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宋代宋代女性文学创作社会学作用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89 浏览:146561
论文导读:
摘 要:本文从宋代社会思想演变的大背景中,考察宋代妇女观念的变迁。通过对李清照、张玉娘等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文学家的创作内容、体裁特点、个人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宋代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转变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女性自身人身和思想自由的逐渐沦丧。
关键词:宋代 女性文学 社会学 意义
钱钟书先生曾说:“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在他生活的现实里生根立脚。但是反映这些情况和表示这个背景的方式可以有各色各样。”
宋代实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唐时期的空前国力和恢弘浩大、兼收并蓄的文化气概已不复存在,主流文化对治世方略和文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更多地转向对传统的反思与升华的视角上来,表现为治世思想、手段的温和化,传统忠义节烈情节的加深和泛化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由此带来的探索与实践。“宋虽不竟于武,前后三百余年,苛虐之主不出期间,其爱惜民命,实比汉唐为盛,享国之久,此亦其效欤——宋历代君主之待其民,能有礼而无犬马之事。故其虽亡也,死节之臣独多,辗转海滨,粮尽援绝,相率赴海而不悔,其忠节令百世钦敬。”王桐龄先生的论断,概括了宋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及其行为结果。
社会思潮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除了突出地表现在重大社会事件上,还表现在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态度和实践上。宋代有无数成就卓越的文学巨人,女性文人也名流辈出。况且历代女性作家绝对是女性中的文化精英,她们对生活的观感和态度集中反映了特定时期女性的生活观念,这些观念又通过她们的作品表现出来并影响着后世。宋代知识女性的生活及其创作过程和一般规律,清晰地反映了两宋中国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变化过程以及对其后女性生活的影响。

一、两宋妇女生活基本情况

女性问题在社会发展史上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和社会制度、家庭制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正史关于女性的记载自刘向的《列女传》开始,把所叙及的人物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类。其后,正史中收录女性基本沿用这种分类方法(名称有不同)。从总体上看,唐代史料记录女性54人,宋代史料55人,而元史料达187人,呈不断增加趋势。其中贞节类自宋元以后不断增加,大大高于其它几类。而明贤、忠勇、才慧这三类则明显下降。这反映了从宋始,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弱化,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宋代女性文人身上。
考察宋代女性生活特别是知识女性生活的变化轨迹可以发现,女性扮演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少,而女性自身不仅在思想上接受了这种转变,并且用自己的生活实践着这种转变。虽然“整个宋代女性地位还不错,表现在女性离婚改嫁、财产继承和管理等权利上。女子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改嫁的并不少,不过两宋一直将丧夫不再嫁视为美德”。但是,这一时期确实是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和生活角色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女性在生活中由独立的人逐渐转变成宗阀制度下家庭的附庸和牺牲品。
汉唐时代已经出现的对女性三从四德的要求,只是意识形态里的初步成分,对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女性的社会影响还远没有形成。宋代建立后50年左右,道学开始逐渐形成,开始了中国社会思想和风气甚至风俗等软制度的转变时期。但当时的社会风气依然没有对女性追求幸福进行严格地约束。范仲淹曾将自己儿子的遗孀嫁给了丧妇的学生;王安石也能理解女子的痛苦,让没有过错但不被儿子喜欢的儿媳择婿而嫁。这都说明至少在士大夫阶层,对所谓的女德远没有达到“未嫁尽节,室女守制”的地步。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内容,集中地表现了这一点。北宋是一个过渡期,从南宋开始,随着程朱理学的逐渐成熟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情况开始逐渐转变。

