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审美历史课审美教育与学生和谐人格进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42 浏览:145226
论文导读:发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蕴涵着哪些审美因素?以及如何发掘和运用它们呢?首先,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发掘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抓住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学历史课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人们通常把美育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这同样也适用于历史学科,只是历史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渗透,通过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高,引导他们的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首先,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发掘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抓住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进一步挖掘和扩展与学科有关历史美学的因素。再次,创立师生之间的审美关系。
【关键词】历史教学;审美教育;和谐人格;审美情趣;审美价值
1326-3587(2013)12-0065-02
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结合物。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倡导审美的人生境界。加强历史课中的审美教育,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净化学生们的心灵,正如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所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渗透,通过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可以帮助学生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高,引导他们的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蕴涵着哪些审美因素?以及如何发掘和运用它们呢?
首先,应当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发掘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抓住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学历史课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人们通常把美育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这同样也适用于历史学科,只是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和艺术美占居主要地位;而历史学科的自然美常和社会美、艺术美融为一体,并通过社会美和艺术美来体现出来。
自然美是自然景物所显示的美。历史课本中如李白的诗句:“弧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描写了长江的浩渺无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写了黄河的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了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北魏时期民歌《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所描写的阴山的美景等等,都属于自然美。然而这些自然美,绝大多数师生都不能亲目所睹,直接感受,而是通过艺术美(诗、词、歌)来表现,给人以间接感受。不过,它却能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
社会美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这类审美教育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中学历史课中,多如繁星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内容。仅就中国史而言,有像孙武、屈原、司马迁、祖冲之、李时珍等那样的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所从事的事业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点,那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他们为了阐明一个真理,突破一个难题,或置个人安危而不顾,或刻苦钻研、坚韧不拔,或吸取经验教训,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他们表现了勇于探索、努力进取的美德,他们所创造的绚丽多姿、雄奇壮美的文化,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有像苏武、岳飞、文天祥、林则除、邓世昌、谭嗣同、林觉民、孙中山这样的爱国者、改革家和革命家,他们把理想、信念看得比生命还要宝贵,为实现理想、信念而英勇斗争,宁死不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传统美德,给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更有像李大钊、方志敏、林祥谦那样的人和像、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选择了为人类求解放,谋幸福的革命道路,并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奋斗不息。他们的精神境界是何等的崇高,他们是心灵美的光辉典范,他们对美好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追求和献身精神,永远激励着青少年向前奋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艺术美是指各种建筑、雕塑、工艺、舞蹈、绘画、书法、文学戏剧等,它是社会存在的集中反映,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塑美和审美的统一。它不仅显示自然和社会的美,而且表现了艺术家的心灵美。在历史课中,表现较多的艺术美可分为“视觉艺术美”包括建筑美(如长城、故宫、大成殿、金字塔、佛塔、雅典卫城等)、雕塑美(如云风石窟、莫高窟、秦皇陵兵马俑、雅典娜塑像等)、工艺美(如半坡人网纹盆、唐三彩、宋孩儿枕等)、舞蹈艺术美(如敦煌飞天)和绘画美(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唐代花鸟纹绵、清明上河图,步撵图,敦煌壁画和拉美印第安人博帕克庙的壁画等)。
“语言美”主要指古典文学。诗歌(如《诗歌》,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散文(如韩愈柳宗论文导读:
元等"唐宋八大家")、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可见,历史课所涉及的艺术美范围极其广阔,内容极为丰富,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历史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之中可供美育的因素来引导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其次、进一步挖掘和扩展与学科有关历史美学的因素。历史与其他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再现了这些学科的发展轨迹。比如建筑方面:埃及金字塔雄伟奇特;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奇异瑰丽;北京故宫富丽庄严;还有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轻盈匀称、美丽大方的赵州桥等。工艺方面:中国青铜珍品:凝重雄浑的司母戊方鼎;奇巧富丽的四羊方尊;极具民族特色的陶瓷杰作—唐三彩、珐琅彩;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等。这种种建筑奇迹、工艺精品无不蕴含着呼之欲出的生命感,无时不在默默地述说着岁月与变迁,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人们对先人勤劳睿智的的敬仰。另外,书法、绘画、音乐等作品,都给人想象和审美的感动,都有丰富的历史美学价值。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在介绍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时,总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挖掘时代对作家、作品的影响,提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可以说如果作品是果实,作者是树,那么历史就是它的根。《离骚》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气势?《人间喜剧》为什么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这些都只能从历史角度、时代的背景上找答案。历史教育教学虽然不能以评价分析作家、作品为主要目标,但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作家、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目的。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次,创立师生之间的审美关系。师生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一种遵守审美原则的对话关系即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读者和观众的积极反应和共鸣,任何艺术创造都是难以为继的,艺术品的价值也是无法最后实现的。所以,艺术家总是把艺术接受者当作朋友,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对话。他们需要了解艺术接受者的需要、能力、观念和潜能,尽可能把自己的表现与艺术接受者的内心联系起来。这种艺术交往的审美精神应该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样,师生间的交流应当是一种平等的、体现艺术交往审美精神的心灵交流。只有创立师生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育气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只有创立师生之间的审美关系,教师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开启他们的心扉,与他们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学中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感染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才能充分接受教师的教育。当然,这种师生之间的审美关系,绝非是放弃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放弃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矫正与批评。因此,建立师生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历史教学活动中顺利进行审美教育的基础。
总之,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恰到好处地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寓教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于乐”,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和谐人格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仇春霖,《美育的呼唤》,《中国教育报》1995年4月1日

2、《列宁全集》第20卷,255页

3、《我把心献给孩子》39页,苏霍姆林斯基

4、《学生的精神世界》202页,苏霍姆林斯基

5、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