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中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599 浏览:144538
论文导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跨越,并不是国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相反,这倒是中国企业在风雨中历练与成长的必要反思,同时也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激烈角逐所要进行的蜕变和转型。本文无意于追索“中国制造”在前工业时代曾有过的辉煌历史,“中国制造”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何去何从,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对峙中怎样诠释中华民族文化审美情结并付诸创新,却是关注与思考的要旨所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中国出口产品总量及中国制造业产值/GDP比重在整体上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迅猛势头。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生产链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加工车间”的角色,从迥异多样的生活日用品到叠彩纷呈的服装玩具,从品类齐全的家用电器到性能优越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的标有“Made in China”的中国产品已经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毋庸讳言,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经历使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生产大国。况且,“中国制造”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世界需要“中国制造”,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制造”——这一局面与态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制造”行销全球的同时,“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中心”的头衔和地位也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确立。时至今日,中国制造的许多产品产量业已跃居世界首位。据美国一研究机构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1826.47万辆,超过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5%;船舶产量占世界41.9%;工程机械占世界43%。中国还为世界生产了68%的计算机、50%的彩电、65%的冰箱、80%的空调、70%的手机、44%的洗衣机、700/0的微波炉和65%的数码相机。可以说,“中国制造”已是无所不至。而在同年,中国制造业产出也超过了美国,一举抢占制造业世界第一这一宝座。另据路透社最新报道,全球最大会计暨顾问公司——德勤全球制造业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鉴于中国拥有的关键优势,即劳动力及原料成本优势、政府大力投资制造行业以及完善的供应商网络,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当前以及未来五年均位居全球榜首。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是观之,“中国制造”在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既增进了世界人民的福祉,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并且迅速崛起,除了上述客观上拥有的优势外,物美价廉与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一方面,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制造”仍然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最低端位置;另一方面,尽管有那么多的“中国制造”,但我们却在这一过程中为此付出了资源的消耗、能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沉痛代价。
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个国家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和有效推进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命脉与灵魂。无论人们承认与否,中国制造业最大的弱点即表现在创新意识差,最突出的问题亦在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另则,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在新的世界分工体系中迄今为止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意识,加之“中国制造”还没有真正摆脱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长模式。这些都无不说明,如果不从根源上有效解决这些当前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羁绊与瓶颈,又怎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掌控主动权并拥有核心竞争力、充分把握住“中国制造”的机遇与挑战呢?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制造”作为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实施“以设计为先导、以设计为驱动力”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也就是说,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设计研发来引导“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这种转型不仅是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必由之路,也是时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应当承认,全球化对于当今社会的诸多领域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从现在的主流媒体上我们也能感受到西方文化向东方的强势输入,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本土文化与地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么,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即呈现出设计话语权的缺失。如何使处在危机中的濒临旁落的话语权重新回归,如何通过文化自觉行为唤醒并拯救近乎泯失的民族自信,不能不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焦点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当代设计的繁荣是伴随改革开论文导读:巧”,不难见到这些对于未来的“中国设计”仍具有实际意义;从古圣先哲倡举的“天人合一观”,未来的“中国设计”无疑是仍要呈示这样一种与环境亲和的设计……那么,所谓的“中国元素”与“中国特色”,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又不是形式上的生硬嫁接与纹饰拼凑。在目前市面的“中国风”产品设计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从中国传统
放的逐步深入而渐露起色的。许多业内人士都会有所感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设计界以西方为师的学习与模仿可谓此起彼伏、迭起,堪比一场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在这一过程中,盲目崇洋也有,刻意仿效也有,囫囵吞枣也有,总之,从大众审美来看,中国今日之设计看着确实成熟多了、也时尚多了。
众所周知,事物皆有正反两面,而且相互依存与转化。事物具有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走向截然相反的态势。关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亦有所反映。那么,中国的设计现状是否也应了这一定律呢?不错。表面的设计繁荣景象并不能说明达成了预想的艺术高度与文化品位。无论是设计教育,还是投放市场的设计成品,抑或是全国规模的设计活动与赛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处于“以西方设计为标杆、为偶像、为潮流、为尺度”的审美境遇与评价阶段。唯西方设计马首是瞻,以至于在老师的设计教学中、学生的设计作业中、商场超市的设计产品中,竞标与竞赛的各类设计佳构中,“以西为美”一度成为了主流与标准。时至今日,当我们回过头再来审视在各种场合所能见到的卷帙浩繁的设计作品时,它们与国外设计的区别在哪里?是不是如出一辙、中西难辨呢?也正是缘于此,近年业内专家学者连连高呼: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