二、南宋——女性文学角色的变化

北宋时期,城市中“市坊”界限的消失、勾栏瓦子等大众娱乐和诸宫调的出现,以及民间多样的文化娱乐生活是宋代社会生活不同以往的一个典型特征。在北宋时期,民间还流行着“女子相扑”等在主流社会阶层看来是“有伤风雅”的流弊。司马光曾上书请求禁止“女子相扑”,但民间依旧流行。这反映了北宋初期社会生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说明了北宋初期对女性的社会生活还没有严格的限制,社会风气开放、淳朴、自然。但是这也反映出上流社会对女性生活的干预。司马光倡导女子教育,他曾说:“古之贤女无不观图史以自鉴……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诗,执俗乐,殊非所宜也。”可以看出,他认为女子读书主要是论文导读:李清照不仅没有将自己囿于衣食起居的生活杂事,反倒是积极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着社会生活。朱淑真的社会生活阅历远不如李清照丰富。但由于特殊的个人生活经历,造就了她反抗现实的叛逆性格。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没有了社会生活的影子,只是表现被遗弃的孤独和无聊:“间关几许伤怀处,悒悒柔情不自持”(《春阴》);“寂寂
为了实践女德,而学习诗词音乐等文艺则是不适宜的。这种提倡是为了女性了解并认同自身的社会地位观念。
从北宋到南宋,宗法家族观念经程子等一般儒者的倡导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女性更是在这一宗法制观念形成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在汉唐时期的生活和精神自由。这种丧失一方面源于主流女性自我社会地位和角色观念的逐渐淡化,另一方面源于她们主动地实践这种观念,表现在创作实践上,则是创作主题、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的多样变化上。
古代知识或者说文学女性,大多出于名门大家,名门大家也恰好是社会主流,她们的观点和做法代表了主流文化和俗文化的发展趋向。主流文化转变为社会风俗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必然有一个过程,而在这一转变中实践者的代表性越强、付出越多、社会地位越高,其影响力也就越大。
在南宋政治文化中心迁移、东南阙里的逐渐形成以及程朱理学最终成为思想的过程中,整体社会思想和文学作品中的那种激扬奋励、慷慨沉雄的风格越来越弱。而“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的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态度越来越浓郁。女性文学所反映的女性思想和生活实践也一样,由广泛地关注社会生活和对不合理生活的抗争逐渐转变为适应并主动地维护现实,并以自身的实践捍卫着这种观念。

三、从李清照到张玉娘——作品内容、形式、风格变化的社会学意义

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等各要素的变化无不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宋代女性作家的创作也不例外。

1.作品的内容

陈东原先生论及清代女性作品时说:“女诗人的诗,也都是以性情为主的,她们不能跳出‘吟风弄月,春思秋怨’的范围,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出女性的柔美的表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其它时代的女性作家。所不同的是,不同时代这些“吟风弄月,春思秋怨”的诗作中包含的主题和反映的社会风尚以及社会观念不尽相同。整个宋代诗词对于国家和民族问题不是一以贯之,而是随着政治和民族形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在宋代女性作品中体现为其创作视野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而越来越狭窄。 宋代四大女文人包括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这四位女作家作品的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爱情为主。李清照的作品主题前后差别较大,前期基本表现爱情和家庭生活,晚年作品中虽主要表达的是个人生活的不幸,但这种不幸是和国家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钱钟书先生在《宋词选注》中曾论及宋诗反映现实生活的三种情形: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况;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通过咏物曲折地表达心声。李清照的作品虽以个人不幸生活为基本内容,但在国破家亡、家族亲友随朝廷辗转以及丈夫为国事奔走殒命的系列下,李诗的字里行间开始表达出对故人、故国、故土的思念,曲传着对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关照。《金石录后序》中夫妻唱和、举案齐眉的生活写照以及在张飞卿“玉壶”事件后“余大惶怖,不敢言……欲走外廷投进”。这时的李清照不仅没有将自己囿于衣食起居的生活杂事,反倒是积极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着社会生活。
朱淑真的社会生活阅历远不如李清照丰富。但由于特殊的个人生活经历,造就了她反抗现实的叛逆性格。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没有了社会生活的影子,只是表现被遗弃的孤独和无聊:“间关几许伤怀处,悒悒柔情不自持”(《春阴》);“寂寂珠帘归燕未?子归啼处一春愁”(《晴和》);“独自烧香独自眠”(《寓怀》);“满园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谒金门》);“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减字木兰花》);“辗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江城子》);“携手藕花户上路,一霎儿黄梅细雨”(《清平乐》)。钱钟书先生曾评价说:“像朱淑真《断肠诗集》里的作品,实在是肤浅得很,只是鱼玄机的风调,又添了些寒窘和迂腐。”
吴淑姬出身贫寒且身份低微,从她传世的主要作品论文导读:女性的柔美的表现。”总体上看,女性作家作品风格的主题是一种柔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依据表现主题的不同或明快洒脱、或沉郁凝重;散文类叙事流畅、品论独到精确,表现出大家的风范。原因在于她的生活是自由的,思想更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气概及多样风格。后人曾评价朱淑真的作品表现出“刚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小重山》) “一片征帆举。断肠遥指苕溪路。”(《惜分飞·送别》)“可堪梅子酸时,杨花飞絮,乱莺闹、催将春去。”(《祝英台近》)来看,内容更狭窄,除了哀叹自己不幸的生活之外,基本脱离了社会生活。
时代的发展,程朱理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在这一思潮的社会化过程中,女性自身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张玉娘作为南宋晚期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其生活和作品则反映出在这一时期中女性文人自我精神的消失及其对封建女性思想的认同和实践。她早期的一些作品透露出其内心深处的魏晋情节,如《咏史》作品中的人物包括谢安、陶谷、伏生、马融、乐羊、贾岛、陈抟、孟浩然、林逋等多人;《题画》组诗作涉及人物有俞伯牙、蔡确、王徽之、苏轼、柳宗元和林逋。选择这些人物作为吟咏对象表达了她济世的愿望和这种愿望无法实现之间的苦闷,反映出她不甘于平淡的礼教生活、但又无奈的悲哀。但如果说这是一种抗争,也只能认为是自身在礼教下的曲折微弱的抗争。而从《春晓》《春残》《春思》《昼寝》等到《结袜子》《拜新月》《明月引》《山之高》再到《川上行》和《哭沈生》则反映了她由认同到决心实践所谓“女德”的心理和实践过程。“……丈夫则以忠勇自期,妇人则以贞洁自许,妾深有意焉”(《凯歌乐辞》自注)。这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7ctime.com
表明了那些许微弱的自我精神在贞节观的压迫下也销声匿迹了。

