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莱辛试论莱辛市民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中启蒙性一般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913 浏览:62070
论文导读:恐惧,进而达到进化其情感与道德的作用;而“喜剧”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观众发笑来培养其“发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作为启蒙运动思想的领军人物,莱辛极力批判虚伪而浮夸的“宫廷风格”,主张用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来代替早已陷入僵死状态的古典主义,认为只有天才和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反对在创作中遵循固有的
摘要 18世纪上半期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德国著名戏剧家G·E·莱辛勇敢地向贵族阶级的美学思想提出挑战,大胆提出德国必须有本民族的戏剧,同时还把其称作为争取民族统一的锐利武器。其戏剧理论著作为德国市民悲剧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他还在实际创作中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杰出代表作《爱米丽雅·迦洛蒂》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德国资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反映了18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上的软弱性和政治上的妥协性。
关键词:G·E·莱辛 市民悲剧 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意识 觉醒
:A
G·E·莱辛于1729年7月22日生于德累斯顿东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他把一生奉献给戏剧事业,提出德国必须要有反映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戏剧,不应该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英国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为榜样,同时兼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此外,莱辛还把戏剧称作为争取民族统一的锐利武器。他认为戏剧通过描写自然来体现真实的合目的性,观众通过观看戏剧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从而产生教育作用。
18世纪的德国是个由三百多个封建诸侯小国组织起来的松散联邦,政治、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到18世纪后半期,随着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及启蒙思潮在德国的影响,德国资产阶级意识才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工厂逐渐取代手工业生产,并能开始利用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德国资产阶级代表不但反对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而且已经不满足于脱离实际的政治现实,要求实现民族统一。但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还比较弱小,没有政治地位,以及不具备充分的资产阶级革命条件,使得这一阶级的进步知识分子只能在文化领域里寻求发展。因此,直至18世纪后期德国文学才再次出现繁荣现象,出现了如莱辛、歌德及席勒等一批杰出而具有启蒙思想的进步作家。为建立独立的德意志民族文学,他们与封建主义专制统治和教会特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作为启蒙运动领导者的莱辛勇敢地提出要对贵族阶级美学进行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在文坛上要求变革、要求平等的呼声。
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欧洲进行的一场以其资产阶级意识自我教育的文化运动,其思想来源于17世纪的英法两国。18世纪中叶以后,德国深受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随着经济力量的逐渐增强,德国资产阶级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烈,他们要求自由和平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市民阶级的地位还非常低下。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当时流行的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上:英雄人物只能是王公贵族,而在喜剧和滑稽剧中被作为嘲讽和讥笑对象的却是市民阶级。作为启蒙运动思想宣传的主力干将,莱辛一直站在新兴市民阶级的立场上,他一方面用理性主义的大旗奋力鞭挞、批判着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和法国的古典主义戏剧;另一方面,他用、自由来激发人们对国家的向往,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封建的统治,并提倡市民戏剧。在那时,很多作家认为通过舞台演出可以达到宣传启蒙思想、唤醒民族意识的效果,莱辛也会把戏剧舞台当作他自己的“布道坛”,他总是把自己的同情在最后给了那些弱小的人们,也即是那些没办法为自己辩护的民众。这些因素促进了18世纪德国戏剧的兴旺。
18世纪的德国,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也即市民阶级意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莱辛站在市民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了市民戏剧这一大旗,并且认为戏剧应该表达市民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自我意识。“在莱辛之前,不存在什么德国戏剧,上演的剧本不是译本,便是模仿外国的剧本。戏剧较之其它文学领域更需要一个首都,能够将物质与艺术财富都集中起来。而在德国,却是一片零散的局面。”莱辛在猛烈抨击代表贵族意识的古典主义戏剧的同时,也着手为德国民众创造属于自己的民族戏剧。他主张用市民文学代替贵族文学,用现实主义代替古典主义,要求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学。
莱辛非常注重戏剧理论的研究,他的戏剧理论著作为德国市民戏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戏剧理论代表作《汉堡剧评》中,他以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基础,在批判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市民戏剧理论。莱辛认为,市民剧是“摹仿人的相互掺杂的悲喜情感而产生”,因此包含着悲剧和喜剧的双重因素。所谓“悲剧”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使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进而达到进化其情感与道德的作用;而“喜剧”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观众发笑来培养其“发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作为启蒙运动思想的领军人物,莱辛极力批判虚伪而浮夸的“宫廷风格”,主张用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来代替早已陷入僵死状态的古典主义,认为只有天才和艺术创造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反对在创作中遵循固有的模式限制。在戏剧内容方面,他主张戏剧应该描写平民及其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在戏剧艺术方面,他要求剧作家冲出古典主义的贵族倾向,题材应走向民间,他认为,“王公和英论文导读:
雄人物的名字可以为戏剧带来华丽和威严,却不能令人感动。我们周围人的不幸自然会深深侵入我们的灵魂。”在戏剧语言方面,他提倡使用单纯自然日常的语言,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贵族语言。莱辛的市民戏剧理论表明了他的反封建意识,同时也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政治理想。