诚然,我们从西方设计中获取了一些设计能量、造型方法与创意启示,但过犹不及的结果是,我们丧失了民族特色与本土风尚。有时我们不仅思考这样一种现象,从事艺术与设计的人,较为普遍的共性即是,有着非同寻常的观瞻力与模仿力。这表面看来似乎是个优点,实则有时反倒成了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7ctime.com
一个致命的缺点。东施效颦的结果可想而知——既有悖于艺术的本质与终极目的,创见与价值也无从谈起。 “拿来主义”与“生搬照抄”之于艺术设计而言,是迟早行不通的。如果作为一种时代现象来看,这也许是中国当代设计需要经历的阶段与过程。既然如此,寻求中国元素、走民族特色的设计审美取向终究是上上之选。然而,是不是西方的优秀的创意方式与设计手段我们又弃之不顾了呢?显然也不是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即为“和而不同”。作为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而不同”体现的是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国语·郑语》即讲:“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管子·宙合》亦谓:“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可见,只有允许不同的事物存在,才会呈现出繁荣共处的良好势态。故而,从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中国制造”,若想在未来的瞬息多变的国际市场中经得住考验并继续守住其重要一席,势必要以“中国设计”立门户和辟天地。基于此,只有在充分领会华夏民族的审美特质前提下,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中西合璧方式中,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设计之路,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将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资源为我所用。

设计既是社会与时代的缩影,又是内在品质与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大量迹象也能表明,现代产品作为携具特定语义的物化载体始终遵循并映透这一造物逻辑。有鉴于此,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缔造,必然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中找到交汇点与创新处。譬如,从《论语·雍也》所讲的“文”与“质”的辩证关系,我们能看出未来的“中国设计”不可脱离“用”与“美”的和谐统一;从《周礼·考工记》提出的造物精良标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不难见到这些对于未来的“中国设计”仍具有实际意义;从古圣先哲倡举的“天人合一观”,未来的“中国设计”无疑是仍要呈示这样一种与环境亲和的设计……
那么,所谓的“中国元素”与“中国特色”,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又不是形式上的生硬嫁接与纹饰拼凑。在目前市面的“中国风”产品设计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摘录了只言片语而进行的简单拼贴或乏味截取。这种“不消化的”“无头脑的”的创意实乃牵强附会、庸俗不堪,毫无论文导读:说,本土化设计应该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精炼概括。换而言之,本土化设计即为一种民族语言与地域文化的提纯过程。唯其如此,在艺术审美上才能给受众或观者留下深层次的思考余地与想象空间。行文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起同是东方民族的日本。我们知道,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以“西化”的方式进行,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日本设计师把欧
设计价值可言,更谈不上什么设计智慧了。就本质而言,设计艺术毫无疑问地应当呈现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与表现力,但前提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属性与审美心理的深彻理解之上。否则,设计也谈不上什么专业设计,创意也谈不上什么经典创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经常把“创意设计”合起来讲的一个关节所在。
因此说,本土化设计应该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精炼概括。换而言之,本土化设计即为一种民族语言与地域文化的提纯过程。唯其如此,在艺术审美上才能给受众或观者留下深层次的思考余地与想象空间。行文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起同是东方民族的日本。我们知道,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以“西化”的方式进行,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日本设计师把欧美的现代主义原样照搬过来,但这些在具有浓郁日本文化的本土上发育不良。这就促使他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日本作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的亚洲国家,它的民族传统、文化根源与西方本是格格不入的,但日本却是一个善于将外国的先进经验与本国国情结合从而发展出自己独特体系的国家。故而在二战后的短短几十年间经济得以迅速复苏与振兴的同时,到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然而,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日本对于传统设计的完整保护和发展,这种保护体系从战后多年的发展来看,是行之有效的。从总的来看,日本人把不少传统的东西都保存得非常好,并且和现代设计的内容融合一体。如今,经过日本设计界前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找到了一条较为适宜的本土化设计之路,其民族风格在海报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领域也得到了不折不扣的魅力展示。作为无印良品(MUJI)的艺术总监,原研哉就认为,世界化的设计,是不存在的、是不合逻辑的:“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就以MUJI为例,永远都不会由一个日本品牌变成世界品牌。总共6000多个项目的MUJI,都是由当地拥有共通语言的设计师,以当地人的生活模式及习惯为基础而完成的设计。作为一个有悠久设计历史的国家,我们并不热衷于成为全球化的一分子,过分单纯化的普及是我们必须努力避免的。”据此而言,日本近代社会的本土化设计历程对于今日的中国设计来说,无疑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考、借鉴与启示。亦如设计史家王受之指出的:“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也很少有国家能够使两者并存,同时得到发扬光大。日本在这方面为世界,特别是为那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样板。”
显而易见,强调本土化设计不仅不能割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脉,还要从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长远角度去促进二者的融合而不是单方的转化。相对而言,无论是“中国制造”的未来,还是未来的“中国设计”,如果脱离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如果不能深入其髓地把握和发掘国人的审美旨趣与创造潜力,本土化设计的推阐也只会落得一种浮华的形式,中国制造也不会以崭新的姿态、底气十足地立于世界,立于民族之林。正可谓:本土化设计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再创造”,本土化设计是一种在领悟中国艺术精神基础上的“再创新”。
当下,雾霾天气、有害颗粒与粉尘等环境污染问题令人痛心疾首。如何调整工业时代存留的负面效应,建立一个绿色的工业文明,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人类生存空间,这些现状对于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艺术设计而言,实在是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这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在城市规划、工业生产和民生事业等方面,在探索本土化设计过程中所必须面临和予以着重考虑的现实问题。
综上,汲取历史经验与教训,借鉴他国艺术设计之长,厘准本国的文化基因与文明特质,方能开创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本土化设计之路。诚如学者李立新先生在《探寻设计艺术的真相》中所言:“设计追求和谐。”“和谐将设计与生活、设计与社会、设计与自然的联系更加密切……追求和谐不仅能够形成中国现代设计价值观,而且也可以为人类的现代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7ctime.com
设计价值观的完善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诗鸿)论文导读: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