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初中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制约源联系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3-07-24
作者:用户投稿
本站原创
点赞:22736
浏览:97854

论文导读:显著的负相关(p<0.05或p<0.01)。表3初中生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分析(r)*p<0.05,**p<0.01
摘要:为了了解初中生的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的状况,并探讨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的影响,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对438名初中生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初中男生和女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初中生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或p<0.01);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的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自我和谐;心理控制源
【中图分类号】G420
1.引言
自我和谐是C.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得联系,它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如果个体所体验到的自我与经验的差距过大,就会使个体产生焦虑或紧张的心理,这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个体为摆脱这种不和谐的体验,势必会采取一定的防御反应或措施,而这样就有可能使得个体产生某种心理障碍。自我的和谐还是一种对自我的充分、客观了解,是一种人格的完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自我的统一,是一个人认知、行为、意志的统一。“心理控制源”来自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罗特(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心理控制源”是有关个人性格、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期待,即个人对有关他的事情负个人责任的程度。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心理控制源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BlanchardFieldsFredda等[3]对青少年、青年、中年人、老人的研究发现,青年在逃避危险、敌对反应、自责中采用内在控制,有势力的他人控制更利于老年人问题的解决和自我控制,而机遇控制对老年人的自我控制也有极大的相关。中学生尤其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都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自我和谐程度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了解初中生的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状况和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从心理控制源入手,探讨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2、0.8
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采用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按照指导语训练被试学习使用问卷,然后正式施测,30分钟完成全部问卷。
表3 初中生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分析(r)
*p<0.05,**p<0.01
3.4 初中生心理控论文导读:的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F=11.355,P=0.0004.讨论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自我和谐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在初中生当中,确有一部分人存在面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协调情况,他们不能针对问题做出准确灵活的变动,从而令自我陷入与经验的不和谐状态中。男生存在对自我的苛求和追求完美,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存在明显差距时,由于现状不
制源对自我和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谐的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和谐总分为因变量,以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为自变量,定显著性水平为a=0.05,对全体被试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的自变量都进入回归方程。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影响,见表4。
表4 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的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F=1
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自我和谐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在初中生当中,确有一部分人存在面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协调情况,他们不能针对问题做出准确灵活的变动,从而令自我陷入与经验的不和谐状态中。男生存在对自我的苛求和追求完美,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存在明显差距时,由于现状不满并受他人期望的影响,从而无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从总体上看,女生比男生做出更合理的期望,自我的一致性更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正在逐渐改变。个体为了维持自我和谐的统一,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这样就为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6]。研究表明,初中男女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由于传统观念对教育、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男女性别的角色差异仍然是比较明显的。男生自小开始,其父母鼓励勇敢独立、自己做出决定,而父母对于女生则要求其文静听话、遵从传统,这就必然会导致男生对于自身能力的认可,女生则产生更多的依赖,因而就会出现两者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上表现出差异性。
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具有密切关系,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影响。农村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大多数属于外部控制的人,往往容易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他人和机遇,他们之中很少有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当他们面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矛盾时,就更倾向于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外界的影响。初中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他们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矛盾必然会受到内在认知风格的影响,同时他们经历了相对较少的挫折和困难以及分析和理解能力的不足,所以他们更愿意把其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外部的力量所致,从而也就无法对自我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容易形成自我的不和谐。
参考文献
Rogers C R.At 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A].In :Kosh S (Ed.).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C]. New York: Mcgraw-hill, 1959:184-256
Rotter J,Bphares E J.Application of a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M].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72
[3]Blanchard Fields Fredda, Irion Jane C. The relation between locus of control and coping in two contexts: Age as a moderator variable[J].Psychology & Aging. 1988,3(2): 197-203
[4][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6-317,333-334
3.4初中生心理控12下一页
注: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1YB167)摘要:为了了解初中生的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的状况,并探讨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的影响,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对438名初中生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初中男生和女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初中生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或p<0.01);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的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自我和谐;心理控制源
【中图分类号】G420
1.引言
