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叙事论贾樟柯电影叙事风格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86 浏览:144231
论文导读:
摘 要: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始终将镜头对向处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运用独特的叙事时空和手段,用最真实的态度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在这种真实下,贾樟柯努力挖掘隐藏在人物身后的人性光芒,以此来表现他朴实深切的平民意识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贾樟柯 叙事时空 纪实风格 小人物 人文关怀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界出现了地下电影,其拍摄方式主要是靠脱离的制片体系与电影审查制度、以个人集资或凭借欧洲文化基金会资助即依靠海外投资人得到拍摄资金进行制作。作为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贾樟柯就是从体制外拍摄的“地下电影”走上艺术之路的。他用长镜头静静地向观众展示他自己对电影的独特理解,用独特的叙事风格来阐释电影不同以往的美学意义。

二、叙事时空

电影叙事,通常指电影剧作中对人物、事件和环境作一般性的说明和交代的手段与技巧。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时空是别具一格的,他运用非情节化的叙事时间,刻画出令人深刻的县城影像和边缘化的小人物。

(一)非情节化的叙事时间

电影的叙事时间一般是一个整体,有轻重,有缓急。但贾樟柯的电影都突破了这点,他的电影一般没有一个整体,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比较特别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把整体电影表现出来。在这个时间内贾樟柯会演绎到极致,尽情地表现电影的主题。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时间独特,所选取的年代通常都是人们忽视的时期,以此来引起大众的关注。比如《站台》,可以被看做是一部小型的叙事史诗,贾樟柯对中国从政治化时代向商业化时代的过度做了某种寓言式的揭示。短短几天内讲述了后多年里农村文化工作队的故事。

(二)县城影像的刻画

贾樟柯拍摄的地下电影是没有离开他的故乡山西的,把自己的故乡作为影片的故事背景向人们展示她的发展是贾氏电影的一大特色。在那片熟悉的大地上,贾樟柯试图借助自己的摄像机镜头来重新找回自己曾经的记忆。比如《小武》,贾樟柯拍摄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影片以二十世纪末的汾阳县城为空间,小武游荡在汾阳的小县城,过着自己的苦乐人生。

(三)边缘化的故事人物

跟贾樟柯年纪相仿的新生代导演,大多都有着都市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而贾樟柯独有的小城镇情节,让他把眼光投向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体验。《世界》刚开始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世界——北京世界公园,“不出北京,走遍世界”的口号让人在此流连忘返,对于游客朋友而言,这里能给人带来奇妙的旅程,给人以美的感受,一会在埃及金字塔,一会又到了巴黎凯旋门……但是,对于公园里那些演员、保安等底层人而言,这里的一切只是他们维持生计的工具,只是美丽幻想中的乌托邦。舞蹈演员赵小桃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依然保持着内心的那份纯真,对于女人最宝贵的东西留给值得一生托付的人。她和俄罗斯舞女安娜的超语言的友谊,给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安娜要去乌兰巴托找自己的姐姐,离开了这压榨人的世界,跳进了另一个世界,做了一个陪酒女。她的那曲俄罗斯歌曲唱出了漂泊在外的人的艰辛与不易。

三、叙事手段及效果

(一)纪录剧情片和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纪录剧情片是指用纪录片的形式戏剧化地再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影视作品。贾樟柯曾说,所有的电影都在讲述人类的困难。纪录片就是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讲述人类为自身处境的改变而不断奋斗的过程。《24城记》是贾樟柯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融合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创作手段,影片中包含三位女性的虚构故事和五个亲身经历者的讲述,通过讲述的方式去展现这段历史环境下的个人经历。贾樟柯选择了一种游走于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的电影语言,比剧情片更真实,比纪录片更多诗意。
贾樟柯电影中就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很多演员都是他儿时的伙伴。贾樟柯“御用”女演员的赵涛,她本是舞蹈专业出身,对剧本正确的把握、对角色的独特感受,再加上本色到位的表演使人们记住了她的一个个银幕形象。

(二)独特的视听语言

通过欣赏贾樟柯的电影,我们不难发现,他运用了独具特色的视听语言。贾樟柯很少使用蒙太奇,而是大量地使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从而获得一种最真实的客观记录。比如《三峡好人》中,贾樟柯用一个接近三分钟的长镜头,将船上所有的人物来了一个大写真,有姑娘,有民工,还有的在吸烟、打等等,细致地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论文导读:国的克拉考尔。参考文献:王慧,胡金宇.非情节化叙事策略在贾樟柯电影中的应用.电影文学,2011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吴涤非.青春·美学·文化——评点贾樟柯的四部电影.艺术评论,2006刘大先.故乡·
 近些年,方言在影视剧中的大量使用,引起额业内各界人士的热议。笔者认为,方言在影视剧中的魅力是不可忽视的。山西西北方言在贾樟柯电影中的运用,可谓是朴实自然,贴近百姓生活,和普通话相交织,凸显了影片的人物设置和剧情安排,增强了影片的纪实风格,使人物角色更加鲜活饱满真实,更能打动广大农村的观众。如果换做普通话的话,很多戏剧效果就达不到真实的自然的状态。因此,在贾樟柯电影的方言运用也成为其电影叙事的独特风格,被人所称道。

四、小结:贾樟柯电影的现实意义

贾樟柯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导演的符号,他还是新时期某种电影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以票房为尊的中国商业市场,贾樟柯的电影似乎有些寂寞, 可是对于并不仅仅沉溺于感官刺激的观众来说, 它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目前这种全球化、后现代与多元文化语境中,贾樟柯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面旗帜,在中国乃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至世界电影史中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不禁感慨他是中国的克拉考尔。
参考文献:
王慧,胡金宇.非情节化叙事策略在贾樟柯电影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2011
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 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吴涤非.青春·美学·文化——评点贾樟柯的四部电影[J].艺术评论,2006
[5]刘大先.故乡·异乡 ·在路上——贾樟柯电影主题的探讨[J].艺术广角,2007
作者简介:蔡毓彬(1989.08.04-),男,汉族,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MFA广播电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