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视域符号学视域下高校校报使用网络语言嬗变与传播范式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1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844 浏览:100640
论文导读:外贸大学报》);杜甫不忙(《上海财经大学报》)。第二类是汉语作为孤立语,文字符号缺乏形态变化。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受到英语的影响,部分英语后缀被引入汉语网络语言中。比如,用英语的后缀“-ing”表示“正在做……”,如“吃饭ing”。第三类的能指变化则是原有汉语语法规则,组构新的能指,网络语言出现“副词+名
【摘 要】本文采用符号学基本原理,从网络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以及两种符号的复合体之基本特征出发,分析高校校报使用网络语言的传播嬗变和传播范式,了解高校校报如何使用作为符号系统的网络语言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校报 网络语言 传播范式
高校校报使用的语言构建了一个符号系统,在网络语言出现之前,高校校报的语言符号系统遵循着传统意义上的符号学风格。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语言成为新的元素注入到了高校校报的语言系统之中。恰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在这一搏斗中,我们已经深深卷入进去了。”①

一、高校校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报使用网络语言的符号嬗变
网络语言的传播主体和受众主要是对网络有着依赖性的年轻一代,而高校校报的主要读者群也是年轻的大学生。为了增加报纸的亲切感和可读性,高校校报逐渐开始使用为年轻群体为主要受众所喜爱的网络语言,但是网络语言以高校校报为载体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符号嬗变。
第一,所指呈现增长趋势。首先,符号的原所指被赋予新所指,新所指和原所指有意义上的理据关系,通常使用比喻或引申手法。例如:打开空间,查看留言,踩踩其他人的空间(《吉首大学报》);一个老师眼里的“范跑跑”(《安徽教育考试院报》);当“宅”成为一种习惯(《北京石化学院报》);“酱油课”如何不“酱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报》);就业指导中心“总动员”,助职场“菜鸟”克服就业难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报》)等等。
其次,新所指和原所指没有比喻或引申的关系,承载这个新所指的不是原有能指,而是原有能指的语音外壳,旧能指和新所指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符号,出现了皮尔士所说的“符号的增长”。例如,校团委“织围脖”,打造服务学生新平台(《安徽理工大学报》);全国道德模范叫板“高富帅”,牙高峰诚信建房创“双百”奇迹(《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网》)等等原有的能指的语音外壳已经指代了一个新的符号。网民对于符号对象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于是符号的意义就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了意义在量上的增长。
第二,能指呈现多样态势。能指的增长,网络语言传播中涌现了一些新的语言形态,原能指发生了变化。
第一类是利用网络恶搞现象,推动网络语言的流行与在高校校报的广泛使用。例如: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高校校报也出现了使用“杜甫很忙”的风潮,例如:从“杜甫很忙”看高校文化建设(《广州大学报》);从“杜甫很忙”看教育的人文情怀(《广州体育学院报》);.com的时代下,杜甫复活了(《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报》);杜甫很忙,所为何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杜甫不忙(《上海财经大学报》)。
第二类是汉语作为孤立语,文字符号缺乏形态变化。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受到英语的影响,部分英语后缀被引入汉语网络语言中。比如,用英语的后缀“- ing”表示“正在做……”, 如“吃饭ing”。
第三类的能指变化则是原有汉语语法规则,组构新的能指,网络语言出现“副词+名词”或者“淘宝体”或者谐音等组合方式,例如,“很男人”=很有男人味、“你吃先”=你先吃;亲,对网购别一“网”情深(《湖南城市学院报》);“微博”力量,“微博”情(《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等。
第三,伴随网络语言符号的流失而流失。波斯曼认为有两个互相纠缠的原因造成传统符号“流失”,即符号意义的衰竭。“第一,符号使用得越频密,符合的意义就越是被削弱。第二, 符号失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因变量,如果用得越频繁, 不问语境滥用,它们失去意义的速度就越快。”②例如:2012年高校校报使用非常频繁的“hold”、“浮云”已经很少在2013年的校报中使用和流行。“五早一晚”你hold住了吗?(《广东商学院报》);新式迎新,新生们Hold住了吗?(《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报》);HOLD住,你的未来不是浮云(《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报》);网购井喷,用安全与理性Hold住(《广东白云学院报》);2011,hold住那些精彩——盘点华师增院“十大校园新闻”(《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论文导读:
院报》)等等,“hold”终于hold不住网络语言的疯狂来袭,只能随着语言发展的潮流渐渐隐退江湖。

