑出来了,谁是鸱?死老鼠是什论文导读:高直指,互相轩邈”的群山,那境鸡犬相闻的桃源温馨……一个个形象,一幅幅画面,穿越千年,依然可触可感,谁说文言只是古文字?比之满汉全席,应该不逊分毫吧!其实说来说去,无非两个字:用心。人怕相处,古文也一样,要想激发别人探究的热情,只有从其本身下手,增加其故事性与传奇色彩,多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多几种别致的学习理
么?了然于心。庄子可爱睿智得让人抓狂!
语文课文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那个“峨冠而多髯”的东坡,那位“颓然乎其间,与民同乐”的太守,那辈“执策而临”的食马者,那类被“喷”后哑口无言的智叟,那个刚刚换牙的邻家弱子,那份岳阳楼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那些“蒙络摇缀”的青树翠蔓,那群“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游鱼,那态“争高直指,互相轩邈”的群山,那境鸡犬相闻的桃源温馨……一个个形象,一幅幅画面,穿越千年,依然可触可感,谁说文言只是古文字?
比之满汉全席,应该不逊分毫吧!
其实说来说去,无非两个字:用心。人怕相处,古文也一样,要想激发别人探究的热情,只有从其本身下手,增加其故事性与传奇色彩,多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多几种别致的学习理解途径,用尽浑身解数将学生说笑了,让他们从本能上对古文增加亲近感,总比将他们讲睡着了要好得多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平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