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探析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经济责任审计意义探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450 浏览:62174
论文导读:
摘要:“三公经费”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腐败现象而饱受社会的诟病,尤其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廉洁高效政府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十八大”新要求的有力号召更是让“三公经费”问题再次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监督干部受托公共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有力工具,在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将“三公经费”纳入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将有利于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本文旨在以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督为视角探讨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三公经费”;;作用
一、引言
“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从性质上讲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但由于监管不力反助长了奢侈享乐之风,成为官员腐败堕落的根源。因此,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监督和治理是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廉洁政府的必经之路。作为重要监督工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旨在对于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评价的审计形式,在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目前“三公经费”却尚未被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只是在个别地区开始有初步的尝试,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三公经费”的会计体系不完善影响到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现阶段的我国仍属于新兴审计,理论与实务均不成熟,无法胜任“三公经费”的监督工作。因此,在了解目前“三公经费”公开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监督“三公经费”的方法和对策,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更好发挥作用,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公经费”公开现状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后发现,“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三公经费”公开的时间、格式和程度均不统一。各地区、各部门对于明细项均只做了选择性的说明,随意性较大;第二,“三公经费”公开不够细化。例如,因公出国(境)经费应当具体说明出国的是哪几位领导干部,去了什么地方,进行了哪些活动,每人的花费各是多少等等;第三,对于各地区、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无法判断其合理性;第四,对于预算数的解释说明均不够详尽且不易理解,从而缺乏说服力;第五,没有公布“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目前政府会计体系中尚无专门用来核算“三公经费”的会计科目,而其数据是从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的。如此做过调整后所得出的数据,其真实性必然会遭受质疑。
“三公经费”的公开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较多且颇为复杂。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了问题,接下来的任务便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三公经费”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便是一种基于工作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三、将“三公经费”列入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是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预防和惩治腐败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所在

监督干部工作,预防和惩治腐败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责。为了加强干部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治腐败,1999年5月,《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正式出台。这表明,经济责任审计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防治腐败的重大职责;《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于2010年12月出台,其背景就是,我国腐败现象的日益升级以及人民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促使着经济责任审计不得不将审计对象扩大到省部级领导干部。因此,这一伟大职责促使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同时,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还体现在它的作用上。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大,表明承担的责任就越重。经济责任审计是传统国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工作中发挥着更为有力的监督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范围是被审计人的所有经济活动,而不仅仅是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人”,是领导干部而不仅仅是其所在单位。这就便于更好地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从而铲除腐败的根源。

(二)“三公经费”是反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重要指标

“三公经费”本质上是指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论文导读:
待费,然而却常常被人们误解为公款出国旅游、公款购车和公款吃喝,原因就在于“三公经费”经常会与一些腐败案件联系在一起。官员的不正当行为扭曲了“三公经费”的本来面目,使之成为了一种名副其实的腐败现象。因此,在公众眼中,“三公经费”绝对是评价领导干部是否廉洁自律的重要指标。
“三公经费”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为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而提供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公为私用,成为了一片滋生腐败的肥沃土壤。“三公经费”所涉及的三种活动——出国、用车和接待,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经常接触到的,这就使得“三公经费”相较于其他财政支出来讲更易被浪费和滥用,从而隐藏了更多腐败的可能性。因此,能否恰当地使用“三公经费”并使其发挥最高效用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是否廉洁高效的重要指标。

(三)“三公经费”的合理公开需要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

“三公经费”来自于税收,是纳税人所创造的,然而支配权却握在领导人手里。这时,若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来约束领导人的经济行为,那么纳税人的权益将很可能受到侵害。经济责任审计便是一种旨在监督领导人全部经济活动,督促领导人依法、廉洁从政的重要审计形式。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可以判断“三公经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率,发现“三公经费”支出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的不足,并可以促使政府各部门更加合理的核算和公开“三公经费”,使纳税人的权益得到可靠保障。
“三公经费”的公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已经在上一部分做了详细的分析,从中不难看出,“三公经费”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是与未对其进行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密切相关的。同时,未在监督“三公经费”中发挥作用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在工作中失职的表现。

