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初探多元文化域中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探讨科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261 浏览:98824
论文导读:
【摘 要】微博是时下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它以其操作的简易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成为大学生群体跨文化交往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地利用微博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和作用,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从而提高大学生群体在多元文化交往中的自觉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微博 多元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源于:职称论文www.7ctime.com
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西方为主的全球文化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开放而传播到神州的大地上。而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就为这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平台。微博的出现,则令得这个平台更加的完善和宽阔。而大学生群体由于本身具有的高素质、年轻活跃、参与性强等特点使得其毫无疑问地成为微博最主要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跨文化交往的主要参与者。在跨文化交往中,大学生一方面要应对来自西方霸权主义的渗透,另一方面则要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如何加强新兴网络文化的学习与管理,使微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方法,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个新的现实考量。

一、微博为大学生提供宽阔的文化交往平台

微博,也称微博客(Microblog),是时下最为火热的网络交流媒介方式。其“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原因在于它作为一种网络的新媒体,除了具备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博客内容的简明性、操作方式的简易性以及人际交流的个性化和群体性。微博的简明性体现在微博的篇幅限制上。微博的内容限制在短短140字的范围之内。这种只需简明扼要地描述用户的行为、状态和观点的即时表述促使用户充分地利用了零散的时间进行信息的更新与交流。微博的操作的多样性和简易性体现在可以利用电脑或者手机,通过MSN、等电脑软件或外部API接口等途径来操作微博。这种操作上的便捷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人际交流的个性化与群体性是“指基于微博的交流既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有同类呼应或群体反应,呈现了点与点、点与面的立体化场景”。如在微博中,有一个“关注”选项,只要点击一下,即可接受被“关注”者发布的任何信息。通过“关注”与“被关注”(点与点)而发展出来的社交网络(点与面)有利于各种的文字、图片以及音像材料的传播。
微博的这三大特点决定了其拥有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用户群体。这是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决定的。一方面,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有着自由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需要,而相对于故作深沉的文字雕琢和乏味的长篇大论,大学生们“更喜欢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内容”。微博内容的“精微”符合他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并且微博的操作简易性也大大刺激了他们撰写微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角色转换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扮演好社会的角色,这都要求他们获得紧贴时代的信息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而微博则提供了强大的网络交流媒体,在这个媒介上,大学生群体不仅仅接收到来自社会上最新最快的资讯新闻,更为本质的是通过这些文字、图片等文化“有形层”的交往而促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文化“观念层”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当然,微博为大学生跨文化交往提供宽阔平台的同时也会使得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和急需解决,这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难题和冲击。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大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向其灌输一套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性和阶级利益性的意识形态。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和新兴的网络媒介(微博)出现,这种具有价值取向性和阶级利益性的主流思想往往容易受外来文化的渗透和挑战,从而动摇和弱化意识形态的权威。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形成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是有高学历和积累丰富教学经验的队伍。他们凭着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微博的出现却使得这种优势遗失殆尽。大学生群体通过微博社区往往就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而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却还不会使用网络。这就出现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教育工作者所讲授的东西大学生们也许已经知道,但学生反馈回来的新名词却不知所云,闻所未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失效了。

(二)微博对高校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造成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在课堂教育中如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树立模范典型等可控性强的方式为主来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而促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但是,微博在内容上却是不可控制的,网络社区的虚拟化和微博的操作简便使得信息发布的随意和复杂程度都大大地增加。譬如有西方媒体就利用微博的这种特性来传播西方的所谓“自由”的意识形态观念。而这些文化观念显然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群体所灌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过度自由化、规则意识淡薄”等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大学生群体思想“容易发生迷惑、混乱乃至背叛”。

(三)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构成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是教育的活动形式。如管理、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等。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门虽然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络,但这些网络大多是为了应付评比或者上级的检查而建立的。这根本就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化交往的需要,也不可能通过这些网站来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微博的出现则使得大学生群体抛弃这些“有形无实”的网站而直接面对其他文化的诱惑。 有学者认为“如果抓不住微博这个平台,我们将不了解青年人的思想动向,更无法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我们认识到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的现实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哪些方面能够契合,我们又如何地使用微博去解决大学生群体在跨文化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三、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微博虽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只要高校政治教育者能够充分地利用微博这个“网络利器”,微博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贡献”。这是基于微博的两大功能——意识形态传播功能与个人的开发和发展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契合点。
微博作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交流的是文字语言和图片语言等文化的“有形层”的东西。而通过文化外层的交流论文导读:控制的,想要微博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微博的内容进行设计和引导,使其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杀手锏”。四、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如何在现实教育中利用微博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呢?显然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介体这三要素作为
,往往会影响到文化最核心的观念层,即人们用来认识、处理自己与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套隐形的意识形态。大学生在用微博进行交流互动,实质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而且由于这种传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持续性,大学生群体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更容易和乐于接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是要让大学生群体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7ctime.com
、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从而促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由此可见,微博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微博除了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之外,它还有利于开发和发展大学生个体能力。在微博所创设的虚拟社区,由于有着相对自由的氛围,个人可以针对某种社会现象、热点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遇到不同意见时甚至能进行激烈的辩论。微博充分地调动起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其有机会在交流互动当中深入地、全面地透析社会问题背后的复杂成因,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辨力、判断力和交往力。这些个性能力的开发和发展对于大学生群体的跨文化交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是相契合的。
当然,微博的两大功能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坐在一旁静静地等待。因为微博在内容上是不可控制的,想要微博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微博的内容进行设计和引导,使其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杀手锏”。

四、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如何在现实教育中利用微博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呢?显然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介体这三要素作为考量的切入点。

(一)微博与教育者

微博操作的简易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传播的快捷性都决定了其不仅能够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交流平台,还可以成为高校教育者群体的资讯获得、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的首要选择。通过对微博的使用,教育者不仅能够在与同行的交流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还可以借此走进学生群体当中,更为全面地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使得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了“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二)微博与受教育者

微博具有强大的虚拟社区功能,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明星学者或者学生领袖来组建“微博社区”。在这个“社区”中,大学生群体在与较高政治修养的学者与学生的交流中,在名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学生领袖的同辈群体影响下,促使其对自己的一些错误的观点、想法进行拨乱反正,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今社会的规范。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应当注意发现和引导好的微薄并做好链接,让更多的人共享”。

(三)微博与教育的介体

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而微博的出现恰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与手段。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使师生的互动得到最快的实现,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大大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譬如有学者就认为可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微博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微博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时反馈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使用微博将即时发生的社会事件与正在讲述的课堂内容联系在一起,达到跨越校园教学的目的,使课程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
总而言之,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门户不断开放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文化的冲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用传统的方法和载体去教育新的问题,而是要顺应潮流,在时代的发展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郑燕林,李卢

一、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

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2) .
[3]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4]姜飞,孙静.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Magnificent Writing 华章.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计海波.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性、发展性功能[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