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好动让学生好动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闪光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660 浏览:109546
论文导读:
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好动学生一般表现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行动敏捷,但纪律性较差。有的教师把学生的好动特点视为缺点,大加限制,致使学生的好动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性格特点兴趣培养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正确认识,善于引导,它就能成为教学上的有利因素。好动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行动敏捷,但是纪律性较差。这一特点往往被有些教师认为是弱点,而大加限制,从而使学生这一好动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得不到发挥。这是很可惜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识记过程中,他们的手和嘴等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就能使大脑皮层留下很多“同一意义”的痕迹。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听觉区、运动区、语言区建立多种通道联系,就能强化识记,提高记忆效果。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新方法、新理念、新观念下,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生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动中获得快乐,动中发展。

一、心动——调动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省去我们老师口干舌燥牵着鼻子学,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荷叶圆圆》一课,学生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后。为了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再一次被调动起来。我就用课件演示一个个圆圆的荷叶:“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摘一个圆圆的大荷叶呢?“同学们异口同声:“想”。那就快快开动脑筋记住这些大荷叶上的字吧!学生们或者独立探索,或者合作记忆,一会儿工夫,一个个圆圆的荷叶被摘走了,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他们学得多轻松呀!这种情境的创设,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只有学生一次次心动,学生的内心才会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使他们始终处于探索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迸发精彩的火花。

二、行动——激活沉闷课堂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地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激活学生间进行互动性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一般的语文课上,学生大都讨厌烦琐的讲解课文内容,特别是那些深奥的课文,很多同学会因此晕头转向,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于产生紧张情绪,害怕老师提问,自然课堂气氛沉闷了。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投入的学习,没有任何负担。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称象》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课前,老师先准备好道具:大象模型、塑料船、小石子、一盆水,还有天平,组织学生一个个边动手“称象”边叙述的。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知道了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叙述的,还学会了用“先……再……然后……”叙述,很好的掌握了这一课的学习重点。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拼音字母操;“演一演”《小白兔和小灰兔》中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玩一玩”找朋友游戏等。由于学生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在相同时间里,发言、动口的机会多了,讨论的问题更有个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

三、互动——擦出创新火花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强烈。”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读书的权利,让他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自由地读;给他思考的权利,让他尽情的想,哪怕异想天开;给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让他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让他学论文导读:
会拒绝盲从,保护自己的思维个性,学会独立思考。
如在上《草船借箭》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借的经过怎么样”“结果怎样”来思考、提问,突然有学生站起来说:“其实是骗,哪是借?”说话的同学是平时比较调皮而课堂上却懒得发言的同学,他这一冒,虽然课的教学程序被打乱了,但这个问题我不能置之不理,课前准备的教案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你提得很好啊,可书上用的是‘借’!这可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呢!现在我们就请你来说说你的看法。”于是这一同学兴致勃勃地解释道:‘借’是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曹操是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骗箭。我追问道:“可是课文为什么要用‘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另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是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了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争辨声、讨论声不断传出。整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自由讨论、热烈发言,课堂纪律也很好,特别是平时比较好动的学生更活跃了。大家唇舌战,争论不休。听到他们有理有据,我感到欣慰,因为孩子们敢问、善思,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在这交流互动中,教师学生都实现了自我超越。师生不断地接纳别人的独特感悟和体验,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不断地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总而言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他特有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对同一篇课文,对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动特点,让它在语文课中闪光,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动,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
\[2\]陈旭远.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5\]陈钱林.尊重教育新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