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118 浏览:120155
论文导读: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现状来看还有较大距离。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目标上, 同时应兼顾教学的科学性、情感性和创造性。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要从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着手, 发挥语言的魅力, 体现读写结合。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实效性
1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在于创新

1.1理念创新

要真正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建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1.2行为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乌鸦喝水》一文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有激励性质而又有一些难度的问题: 假如当时瓶子的周围没有小石子怎么办?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后,想出了好多办法: 可以找些塑料管子来吸水; 可以“两手”捧起瓶子往嘴里倒; 实在不行,可以砸开瓶子去喝等老师相机引导: 这些办法中哪种办法最好呢? ( 学生说用管子最好) 。教师精心设计,步步引导,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方法创新

随着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使阅读教学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的刺激下,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迸发出极大的热情与活力,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二年级的语文上册《北京》一文中,课件打出美丽的北京风景,立交桥纵横交错,高楼林立,天安门广场行人、车辆川流不息……看着这美丽的风景,听着优美的旋律,学生沉浸在美丽的画卷之中,教师再加以点拨: 谁能用精美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北京的美景呢?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意见。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的内在需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阅读教学必须体现读写结合
阅读文本, 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 既要学读, 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 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 还要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 加强课堂小练笔。首先, 阅读教学要使读与写密切结合起来, 要区分阅读和阅读教学。阅读———读懂文章内容, 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 写了什么景, 写了什么人, 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就可以了。而阅读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读书, 还要教会学生习作。因此, 阅读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 不能停留在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还得要使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只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行的, 还必须有大量的语言实践。要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 说语言, 说认识,说体会, 说感悟; 提倡学生“写课文”--写内容, 写要点,写心得, 写真情。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和判断语言的能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 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 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 除了读书之外, 要有 10- 15 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就是由读迁移到听、说和写, 可以是内容的迁移, 也可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如有的老师教完老舍先生的《猫》时, 要求学生学写“用举例的方法写你喜欢的小动物”; 要求用“说他……吧……可是……”的句式写一段话。这是写作方法和语言形式上的迁移。有的老师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 在阅读课文第 3、4 段时, 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一次写话, 为了让学生感受地震中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无私付出, 再让学生深入文本再现李博士千里送骨髓的感人场景。在朗读之后, 教师安排这样的写话练习:“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骨髓, 此时此刻正涓涓地流入小钱的体内, 小钱终于得救了, 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又怎能平静呢?让我们的心紧紧地贴着小钱的心, 将他内心的感受也涓涓地流入你的笔端。”这是内容上的迁移。这个小练笔的设计, 非常有意义, 不但练习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更说明只有学生真正有了感受, 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3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1动脑
就是阅读教学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思考性学习始终扎根于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脑”, 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要有“思维性”, 要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心思, 能引起学生“集体思维过程”。比如,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源于: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介绍指南针。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因为她很清楚, 这样问, 学生只需回答“指南针能指明方向”一句话就完了。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人、在哪儿要用指南针吗?”这样一问, 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被大大拓展了, 有的从天空想到大海, 有的从高山想到森林, 有的从飞行员想到潜水员, 有的从探险家想到考古学家……由此可以看出, 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不要首先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 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 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
3.2动情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应重视情感教育, 这一方面是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实施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情(实施好情感教育), 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 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 用充沛的去打动学生。 只有这样, 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才能使语文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情感这块肥田沃土上, 语文教学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崔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2
忠豪.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J].小学语文教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