莱辛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与其戏剧理论相对应的剧本。在其剧本中,主人公不再是王公贵族,而是平凡人、市民,或者接近市民的阶层。他的著名三部名剧《萨拉·萨姆逊》、《爱米丽雅·迦洛蒂》、《智者纳旦》都是其戏剧理论的实践作品,特别是《爱米丽雅·迦洛蒂》这部杰出的市民悲剧,其矛头直指德国封建诸侯的统治者。它是莱辛最出色的剧本,取材于古罗马一个贵族抢占民女的传说,莱辛只是在情节上做了修改,同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容与精神。
莱辛著名的市民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意大利某小城的故事。代表当时统治阶级的某公爵看上了市民出身的少女爱米丽雅·迦洛蒂,垂涎她的美貌,于是采用卑劣的计谋在其去结婚的路上,派人杀死了她的未婚夫,并把她骗到宫中企图占有。当爱米丽雅获知自己将被公爵强占时,请求赶来的父亲杀死自己;而爱米丽雅的父亲为了保全女儿的,不得已杀死了她,“在暴风雨摧残之前,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7ctime.com
一朵玫瑰折了下来”。这个剧本是“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色彩的剧本”。 剧中分裂的意大利明显影射了当时四分五裂的德国,里面的公爵其实是德国18世纪荒淫无耻、专制残暴的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马里内利是一个善于使用阴谋诡计、长于阿谀奉承的宫廷侍从;而受害者爱米丽雅则象征着深受市民道德教育影响的安分守己的普通女子。爱米丽雅的父亲则是剧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他虽然痛恨统治阶级,鄙视他们的行为道德,且不愿与之为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然而却软弱无力,面对强权,只能用逃避的态度来与统治阶级抗衡。女儿被诱骗入宫,在他心里引起“理智和愤怒”的交战,他要为“受害的道德报仇”。然而解决的办法却是亲手把自己的女儿杀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她的,挽救受到威胁的荣誉,也即是取得了道德上的胜利。可是这种“胜利”又有何意义呢?当然,这也反映了当时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上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过分依附,使之没有独立而彻底的反封建纲领,更没有与之面对面相对抗的勇气。正是因为德国资产阶级思想上的软弱性和政治上的妥协性,才使得他们只能用所谓的“市民道德”为武器来与封建统治阶级相对抗。迦洛蒂一家实际上代表了当时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在面临来自统治者的威胁时,不敢与之抗衡,只是把理想寄托在道德方面,以道德的胜利来取代现实的、政治上的胜利。但从整体上看这部杰出的市民悲剧,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在德国舞台上,这是第一次把王公贵族当做鞭挞的对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腐朽糜烂的宫廷生活和公爵本人及其随从的阴险狡诈的丑陋嘴脸,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意识,从而促进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就其戏剧本身而言,唯有弱者的反抗(即使有些微弱)才显得更加的悲壮和震撼。《爱米丽雅·迦洛蒂》所表现的反抗精神也给后来的狂飚突进运动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莱辛把新的主人公——普通人搬上了德国的戏剧舞台,把反映德国市民阶级的日常生活、思想感情和阶级个性的作品展现在民众的面前,让人们开始注意到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及其要求,从而推动德国市民阶级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按照亚里士多德有关古典悲剧的定义而言,在悲剧中担任主人公的只能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所谓“高贵人物”,而普通百姓、市民阶级则只能在喜剧中担当为人们取乐或嘲弄的角色。而莱辛的市民悲剧则颠覆了这一定义,因为在市民悲剧中担任主角的正是普通百姓或者市民阶级,并且通过显示市民阶级也有崇高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进而揭露代表统治阶级的贵族们丑陋的嘴脸。市民悲剧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无不体现了市民阶级意识的觉醒,这种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市民悲剧的反封建特性。莱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德国的民族文学奠定了基础,在实践创作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大胆的批判精神指出时代的问题,同时勇敢地揭露出当权统治阶级腐朽的生活、败坏的道德,使得反封建、反教会的启蒙思想在18世纪的德国得到进一步传播,进而为德语文学的发展扫清道路。“正是莱辛,他第一个论文导读:
从当时(德国)这种文化荒漠中突破出了一条清晰的、宽广的道路,他是德国思想的真正拓荒者。”作为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代表,莱辛为建立代表资产阶级意识的德国民族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表达了德国统一的文化呼声,成为德国民族文化的先驱者。“作为一个改革者,莱辛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后继者承认,正是莱辛为他们的成就铺平了道路,使德国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居于首要地位。”
莱辛处于古典向浪漫主义过渡的转折时期,他以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创作将启蒙运动推向,同时,作为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他开辟了德国文学反映现实、表现市民阶级生活的新时代。在莱辛的带领下,德国其他启蒙作家也纷纷在作品中开始呼唤民众的民族意识,表达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志愿。从此,德国的市民阶级文化开始逐步形成并有了新的发展,德国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也得到进一步的批判。18世纪末期的狂飙突进运动受到莱辛及其思想的深刻影响,当歌德获知莱辛去世的消息时,他曾评论到:“也许我们自己都不会知道莱辛的去世到底意味着多大的损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莱辛在德语文学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是莱辛把德国文学带进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
参考文献:
Alfred Bates,Its History,Literature and Influence on Civilization,VolXed,History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06),P50.
[德]莱辛,张黎译:《汉堡剧评》,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3] 丁建宏、李霞:《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 田雪松:《德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莱辛》,《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36期。
[5] 王为群:《市民意识与德意志民族悲剧——评莱辛的戏剧美学理论》,《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6] 冯至等:《德国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7] 牛霖霖:《浅析莱辛市民戏剧理论的启蒙性》,《商情》,2010年第39期。
[8] [德]莱奥·巴莱特、埃·格哈德:《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 [法]德·斯太尔夫人,丁世中译:《德国的文学与艺术》,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 张弘、郭春英:《德国艺术家随笔》,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作者简介:李莉,女,1985—,河南汝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