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创新能力谈谈作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249 浏览:23363
论文导读:
作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善于把握课文内容,挖掘文中可能存在的创新因素,合理设置创新点,然后相时启发,引导,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其能力。“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了字词句段篇等,丰富而繁杂。俗语说“一百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是“淫书”,有人认为是“哲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见每个读者对同一个问题或文字的理解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才有创新的可能性,但决不是胡说八道。因为理解重点还是在回归作者的原意上,越接近越正确,但非一定是越接近越好。那么什么地方是理解创新的内容呢?笔者认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为:能够创新的地方应该是存在多义理解或多角度理解内容。但不能为求新而求新,应就具体对象而论。带着这种求新的好奇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学生每读一篇文章,就会有创新性的理解,在理解中又有所创新,就有动笔写一写创作念头,激发了主动写作热情。
立意创新,敢于求异。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严是爱,松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的角度看,立论“不严不松又慈爱”更会受到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常见俗语的合理反思能培养学生立意创新能力。对习语“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谦虚是美德”、“知难而退”等等,都可以创新思维,逆向立论:无风也起浪、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胳膊就要拧大腿、要勇于展示自我、要迎难而上等等。
对同一事物选取不同的观察点,从而得出新鲜的结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比较、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摒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如在上完《马说》这一课后,我就引导学生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伯乐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千里马自己。有的学生说:真正的千里马是不需要伯乐的。它应该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把自己的一切建立在对伯乐的赏识上。还有的说:千里马很多,而伯乐不会很多,就是有伯乐赏识,他也只能发现其中的极少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因此,千里马被埋没的责任,应该由千里马自己承担……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思维创新,抓住亮点。一篇好的作文,往往“亮点”频繁出现,“亮点”可以是“潇洒规整、成熟美观的书写,精巧的标题,灵动的语句,真挚的情感,新奇的材料,新巧的构思,跌宕的情节,瑰丽的想象,传神的细节,丰满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意境……”思维“亮点”有时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或形式表达出来。要做到有文采就更不容易,这就需要老师的指点。时下学生的作文,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多数大同小异,了无情趣,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他们的思维习惯了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套用、滥用信手拈来的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信条。有思想、出境界、成风格的个性化语言,是浸渍写作主体鲜明的生命色素的个性化语言,或细语潺潺,委婉沁脾;或浩气磅礴,激荡人心;或明快活泼,行云流水;或深刻练达,深沉久远;或质朴清新,朗月清风;或华美高昂,多彩绚丽。善扬抑者,错综之中生魅力;善映衬者,相得益彰见匠心;严谨者,循规蹈矩务其实,如此等等。凡率性而为,凸显生命本色,守法度而不唯法度,求公理而不失自我,随性而发,一任才情的作文论文导读:力非常重要。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学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1、孙瑞欣,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2

语言才能克服虚弱之风而形成刚健之气,亦抓住了文章的亮点。
发散创新,拓展空间。所谓发散创新,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产生合理性的联想,进而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思,成为他们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原来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就会突然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会突然闪现出光彩,几个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联系。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就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背影”,想到自己年迈的父亲,从而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这个“背影”就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纽带。也就是说,作者由写“背影”,进而联想到父亲一生的操劳,以及对自己的无限关爱。在教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背影”是抽象事物还是具体事物?学生一致回答是具体事物。我顺势点拨:具体事物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那么抽象事物就是——学生一致回答“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我又问:对一个人来说,哪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呢?学生略作思考后,总结出有:思想、情感、体验、心思、愿望、理想、意志、苦恼等。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了。很多学生都写出了情真意切的作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以新的角度创造性地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学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瑞欣,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2、孙瑞欣,《校本教研的7个关键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