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我与《我与地坛》三维目标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799 浏览:83035
论文导读:后全班交流。生:为什么说“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生:遭遇不幸,更主要的是被不幸和磨难击昏了头。生:“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的两个“世界”如何理解?生:前一个指“现实”,后一个指逃避现实的“精神世界”。生: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师:没有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为了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在平常教学中我努力转化角色,创设课堂。
语文课堂就是充满精神的语文课堂,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课堂,就是给学生心灵自由的语文课堂,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课堂。其核心是“、平等、对话、合作”。课堂有利于教师、学生集中精力,去解决教材中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学、听课效率;有利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锻炼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突出、发展个性,面向未来。
以下是《我与地坛》课堂教学片段:
师:下面学习第五段。先读书,找出中心句。然后分小组提问并解答,再进行全班问答。比一比,看谁问得精彩,看谁答得精彩。
明确中心句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后,学生分小组互问互答后全班交流。
生:为什么说“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
生:遭遇不幸,更主要的是被不幸和磨难击昏了头。
生:“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的两个“世界”如何理解?
生:前一个指“现实”,后一个指逃避现实的“精神世界”。
生: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没有同学回答,解铃还须系铃人呀,你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
生:我想一是焦躁,二是同病相怜,三是你们有什么活头,我又有什么活头。
师:你思考得很深入,一二三点都很有道理。实际上,精彩的答案往往是属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的。
生:蚂蚁想透了什么?
生:实际上是写史铁生自己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疾行而去”有什么含义?
生:想好了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作者有时想到了生活的出路,也有一种“疾行而去”的狂热。
生:写“瓢虫”象征着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在写作者的思考状态:想累了,歇一会儿,忽然走神了。
师:想象精彩。
生:“蝉蜕”?
生:这可能是写作者思想斗争的: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蝉蜕”,一种新生,痛苦之后的新生。
生:露水一句的含义?
生:露水生命短暂,但也有它的坦荡,也有它的辉煌。
生:史铁生在痛苦中挣扎,好好地活下去的念头,终于压弯了软弱、颓废、沮丧的“草叶”而放出万道金光。
师:精彩!
生:还写出了作者的精神幻觉。我们在精神发呆或特别专注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
生:为什么能听到草木生长的响声?
生:是用心听到。因为平静下来了,感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可爱,有这样的心理基础,他才能听到。
师:大家的表现可让老师平静不下来了。你们的表现实在精彩,一些提问和回答让我击节赞赏啊。
师:下面我在大家问答的基础上,谈谈我个人对这些写景的理解。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烦,总之,痛苦,飘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种生的,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非常真实。
也可以这样看,自然充满变化。人生如此,草木昆虫在变化中发展、生长,那么,自己的苦难也是充满变化的人生中自然的事,苦难之后,新的生机的降临也是自然的。
总之,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开篇写“我”与地坛的相遇,那是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一个曾经琉璃朱瓦、玉砌雕阑,如今却朱红剥落,断壁残垣横陈的园子。可为什么就是这个破败的园子,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让“我”重新“站立”起来了呢?这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创设了课堂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这堂课看不到接受学习,看不到死记硬背,看不到机械训练,始终贯穿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且不是被动应答,而是主动提问。传论文导读:习活动,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发展学生的潜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才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
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教师问什么学生就回答什么,有时还会让课堂处于冷场,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更累,教学目标很难真正实现。创设课堂,首先要把本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在这堂课上,主体不是我这个教师。但课堂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
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主动创设问题,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但学生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课堂中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发展学生的潜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才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这堂课开始,我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之后才让学生自动生成问题。学生们经过讨论发现,园中的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珠,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存在得坦荡而自在,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所以学生设计的许多问题都围绕这个中心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课前导入性的提问,起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作用,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他们相互问答中,课文的难点已经被学生解决。既然园子里的生物都执著热烈地生活着,有滋有味地存在着,作为万物灵长的“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呢?正是这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我”才由失意走向振奋,由烦躁走向沉静,由脆弱走向坚强,由年轻走向成熟,地坛教会“我”宗教般地通过它走向另一个世界。最后,我的总结也是水到渠成。
创设师生平等、研讨的课堂,教师还要注意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阅读课教学所追求的效果不是一般、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而是具体教学情境下预设的教学三维目标最大限度的达成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三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维目标的实现要求师生共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师生的“共同参与、决策”是课堂的主要特征,所以构建课堂是当今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要求。课堂的建构并非易事,对我来说挑战很大,但这条路我一定会坚决走下去。
孙勤香,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靖江。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