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语言学语言学术语元语言研究社会认知视角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536 浏览:72989
论文导读:
摘要:语言学术语既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又是语言学研究的元语言。力动态系统术语是认知语言学术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力动态系统术语意义建构的内部机制,有利于揭示术语元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培养人们的元语言意识。研究发现,语言学术语元语言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不仅借助了概念隐喻机制,而且依赖最初认知,即元隐喻机制,是社会与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术语元语言;力动态系统;意义建构;元隐喻;社会与认知
语言学术语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又是语言学研究的元语言。元语言的概念比术语要宽,而术语是元语言中最重要并且处在核心地位的部分51。目前,国内外对元语言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界定、分类及其对教学和词典编纂的价值探讨,语言学界似乎对元语言现象未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尽管如此,国内学者如封宗信407强烈呼吁,“整个语言学界更应该关注元语言所涉及的语言意义问题。”事实上,自2010年至2013年,国外的元语言研究逐渐向语言习得和教学领域渗透,指出了培养元语言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4][5],为术语元语言认知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力动态系统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实体(entities)与力(force)互动的理论。该理论不仅在语言层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7ctime.com
面发挥着结构性的关键作用,而且还活跃在语篇层面。因此,分析力动态系统理论中的术语,对深入了解语言学术语元语言的意义建构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力动态系统术语是如何建构的?其语义冲突是如何缓和并达到语义和谐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试以力动态系统理论术语为语料,以社会认知理论为视角,从词源的识别到语义冲突的缓和,对力动态系统术语的意义建构机制做系统分析。

一、术语研究的社会认知理论

(一) 社会认知理论的引入

《术语描写的新方法-社会认知方法》(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是由Rita Temmerman主编,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于2000年出版的一本术语学专著。该书全面介绍了术语描写的新方法,即社会认知方法。
传统术语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及理论框架以客观主义(objectivi)为基础,其最致命的一个缺陷在于对抽象存在的术语概念的研究,忽略了术语在分类和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6]224。术语和认知科学密切相关。术语学以语义学为基础,并把语言和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联系起来[7]39。认知科学认为,术语的意义研究与体验性的理解是分不开的。为了弥补传统术语学研究的不足和缺陷,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应运而生。

(二) 社会认知理论介绍

社会认知术语学是一种术语描写的新方法,立足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来质疑和观察研究语言现象,结合认知科学的许多见解如原型理论、认知模型、类比理解和历时分析等,证实理论概念与术语描写的相关性。
该方法首先关注生命科学领域术语的定义,其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一个在上下文中具有派生意义的类别语料,即在语篇中研究类别;研究目的是研究理解单元(units of understanding)的定义性、命名、随时间进度的发展及随知识增长的隐喻模型的作用。社会认知术语学借用的理论基础是解释学(hermeneutics)理论和语义三角理论(the semantic triangle)。解释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概念化和范畴化的理解,词汇化在该理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语言在新的理解中的作用。社会认知术语学对语义三角理论有自己的认识和突破,认为语言是表达人们对世界感知和概念的媒介,并在人们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世界存在于(或部分存在于)人类心智之中,并且坚持认为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对世界的认知。(传统术语学和社会认知术语学对世界、语言和心智的不同认识,见表1)。社会认知术语学的语义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语义三角变成了包含与被包含及媒介的新型关系(见图1)。
表1:传统术语学和社会认知术语学的差别
认识范畴传统术语学社会认知术语学
世界和语言世界客观存在并能被命名语言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发论文导读:的研究方法就是参考了关于“baseball”的权威词典、专业词典及百科知识。为了了解术语元语言内部语义冲突缓和的内在动因,我们以维基词典(wiktionary)和牛津英语词源词典为工具(详见注释12),选择力动态系统中的几个主要术语做了词源分析,见表2。表2:力动态系统术语基本意义、其他领域意义及语言学意义术语基本意义其
挥作用
世界和心智因人类心智的分类潜力,世界可以通过人类心智得到理解世界是人类心智的一部分
语言和心智语言的创造潜力被忽视对语言的理解离不开对世界的理解
图1由认知语义三角到社会认知术语语义观
在分析过程中通过和传统术语学理论、方法和原则的对比,社会认知术语学结合认知模型、一词多义和近义现象、隐喻模型对范畴和命名的影响、对理解单元的历时分析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分析原则和分析方法。社会认知分析借用了认知语义中的三种理论:第一种理论是包含成分分析理论(componential analysis)的原型结构分析理论(prototype structure analysis theory);第二种理论是范畴框架下的认知模型理论(cognitive models underlying categorization);第三种理论是多义性发展的历时性分析(the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lysemy)。

