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博时微博时代亚文化传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29 浏览:8209
论文导读:
【摘 要】微博引入了一系列新的传播手段,包括传者、受者、途径和内容在内的传播要素在微博营造的大环境下均发生了或大或小的新变化。在微博传播环境下,人人都有可能变成意见领袖,非主流的亚文化也因此获得了诞生和扩散的土壤。
【关键词】微博 亚文化 意见领袖 沉默的螺旋
从2010年开始,微博在互联网上持续大热。它的140字低门槛、关注功能、转发功能等等一系列变化,宣告了主流媒介话语权的逆转。众声喧哗,人人都有成为意见领袖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一些原本在传统媒体上得不到认同的意见和团体也通过微博找到了宣泄的窗口,类似于恶搞文化、腐女文化之类的亚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
人人皆可成意见领袖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社交媒体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寻求群体认同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通过创造或分享,制造并传达了一种属于年轻人的文化,也就是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它所传达的是以青春性、多变性和挑战性为特性的有别于成人主体的文化。而相对于受成人社会主流价值基本认同的青年文化来说,青年亚文化则具有非主流、边缘性的文化特征。胡疆锋总结了亚文化的三大特点,即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他还认为,从深层文化角度看,青年亚文化的出现是弱势群体与霸权抗衡的结果,是社会变迁和危机的症候和隐喻,为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病灶提供了象征性的解决方案。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源于:论文封面www.7ctime.com
提到,青年亚文化集中体现了青年一代与父辈的矛盾,即处于劣势的草根观众和掌握话语霸权的权力集团之间的矛盾。
而微博的存在,恰恰给予原本处于劣势的草根观众最需要的话语权。更为重要的是,微博提供的这个话语平台并不以用户原本的社会地位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唯一考量。在现实中,充当舆论领袖角色的往往是某些领域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人,例如文体明星、著名学者、权威媒体等。但在微博上,即便是不名一文的小小草根,只要有创意、有贴近性,照样可以成为万人拥戴的平民偶像。
去年开始,一个名叫“留几手”的用户在新浪微博上迅速走红,原因是他在微博上为网友们的自拍照点评、打分。独特的虐骂式点评,外加调侃式的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人士。一时间,许多网友发照片@留几手“求点评”,不为得高分,只为获得他的毒辣点评,博大众一笑。留几手的走红充分展示了“只要够另类就能博得眼球”这一网络时代的金科玉律,而是名人与否,则未必重要。留几手的微博抓住了不同认知水平、生活背景的微博网友熟悉和感兴趣的题材与流行元素,正是因为这种带有“三俗”色彩的点评,客观迎合了一些网民娱乐消遣的需求,进而制造出数千人聚集狂欢的“笑果”。
沉默的螺旋效应的消解
处于劣势的沉默的大多数获得了话语权,他们就可以选择不再保持沉默,相反的,他们可以选择利用话语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即便他们的意见对于主流意见来说是“异常”的,但他们依旧有机会使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说服他人同意自己观点的可能性。对于传统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来说,平民的话语权虽不能使螺旋效应发生逆转,但至少它给予了劣势意见崛起的可能性。
微群的形成也从另一层面促使了微博亚文化的传播。“群”这个概念并非微博首创,早先就有普及率颇高的群,豆瓣的小组等等,都是利用网络把志同道合的朋友聚集在一起,讨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微群,就是微博群的简称,它能够聚合有相同爱好或者相同标签的朋友,将所有与之相应的话题全部聚集在微群中。让志趣相投的朋友以微博的形式更加方便的进行参与和交流。
根据德福勒1975年出版的《大众传播理论》,有些受众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方面有共同特征,因而形成了种种社会群体,这就是受众分析中经典的社会分类论。微群的作用正是将这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汇集在一起。由于这些微群中的个体具有相同的爱好、经历,对于某一些事件的看法也就容易趋于相似。即使这种看法与主流意见不一致,也会因为微群的存在而得以保存乃至巩固,而不会消解。
以近两年流行于微博的“腐女文化”为例。近些年在日本和中国青年女性中流行的一种喜爱性恋的审美倾向被称为“腐女文化”,这种新近流行的次文化被一些人解读为女性主义在中国新世纪对于传统社会的反抗。在以异性恋为主流文化的社会来说,这论文导读:者忧触动社会价值底线》,http:///sh/2013/02-03/4543605.shtml②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青年探索》,2011(4)③杨玳婻,《新媒体亚文化的盛行现象与价值解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3)④陈紫薇,《社交网络下的青年亚文化盛宴》.《青年记者》,2013(4)⑤王莉莉,《论微博时代的
样的喜好必然是异常的,是反叛的,因此在传统媒体上,腐女的意见必然处于劣势,从而处于被排挤和打压的状态。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腐女文化”并没有衰微的迹象,反而在微博群、耽美论坛等网络聚点发展得如火如荼。因为微群这样的小圈子将有共同爱好的“腐女”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颇具势力的腐女团体,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种具有颠覆性的亚文化。
参考文献
①《微博求虐风引热议 学者忧触动社会价值底线》,http:///sh/2013/02-03/454360

5.shtml

②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4)
③杨玳婻,《新媒体亚文化的盛行现象与价值解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3)
④陈紫薇,《社交网络下的青年亚文化盛宴》[J].《青年记者》,2013(4)
⑤王莉莉,《论微博时代的平民偶像:一种亚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系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