2.作品的形式

谢无量先生曾考察女性文学的起源,他说:“盖太古之民……乐歌播习,应是男女所同。”并考证五言诗和女性的关系,认为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均起源于女性,而这些大多和爱情有关。从宋代几位女性作家作品的形式来看,她们作品形式的选择和运用也有明显的变化。李清照兼擅诗文各体,而尤长于词。除去《漱玉词》外还有《后序》以及载于《苕溪鱼隐丛话》中的《词论》等;诗歌形式多样,流传到今天的有五言古体《晓梦》等两首;七言古体《感怀》《皇帝阁》等五首;绝诗《绝句》等三首,真可以说兼擅诗文各体。朱、吴两位女诗人作品均集中于诗词。张玉娘的诗词作体裁多样,有绝、律、四言、六言等,以古体诗为主;词作从小令到长调,体式完备。钱钟书说:“据唐宋两代诗词来看,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开眼闭眼的监视下,那种公然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到了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从李清照的各体兼备到后三位女性文学体裁运用范围的日益狭小,也说明了宋代女性作家生活范围、关注的社会生活范畴进一步缩小。
3.风格
“女诗人的诗,也都是以性情为主的,她们不能跳出‘吟风弄月,春思秋怨’的范围,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出女性的柔美的表现。”总体上看,女性作家作品风格的主题是一种柔美。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依据表现主题的不同或明快洒脱、或沉郁凝重;散文类叙事流畅、品论独到精确,表现出大家的风范。原因在于她的生活是自由的,思想更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气概及多样风格。后人曾评价朱淑真的作品表现出“刚直劲进”的风格,应该是其对生活不满的一种叛逆。张玉娘作品则温柔敦厚而内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全宋词》中收录有70余位女性的词作,除去有明确身份的如魏夫人、戴复古妻和其他营妓等,还收录了14位南宋宫人,她们的名号有三位含“真(贞)”,10位含“淑”。这从最不经意处表现了南宋后期的女性观念。
两宋是汉唐以来文化的一个反思和升华的时代,也是中国女性封建思想观念形成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北宋中叶以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情况愈来愈甚,反映在诗人作品里,诗人们就像古希腊悲剧里的合唱队,尤其像那种参加动作的合唱队,随着搬演情节的发展,歌唱他们自己的感想,直到那场戏剧惨痛地闭幕。”宋代一批杰出的女性文人,正如钱先生笔下的合唱队,用她们的作品体现着女性从个性的追求到失望、直到自觉地退出社会生活状态,她们自我封闭在三从四德的禁锢中,以自身对封建礼教的逐渐认同和自觉实践影响着后世。直至明初“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俗语的出现,中国女性基本彻底脱离了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王桐龄.中国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金浦森等.浙江通史·第五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佘德余.浙江文化简史[M].北京:人民论文导读:1.高世瑜.《列女传》演变,中国妇女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舒红霞.魏晋人性自觉对宋代女作家的影响.大连大学学报,2006,(01).(田玉军浙江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传媒学院315016)上一页1234
文学出版社,2006.
[5]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书店,1984.
[6]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高世瑜.《列女传》演变[A],中国妇女史读本[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舒红霞.魏晋人性自觉对宋代女作家的影响[J].大连大学学报,2006,(01).
(田玉军 浙江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31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