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对策——以监督“三公经费”为例

三公经费是政府官员腐败的根源,对“三公经费”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防治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目前“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较多,仅依靠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水平是很难胜任监督工作的,急需对其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发展经济责任跟踪审计以全程监督经济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以“人”为审计对象,落脚点是经济责任。是人、权力、责任三位一体的审计形式,即领导干部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责任就应当落实到哪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经济责任跟踪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要求。发展经济责任跟踪审计,需要实现由“离任审计”到“任前审计”、“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转变。在坚持完善“离任审计”的同时,要全面而客观地对拟提拔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审计,以防不合格领导干部被提拔上任;加强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监督与评价,对领导干部履责情况进行及时测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经济责任审计要充分发挥作用,了解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就必须结合跟踪审计来全程监督其经济行为,考察每项经济责任的落实情况。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每笔经济事项,均要从源头、从预算阶段开始涉入,以了解其来龙去脉。“三公经费”作为反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重要指标,必须实施经济责任跟踪审计,建立预警机制。具体措施包括:注重预算审计,评价“三公经费”支出计划的合理性,以便将来与决算数进行对比;实行“三公经费”公务卡制度,定期审查公务卡支出情况和余额情况;引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软件),利用共享资源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三公经费”的全方位、全过程审计等。

(二)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公告制度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尚不规范,存在内容定位模糊、时效性差等问题。然而,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价标准的不规范、不合理会影响审计评价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的效率。领导干部个人的廉洁自律情况论文导读:
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部分,其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的有效性。“三公经费”作为反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重要指标,理应被列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三公经费”评价标准的建立应当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合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效益性评价相结合。依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但要统一口径,以便进行比较。
社会公众可以借助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结果来了解“三公经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为便于公众知晓评价结果从而广泛参与“三公经费”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加强公告制度的建设。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利于公众参与干部监督,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下”,从而预防腐败滋生。目前,从审计局无法检索到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其审计结果的公告情况,这说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尚未对社会公众公开。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对社会公众的公告需要视情况而定。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通常不涉及国家机密问题,理应向社会公众公告审计结果。针对“三公经费”,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将其作为专项审计项目,单独出具审计报告并向社会公众予以公告。

(三)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以加大惩罚力度

问责,即责任追究,是指对责任人的责任缺失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并予以惩戒。审计结果的落实需要实施问责制,否则将失去审计的意义。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在于监督权力的运行,而如果“只审计不惩办”,只注重审计过程而不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是无法达到监督效果的。通过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对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予以惩罚,能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力,从而促使领导干部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首先必须要通过立法的形式为经济责任问责提供法律支持;其次,各问责主体之间要做好协调与配合;最后,还需要结合上文中所提到的跟踪审计,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7ctime.com
将问责贯穿于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的全过程,以及结合上文提到的审计公告制度,使其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对腐败行为给予惩罚。“三公经费”的有效治理需要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对于拒绝公开或公开虚假信息的部门及人员实施问责;对于不正当使用“三公经费”的领导干部实施问责。具体措施包括:书面检讨、通报批评、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免职等,以此来敦促“三公经费”的合理公开和使用。
总之,“三公经费”是反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重要指标,有效监督“三公经费”是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三公经费”的公开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在现阶段的我国均处于初级阶段,均存在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将“三公经费”纳入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依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杨 斌.关注“三公”经费审计[J].审计与理财,2012(10):21-22
尹 平.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J].会计之友,2012(3):9-11
[3] 李晓慧,孟 春.“三公经费”披露及其绩效审计研究——绩效审计研究[J].发展研究,2012(4):53-58
[4] 蔡 春.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5] 余义文.风险导向审计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1(3):103-105
[6] 单国锋.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1(2):71-73
[7] 师范中.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会研究,2012(8):66-67
[8] 孙 民.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J].财会研究,2011(1):61-63
[9] 冯均科.审计问责制:理论研究与制度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