(三)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意义

社会认知术语研究丰富了术语学的研究方法,倡导术语语义研究应从理解单元开始,并为追踪术语意义的演变开创了可能性,在概念化、命名和理解的历史进程中,也将会产生一词多义和近义知识信息功能的资料数据。与传统术语学相比,社会认知术语学具有更丰富多样的理论基础,并且和其它的方法相结合分析语篇信息中出现的范畴现象。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方法可以对术语信息进行深度描述以达到描写的准确性,这也为术语元语言的深层次语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图3领域间的语义冲突
图3展示了物理学领域和语言学领域语义之间的冲突关系。冲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和谐。如何缓解语义域之间冲突,实现两者的和谐是构成物理学领域中的物理力向语言学领域映射的关键,也是术语元隐喻意义建构的主要途径。
Rita[6]27 在书绍,Peter Weissenhofer在研究baseball术语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参考了关于“baseball”的权威词典、专业词典及百科知识。为了了解术语元语言内部语义冲突缓和的内在动因,我们以维基词典(wiktionary)和牛津英语词源词典为工具(详见注释12),选择力动态系统中的几个主要术语做了词源分析,见表2。
表2:力动态系统术语基本意义、其他领域意义及语言学意义
术语基本意义其他专业领域引申义语言学意义
force体力,力气,力量,力①强制力;压力;暴力,武力;②[社会]势力,威力,实力,权力;有影响的人(或事物);③[法律](法律、条约、规章等的)效力,约束力力
agonist[生理学]主动肌,主缩肌①[生物化学]激动剂,兴奋剂②[药物]促效药,显效药③[体育]竞赛者;竞争者;奋力夺标者受力体
antagonist[解剖学] 对抗肌,拮抗肌①[药物]对抗剂,拮抗药②对抗者,对手;敌手;敌人③[生物化学]拮抗物施力体
blockage堵塞;阻塞[能源科学技术、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封锁,阻碍物,障碍性力的阻碍
resistance(尤指对疾病的)抵抗力;(物质的)耐力①抵抗;反抗;抵抗方法②[电工学]欧姆;电阻;阻抗力的抵抗
removal移动;调动①消除;排除②免职,解职③迁居,迁移力的消除
exertion尽力,使劲;费力①(能力的)发挥,施加;(权力的)行使,运用② 发挥能力(或行使权力)的事例力的施加
表2展示了力动态系统术语基本意义、其他领域意义及语言学意义的关系,发现force, agonist, antagonist, blockage, resistance, removal以及exertion等术语存在本义、其他专业领域的引申义以及语义学意义的差别。表论文导读:
2显示,上述语言学术语都都跟身体经验相关,然后再由身体经验映射到其他的科学领域(物理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见图4。
图4语言学领域与其他领域映射
图4显示,语言学领域与物理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之间存在相互映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在于身体经验。也就是说,语言学术语元语言是建立在身体体验的元隐喻基础上,由物理域、社会域和心理域相互映射的基础上,缓解冲突,实现意义的和谐。
为进一步了解动态理论术语的意义建构机制,我们以最典型的“力(force)、受力体(agonist)、施力体(antagonist)”为例,分析考察术语元语言的隐喻机制运作过程。见图5。
图5隐喻机制的运作过程
图5显示,虽然肌肉力和物理力紧密相关,但是物理力最初来自肌肉力,或者说物理力基于肌肉力,而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偶然而是通过元隐喻机制来实现的。例如“有压力才有动力”这样一句谚语不管是在心理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都那么耳熟能详,“压力”、“动力”中的“压”和“动”都是跟人的肢体行为相关,然后映射到了物理领域;“压力”就表示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动力”就表示使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此映射过程称之为概念隐喻,即元隐喻。而由物理力领域向心理力和社会力领域的映射则是隐喻作用的结果,即该隐喻机制是建立在元隐喻机制基础之上的。物理力之所以能映射到其它领域,除了领域间的相似性之外,元语言本身也具有元隐喻的特质和属性。
三、结语
力动态理论术语的意义建构大多是根据人的自身体验,这也吻合了认知语言学体验这些思想,即重视概念的同时强调概念意义源于身体经验。通过对力动态系统理论下术语的社会认知分析,我们发现力动态系统理论术语建构过程是通过元隐喻机制在缓和语义冲突,达到语义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对重新认识了隐喻认知规律,培养元语言意识,挖掘术语元语言意义的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维基词典(Wiktionary),是维基百科的姐妹工程,它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基于所有语言的自由的维基词典。该项目于2002年12月1。
②日启动,发起人是维基人Daniel Alston。维基词典的目的旨在收录字词的字源、字义、读音、拼法、以及与之对应的外文词汇。
③牛津英语词源词典(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词典共收录17000余词条,是目前最权威、最全面的平装版英语词源词典。作为英语词源领域的权威工具书,该词典追根溯源,展示了英语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郑述谱. 试论语言学术语的特点[J].外语学刊,2006,(3):51-54.
封宗信. 语言学的元语言及其研究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6):403-409.
[3]Ellen, B. & Raluca, B. Emerging Bilinguali: Dissociating Advantages for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and Executive Control[J]. Cognition,2012,(122):67-73.
[4]Jacqueline, D. Talking About Texts: Middle School Students’Engagement in Metalinguistic Talk[J]. Linguistic and Education, 2012,(23):123-134.
[5]Schleppegrell, M J. The Role of Metalanguage in Supporting Academic Language Development[J]. Language Learning, 2013,(63): 153-170.
[6]Rita, T. Towards New Ways of Term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7ctime.com
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Volume3)[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论文导读:,C.Terminology.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8:39.丁尔苏.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4-76.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4-28.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
shing Company, 2000:27-224.
[7]Teresa, C. Terminology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39.
[8]丁尔苏. 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4-76.
[9]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4-28.
[10]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1999:75-77.
[11]王文斌. 论隐喻构建中的主体作用[J]. 外语研究,2007,(5):17-22.
[12]Talmy, L. Toward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0:209-470.
[13]钟守满,孙崇飞. 隐喻释义及释义模式[J]. 外国语,2012,(3):53-61.
[14]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2):9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