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汉语汉语词汇语法化现象怎样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59 浏览:16797
论文导读:
摘要:语法化现象又开始重新成为语言学家的研究重点,在结构主义和生成派语言学的理论渐渐被推翻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也渐渐的认识到,语法化并非单纯的共时现象,而是一个历时与共时结合的语言变化过程。中国语言学家在早期提出了“实词虚化”,对汉字的“虚化”现象也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释。

一、汉语语法化研究历史

谈及语法化,首先必然会提到语法。语法化和语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语法本身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结构规律,二是语法学。语法化首先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他在《语法形式的演化》中不仅使用了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并且提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沈家煊,1994)。他认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其他的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有各自的看法。Traugot&t Heine认为语法化研究的是语言和言语、范畴和类范畴、固定成分和非固定成分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语法化既是一个共时、历时过程,也是一个范畴和编码组织的过程。Levinson从共时的角度看,认为语法化是语言的词汇、词法、句法、语音等方面用编码来区分语义。在Meillet提出的三个重要的观点中,其中一个就包括,语法化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语法化一是指实词虚化,二是指短语或者词组逐渐合为一个词语。早期提出“实词虚化”的是中国语言学家,但是实词虚化并不等同于语法化,确切的说,语法化过程包含了实词虚化。实词虚化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如今大多的语法词均来自于古代的实词。实词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代词。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等。

二、汉语语法化动因

汉语中,有的语言形式可以语法化,但是有的语言形式不具备语法化的条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是研究语法化的一个重要的模式。什么样的动因和机制才使得有的语言形式可以语法化,而有的不能。导致语法化产生的因素有现实力量、认知力量、语境、语言内部力量。现实力量,即情景作用,说听双方在说听理解上的关系。认知力量即心理力量,重新分析属于其中的一中,从(AB)C→A(BC),就是重新分析,在此过程中内部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重新分析前后两种结构具有同义关系。句法位置的改变、结构关系的影响都是诱发词汇语法化的原因。例如有的谓语动词,原本是置于主语后面具有“主—谓—宾”组合格式,但是一旦它的使用频率减少,便不再是句子的主要动词,慢慢的就虚化成了没有语义的虚词。“将”这个字原本是一个有“执持”义的动词,后来语法化为介词。(祝敏彻;1957)
先秦,“执持”义动词“将”只用于“主语+将+宾语”格式
吏谨将之。(《荀子 成相》)
两汉以后,“将”开始用于连动式: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搜神记》)
在例(2)中,“将”词义开始抽象化,该句的中心词变成了“往”,而“将”此时只表示伴随。
孙子将一鸭私用,祐以擅破家资,鞭二十。(《朝野佥载》)
此时句子的中心动词还是“私用”,而“将”已经变成了辅助性动词。到最后“将”字完全虚化成介词。由此可以看出,“将”字句法位置的改变,也导致了其语法化的发生。一般来说,状语和补语的位置较容易引发语法化,这是因为表示范围、程度、时间、工具、方式、原因、对象、结果等语法范畴的词汇一般都出现在这两个位置上(解惠全,1987)。

三、语法化研究进展及局限

语法化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它的单向性特征。也就是语法化坚持由实到虚的变化。语法化是把词汇单位演化为语法的构词成分,并使构词成分更合乎语法的过程。概括化和抽象化是单向性的另外两个表现,概括性和抽象性程度越高,语法化程度越高。从来就没有语法,而只有语法化的过程(Hopper;1993)。语法化理论的解释力是有条件的,不同名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化途径。我们不能拿一种语言的具体语法化过程、现象和结果生搬硬套到另一种语言,而是应该分析多种语言,找出普通规律,不断增强语法化理论的解释力。在研究语法化的过程中,应该将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汉语语法化近来的研究进展之一。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分久必合(沈家煊,1994)。其次是应该将语法化研究和类型学研究结合起来。将这两者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汉语演变的实例验证已有的语法化规论文导读:
律,因为我们最开始进行的汉语语法化研究,是用西方的理论来考察汉语,所以现在我们更加倾向于用汉语实例来考察已有规律的适用性。汉语有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方言多种多样,但是却同根同源,应该将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的语法化研究相结合。汉语语法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个案太多,具体研究较广,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对具体的词的考察较多,却缺乏对某一类词、某一类句式的语法演变研究。研究不够全面和系统。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理论研究太少,而事实描述得太多。语法化还可以运用于二语习得中。语法化过程一般都涉及到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演变,而且通常情况下形式的演变会滞后于意义的演变,语言形式在词汇化结束后还可能再发生进一步语法化演变。语法化的并存原则(layering)说明在语法化的某一阶段可能存在多个虚词表示相似或者相近的语法意义,择一原则(specialization)说明表示相似或者相近语法意义的多个虚词经过相互竞争逐渐剩下一个或少数几个。西方化理论赖以建立的语言基础是分析型语言,而汉语史分析孤立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种语言类型学差异使得我国语法化理论与西方语法化理论既有跨语言的共性,也有不尽相同的个性。汉语数千年的文字记载为历时语法化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加深汉语语法化理论研究,为语法化理论作出应有的贡献。
References:
沈家煊 1994“语法化研究综观” 外语教学与研究
解惠全 1987 谈实词的虚化 南开大学出版社
祝敏彻 1957 论初期处置式 新知识出版社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and Bernd Heine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2 vols. John Bej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7ctime.com
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M.A.Halliday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Heine, B, U. Claudi &F. Hunnemeyer. 1991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Hopper P. J.& Traugott E. C. 1993 Grammalicatization [M] .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amework.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hmann, C 1982 Thoughts on Grammaticalization: A Programmatic Sketch, vol. 1 Colgone: Universitat zu Loln, Institut fur Sprachwissenschaft
Li, C.N.&S.A. Thompson. 1974 Co-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 Verbs or preposition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 2, no :3:257-278
Paul J.Hopper E.C Traugott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