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析中学美术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79 浏览:18980
论文导读:
摘要:作者认为美术教师应充分挖掘美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与美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无声地感染学生。
关键词:渗透;体现;融合
1671-0568(2012)21-0188-02
自古以来,美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心灵可得到净化,审美意识和能力能得到提升,同时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7ctime.com
还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和进步。但不容乐观的是,我们也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没落与流失。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教育工作需要加大继承、重建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力度。对于新课改下的中学美术教育,关键是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为传统美术文化的生存搭建传承和发展的平台,让课堂中再现传统美术的身影,加速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继承发扬光大。下面笔者将多年中学美术教学中已取得实效的方法介绍如下,供各位中学美术教师共同探讨。

一、教学中渗统工艺美术

在讲授《银饰之美》一课时,充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本课教学目的为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对民间工艺有正确的认识,积极参与文化传承。通过设计制作银饰,加深对苗族文化的认识,训练学生艺术创造的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
课前让学生准备制作工具:锡箔纸、铁丝、剪刀、双面胶等。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制作方法:揉、捏、折、剪、贴等。通过这些方法制作不同的头饰、项饰、衣饰等。
首先,通过《醉苗乡》MV导入新课,欣赏MV中美不胜收的苗族服饰与风情。接着将收集的苗族银饰展示出来,让学生亲手触摸,引导他们对银饰的造型、艺术特征及寓意进行赏析,同时也了解到苗族人佩戴银饰的习俗。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苗族银饰的分类、用途和制作方法,再用锡箔纸示范制作银饰,讲述基本制作方法。
其次,让学生分组体验银饰设计制作。制作完成后,同学们争相上台展示,并自述设计创意,其他同学踊跃互评、老师点评。
最后学生述说本课的收获,他们纷纷表示要继承银饰的制作方法,使之繁荣。本课达到了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立志传承民间工艺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中体现地域历史文化

新课标提出:“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本土文化艺术议题,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拓展了美术教育的内涵,并以美术自身独特的方式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凸显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在这方面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
2009年湖南省博物馆展出“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 该展览从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四省遴选了260余件(套)楚文物精品,这些文物最能代表楚国地域特色,于是动员学生参观了此次展览 。
这段历史,让身为湖南人的笔者很振奋,便设计了《凤舞九天——楚国漆器》一课,目的是使学生对楚文物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以楚人为傲的情感;让学生初步认识楚国漆器的色彩、造型、纹饰特点;结合楚地漆器纹饰特点,用一次性餐盘设计一件漆盘。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线索,贯穿全程教学。
教学中,首先介绍楚国历史及习俗,楚人生不离漆器,死也不离漆器。楚国漆器业发达,善于在漆器上绘画,枣漆画成为我国古代独特的艺术珍品,如,长沙黄土岭出土的彩绘车马人物花纹漆奁和长沙颜家岭出土的绘有图案的漆奁。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学生基本上来自长沙,这里结合长沙出土文物学习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这样对教材进行处理和根据学生现状分析后,教材内容极大地进行了扩展,降低了教材知识的难度,学生很容易从不同的层次上对教材进行多维度的感知。学生有了对楚文化的了解和对楚地艺术品色彩、造型、纹饰特点的认识后,在设计漆盘的活动中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现在的学生喜欢时尚,不喜欢传统的东西。然而中华民族如果缺失了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和自身的特色。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每个中国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了解、传承和发扬。作为教师,我们既要重视地域、传统的课程构建,又要在全球化、多元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地探索,寻找本土与多元、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中国民间美术,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爱上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花圃》一课,教材通过花卉图案图形置换活动,让学生体会创意的乐趣,强调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中活动二:“运用生活中你喜欢的、有意义的或有情趣的形象,设计出具有新的象征意义的图形(置换花瓣)。”
通常老师会教学生“骨式画法”绘制花卉图案。笔者发现用此法设计较复杂的图案非常耗时且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于是把“画”改成了“剪”。
中国的民间剪纸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中“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同一种图案,这种剪纸的效果跟本课“活动二”的练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将纸折叠,同学们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设计创意图案,而后通过一剪一打开便得到一张漂亮的剪纸。置换的图形可以是传统的吉祥图案、动物、花卉等,也可结合同学们关注和喜爱的内容设计富有时代感的新型图案。
创新表现方式、关注传统美术的时代转换与未来发展运用,符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于2011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人员培训会议”上提出的“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展新要求”的教材编写原则,更能通过传统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关注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情怀。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应充分挖掘美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和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与美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无声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深深地感知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出学生对民间美术遗产的珍惜之情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