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课堂让学生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895 浏览:59186
论文导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勾勒出“生活画面”,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合理的解决实际问题。请看“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片断,讲完“去尾法”后,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1个同学去划船,每船限乘坐四人,至少要租几只船?21÷4=5(只)……1(人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现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谈一点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进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特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运用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精心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发展应用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在学习了“6的加减”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加起来等于6的生活中的实例,于是学生分别找出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加起来有6只手,6条腿,6只眼睛,6个耳朵;吃饭时学生又发现了一家三口有6根筷子,还有同学发现了爸爸的西服纽扣加妈妈的西服纽扣也等于6……”同样,在教学“7”、“8”、“9”、“10”的加法和减法时,学生很自然的都能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养成事事、时时、处处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而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二、还原“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大多数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勾勒出“生活画面”,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合理的解决实际问题。请看“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片断,讲完“去尾法”后,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1个同学去划船,每船限乘坐四人,至少要租几只船?21÷4=5(只)……1(人),我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下去巡视,发现学生列式都正确,但答有两种结果。有的答案是5只,有的答案是6只,到底是租5只船还是6只船呢?这就是“进一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我让小组先进行讨论,采用答辩的方式,每组出一个代表,双方各自陈述理由。一方说:“我认为是5只船,因为只有5只船坐满了,所以……”,另一方反驳:“不对!还有一人怎么办?难道这位多余的人不去吗?至少要租几只船?只能再租一只船才能让全体人员都参与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灵活处理,制造矛盾,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创造的火花,让学生在“做”中去发现、“做”中去感悟、“做”中去理解、“做”去中解决,从而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请看“一步乘法应用题”的教学片断: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钱?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小红多大了?”我疑惑的问:“你问这干什么?”“如果小红很小,看电影的时候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她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才买3张票。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红还小不需要买门票,是求2个6是多少;一种是小红需要买门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还有的学生说:如果是买车票的话,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 看学生说的多好,考虑的多全面!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述例子,小红同学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了不同一般的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四、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获取探索学习的方法,进而再创造出更多的知识,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例如,教学“乘加、乘减”后,我设计如下实践练习:“公园有两个入口,A入口的购票规则是大人每人4元,小孩每人2元;B入口则是大人、小孩人均3元。现有两个家庭,1号:妈妈带了两个小孩;2号:爸、妈带了一个小孩入园,该从哪里进入比较省钱?”经过列式、计算、比较,有的学生认为1号家庭从B口入园门票为9元;2号家庭从A口入园,门票仅为8元;还有的学生认为可分散入园,大人从B口入园,小孩从A口入园,这样1号、2号家庭分别仅用7元和8元,更省一些。这样学生在现实情形中,参与到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更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生活充满着数学。教学中通过生活的相关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由“学会”到“会学”。这既有利于满足学生从数学问题出发,寻找联系学生生活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充足的信心。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