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公民意识教育功能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102 浏览:47509
论文导读: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最现实和最有效的途径。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公民意识教育价值,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合格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公民意识
1001-828X(2013)11-0-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日益健全,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和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多项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但许多方面相对薄弱,公民意识的培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阶段主要还是理论灌输教育模式,公民意识教育在实践层面缺失,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也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和内涵

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身份、公民角色以及公体性的具体表现。公民意识是现代人必需的意识品质,其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思想是其核心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信仰意识几个层面。公民意识是影响公民个体所有活动的内驱力,是进行公民教育、培养良好公民、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内在的基本推动力。现代公民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意识、公德意识和环境意识。

二、社会实践是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理念,它关系到未来教育的成败及人类自身的命运。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陶行之先生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因此,真正有效的公民意识教育必须是以社会生活为依托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才能收到实效。知识只有成为主体体验的一部分时,才能被学生活用。所以说,公民意识培养只有关注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才真正是有意义的。
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提升品格、锤炼意志、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实践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更偏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更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公民意识培养必须注重社会实践,我们应积极充分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公民意识教育价值,大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域。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公民意识教育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获取真理的根本途径。为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法治观念及道德观念等公民意识,高校应在重视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和认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价值,彰显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体验性、反思性和创造性。
(一)社会实践的公民精神培育价值。公民精神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公民精神无疑是必须的。然而,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到来,多元价值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挑战,也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使他们客观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亲身体验社会变化和差距,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明确自身的使命。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伟人故居,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对于国家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扶贫开发、心理援助及其他以志愿服务为目的实践活动,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学生在自愿并不图回报的参与社会服务,不仅能促进社会进步,也在无形当中培养了爱心与奉献精神。
(二)社会实践的公民道德养成价值。公民的道德状况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升公民道德意识,要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和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益的行为习惯。
高校应引导学生关注参与社会生活,关心国论文导读: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上一页12
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法纪素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努力培养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公德意识、文明行为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容还应包括社会生活中两难价值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情境问题和生活中的人际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主体的价值判断能力。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校应组织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环境意识等突显时代特色的公民道德意识。
(三)社会实践的公民责任感培养价值。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全力培养人的社会协作精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较高,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参与意识强烈,但在政治上的认识有时不够成熟,对社会存在较高的期望,抱有幻想,面对社会上存在和暴露的一些问题和不良现象,往往容易产生不满,缺乏用客观科学的判断和理解。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在社会中定位和价值的认识欠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应充分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公民责任感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带领学生进入社会,认识社会,在学生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锻炼成长,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进步离不开个人,个人成长更离不开社会,激发学生关心社会,认识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实践追求的是公共利益,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把社会实践放在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和认识,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贡献个人资源,解决社会问题,自觉担负起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因此高校今后要进一步注重引导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真正做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王礼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187-188.
王继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2):53-54.
作者简介:曹东燕(1979-),女,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