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培养学生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71 浏览:122959
论文导读:6+36。然后师生共同观查板演题,组织学生逐题讨论:第(1)题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末位对齐?第(2)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第(3)题为什么等于56?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出示异分母分数加法“12+13”。这时,教师只要略加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采取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渠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得到发挥,形成一种学生乐学,渴望学的局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
1002-7661(2013)30-238-01

一、主张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中国教育报》1995年6月9日报导:历时四年一项大规模抽样调查,10621名高中、初中、小学毕业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不能“手脑并用”!学生能简单操作,却不能胜任细心操作;能模仿照作,却很少设计思路。这不能不为我们的中小学教学敲响了警钟。调查组建议应把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列为教改内容之一,突出它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师为学生动手创造条件,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融入到各科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样也应该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去。
我想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师生都来动脑动手的氛围,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在学习“表面积”这个概念时,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展开,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展开后的六个面的特征。然后学生再模仿教师动手操作,展开火柴盒,继续观察,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这一定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此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粉刷房屋的墙壁,做不带盖的长方体铁桶等,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这样就在理解概念本质属性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注意迁移规律,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

在教材中,大部分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是旧知识的延伸或扩展。旧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认识的固定联系,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学知识结构与已有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化新知为旧知,顺利实现认识迁移,恰当运用迁移规律,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如在“异分母分数加法”教学中,根据“异分母分数相加”时,首先应通过通分,把分数单位不同的异分母分数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同分母分数后再相加这一知识联结点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关键知识,设计出以下辅引题让学生板演:(1)254+87(列竖式),(2)742+29(列竖式),(3)26+36。然后师生共同观查板演题,组织学生逐题讨论:第(1)题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末位对齐?第(2)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第(3)题为什么等于56?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你是怎样想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出示异分母分数加法“12+13”。这时,教师只要略加引导:“12+13”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把它们化成相同分数单位的分数?学生便会很快明确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用启发与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

如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论文导读: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
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四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
、精心设计学案,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总之,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重视开发思维渠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