自我和谐是C.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得联系,它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如果个体所体验到的自我与经验的差距过大,就会使个体产生焦虑或紧张的心理,这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个体为摆脱这种不和谐的体验,势必会采取一定的防御反应或措施,而这样就有可能使得个体产生某种心理障碍。自我的和谐还是一种对自我的充分、客观了解,是一种人格的完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自我的统一,是一个人认知、行为、意志的统一。“心理控制源”来自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罗特(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心理控制源”是有关个人性格、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期待,即个人对有关他的事情负个人责任的程度。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心理控制源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BlanchardFieldsFredda等[3]对青少年、青年、中年人、老人的研究发现,青年在逃避危险、敌对反应、自责中采用内在控制,有势力的他人控制更利于老年人问题的解决和自我控制,而机遇控制对老年人的自我控制也有极大的相关。中学生尤其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都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自我和谐程度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了解初中生的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状况和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从心理控制源入手,探讨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的影响。
2.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随机抽取江西省永丰县两个中学的9个班的初中学生460人,其中一所学校抽取4个班,另一个学校抽取5个班,问卷均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主试和被试单独测试,共发放问卷46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为438份,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210名,女生228名,年龄在12~16岁之间。2.2 工具
2.1 自我和谐量表(SCCS)[4]
含有35个题目,采用1~5级(即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评分,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三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3、0.84、0.86、0.84。
2.2 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5]
包含三个分量表,内控性(I)量表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自己的生活;有势力的他人(P)量表涉及了被试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机遇(C)量表测定一个人对机遇影响他的生活经历与事情结果的相信程度。每一分量表包含8个题,整个量表共有24题,采用-3(很不同意)~+3(很同意)七级评分,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三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2、0.85、0.86、0.85。
2.3 研究程序
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采用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按照指导语训练被试学习使用问卷,然后正式施测,30分钟完成全部问卷。2.4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3.结果分析
3.1 初中生自我和谐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438名初中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得分按性别做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初中男生和女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5),见表1。3.2初中生心理控制源性别差异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上初中生存在性别差异(p<0.05或p0.05),见表2。3.3 初中生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生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具有显著相关。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与机遇显著正相关,而与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呈显著负相关;自我的灵活性与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机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或p<0.01)。表3 初中生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分析(r)
*p<0.05,**p<0.01
3.4 初中生心理控论文导读:的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F=11.355,P=0.0004.讨论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自我和谐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在初中生当中,确有一部分人存在面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协调情况,他们不能针对问题做出准确灵活的变动,从而令自我陷入与经验的不和谐状态中。男生存在对自我的苛求和追求完美,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存在明显差距时,由于现状不
制源对自我和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谐的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和谐总分为因变量,以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为自变量,定显著性水平为a=0.05,对全体被试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的自变量都进入回归方程。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影响,见表4。
表4 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的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F=1
1.355,P=0.000
4.讨论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自我和谐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在初中生当中,确有一部分人存在面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协调情况,他们不能针对问题做出准确灵活的变动,从而令自我陷入与经验的不和谐状态中。男生存在对自我的苛求和追求完美,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存在明显差距时,由于现状不满并受他人期望的影响,从而无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从总体上看,女生比男生做出更合理的期望,自我的一致性更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正在逐渐改变。个体为了维持自我和谐的统一,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这样就为心理障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6]。研究表明,初中男女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由于传统观念对教育、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男女性别的角色差异仍然是比较明显的。男生自小开始,其父母鼓励勇敢独立、自己做出决定,而父母对于女生则要求其文静听话、遵从传统,这就必然会导致男生对于自身能力的认可,女生则产生更多的依赖,因而就会出现两者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上表现出差异性。
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具有密切关系,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影响。农村初中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大多数属于外部控制的人,往往容易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他人和机遇,他们之中很少有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当他们面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矛盾时,就更倾向于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外界的影响。初中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他们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矛盾必然会受到内在认知风格的影响,同时他们经历了相对较少的挫折和困难以及分析和理解能力的不足,所以他们更愿意把其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外部的力量所致,从而也就无法对自我做出客观的评价,因而容易形成自我的不和谐。
参考文献
Rogers C R.At 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A].In :Kosh S (Ed.).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C]. New York: Mcgraw-hill, 1959:184-256
Rotter J,Bphares E J.Application of a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M].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72
[3]Blanchard Fields Fredda, Irion Jane C. The relation between locus of control and coping in two contexts: Age as a moderator variable[J].Psychology & Aging. 1988,3(2): 197-203
[4][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6-317,3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