二、高校校报使用网络语言的传播范式

1、以校报为公共领域的集群范式

“语言文字是特定的社团、人群(网民)的生活方式,是一套特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关于如何联络、思维和识别等等的操作系统。当我们选择网络语言进行交际时,我们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认同和加入该语言所代表社团的生活方式。”③
高校校报是高校的公共领域,在这个公共领域的某些区域(相对校报来说是版块)上使用网络语言,实际上是高校校报的读者以此为平台进行思想交流。我国高校校报按照版面一般分为要闻版、综合版、专题版和副刊版等,按照栏目分一般有学院动态、教师风采、文化活动、学术专栏、专题关注、学生生活、情感空间等,按照内容来说有“硬新闻”、“软新闻”以及情感交流等。其中内容比较严肃的“硬新闻”,包括学校动态、学术专栏等更贴近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和学术文化研究等栏目较少吸收网络语言。相对来说,在关注大学生生活、就业、校园内外热点新闻等方面的版面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语言。例如,偷菜、流行及其他(《河北医科大学报》) 和“偷菜”偷走了什么?(《兰州交通大学报》)中这些与游戏有关的诸如“偷菜”之类的网络流行语言是决然不会出现在要闻版之上的。

2、仿效经典的开放范式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如果在网上论坛中有人发贴,其他感兴趣的人跟贴或转载,一旦出现经典语句时,这时就会出现效仿行为。仿效经典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拟。例如,学生干部:为何你“躺”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报》);行走在赤沙村的“蚁族”(《广东商学院报》);团购,秒杀式消费在校园(《广州大学报》)。
(2)特指。例如,“鼠标”作风不给力(《三峡大学报》) “凡客”文化袭来的背后(《上海体育学院报》);自费去西部支教,90后“白富美”成了“灰姑娘”(《南京财经大学报》);你“控”了吗?——热词真的“伤不起”(《福建师大分校通讯》)。
(3)起名。例如,汶川大地震中,中学教师范美忠被人形象地称为“范跑跑”,尽管主流媒体不赞成这种做法,担忧这种方式会给当事人带来心理阴影,但是这种方式却被校报所借鉴,只是校报更多的是倾向于褒奖性质的取名。例如,“华天哥”林晖杰(《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报》);“根叔”现象的冷思索(《中国海洋大学报》);面对“保安哥”我们该不该脸红(《南通大学校报》);
(4)仿造经典。针对当时流行的网络语言风格,高校校报也纷纷效仿。例如,少一些“被讲座”(《杭州师范大学报》);谁“偷”走了我的睡眠(《海南师范大学报》);“宅”出你的精彩(《南昌工程学院报》)。
(5)谐音或近义。例如,雷锋在我们身边,你有木有发现?(《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微时代“晒”党代会(《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报》)等等。谐音造词也是网络流行语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语言形式。

3、融合消解的复合范式

目前,网络语言趋向符号的能指化、图案化、摒弃一切意义的深度模式、颠覆形而上意义为核心的象征体系,它融合采用简洁的符号、点线、图片与话语结合等方式,来寻求语言情感表现的互补和平衡,以表达精神情绪张力,像“凡客体”、“咆哮体”、“淘宝体”、“TVB体”、“Hold住体”等网络流行“体”范式在高校校报上不时见到它们的身影。语言的发展途径有两种,一是消失,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在使用过程中被自然淘汰。高校校报一窝蜂地使用网络语言随着网络语言的生命消亡而走向消亡。例如,“Hold住体”渐渐失宠就是一个明证。现在网络语言的一些热语或许历经时间磨练,也将快速进入到历史的车轮之中。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系统,如果是有生命力的语言,自然会被流传下来,反之则会消失。如“给力”、“正能量”等网论文导读:
络流行语已被用到《人民日报》中,得到的认可,体现了新媒介时代语言的创造性和多元性。例如,观念新 指导强 很给力(《成都中医药大学报》);“微力量”传递诚信“正能量”(《温州医学院报》)等等。
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语言符号王国,利用符号学原理考察网络语言的符号系统,对高校校报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和传播范式进行分析和阐释,能使我们了解高校校报作为传播载体如何依赖网络语言符号系统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网络语言如何合理合宜使用,高校校报应该好好反省,毕竟许多网络语言是不符合话语语法规范的,不可避免地会对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网络语言符号发展历时不长,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对其加以长期观察和研究,以发现其基本演变规律,更充分有效地利用它为高校校报的信息传播服务。□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全媒体时代利用校园媒体开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YGL2013073);2013年度院级青年课题“高校内刊传播的功能、现状与策略研究”(2013G07)】
参考文献
①[英]维特根斯坦 著,钱发平 编译:《文化的价值》,重庆出版社,2006:1
②[美]尼尔·波斯曼 著,何道宽 译:《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9
③曹萍,《中国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巢湖学院学报》,2005 (2)
(作者: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在读博士)
实习编辑:彭雨
责编:姚少宝

检测推荐 ithenticate中文网ithenticate官网http://ithenticate.g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