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故事关于大数据三个故事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236 浏览:81749
论文导读:
当“大数据”这个概念开始进入我们视野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数据”社会——我们每年新增的数据量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这里面当然有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数据意识的淡漠。在这个背景下,毛澄洁老师开设的“数字科学家”校本课程可谓大胆而且超前,对于大数据时代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素养,课程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看完毛老师的课程设计与案例,我不禁想起了和大数据有关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美国西雅图的一家公司。2011年,西雅图一家叫Decide.com的科技公司推出了一个网站,最初它想做的是为顾客收集产品的数据和产品信息,然后发布给顾客,这样的大数据网站可谓比比皆是。在第一年,Decide.com分析了和近400万件产品相关的250亿条信息,结果却发现了一些怪异的现象。比如,其中的一个不合理现象是:每当新产品发布的时候,旧产品反而会经历一个短暂的上浮。这是由于大部分人都会习惯性地认为新产品发布了,旧产品会降价,所以如果你这时候购买旧产品的话,可能比购买新产品还要贵。于是,Decide.com开始告知用户购买产品的最佳时机,以避开不正常、不合理的高峰。它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77%,使每个顾客在购买产品时平均节省了100美元,网站迅速异军突起、大获成功。
Decide.com成功的关键是“大数据”吗?当然,离开数据,Decide.com不可能成功。但真正让它成功的并不是那些数据,而是思想,是人的创新思想。
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大数据教育,人,也就是我们的学生,永远比数据本身重要。
第二个故事是著名作家刘震云讲述的,刘震云到德国杜塞尔多夫访问的时候,一次德国朋友请他在莱茵河边吃饭。宾主闲聊之际,刘震云顺嘴问了一句:“莱茵河有多深?”几个德国朋友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凑在一块儿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刘震云好奇地问是怎么回事,德国朋友解释说,因为这个问题特别难回答,莱茵河春天的河水深度和夏天不一样,夏天和秋天不一样,秋天和冬天又不一样,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据来。刘震云说,这个问题要是换作问我们村儿的人,他知道不知道都会马上告诉你:“大概五米吧。”
这正是百年前胡适先生给中国人起的绰号“差不多先生”,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也说中国最缺乏的就是“数目字管理”。对于张口闭口“大概”、“差不多”、“少许”、“若干”、“一些”的我们,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习惯恐怕更为重要。
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大数据教育,让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是最重要的,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数据分析的方法都重要。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沃尔玛。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拥有超过200万的员工,销售额约4500亿美元,理所当然的,它也是美国企业中拥有数据资源最丰富的。沃尔玛的历史交易记录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它记录了每一个顾客的购物清单、消费额、具体购买时间,直至购买物品当日的天气。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沃尔玛公司发现了有趣的现象:每当季节性飓风来临前,看似无关的手电筒和蛋挞的销量同时增加。此后,沃尔玛就在季节性飓风来临的时候,把库存的蛋挞放在靠近手电筒等防飓风用品的旁边,果然使销量更上一层楼。
第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时,会发现很多类似的有趣、出乎意料的现象,它们是那么具有挑战性,以至于对数据进行分析真正成为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而乐趣才是让学生养成数据意识最有效的法宝。
大数据教育,我们关注的永远都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数据;要让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让他们感受到对数据的分析其乐无穷。而这些也正是毛老师的课程要告诉我们的。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