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树影树影·鬼影·现实影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97 浏览:71011
论文导读: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抒发了作者渴望摆脱现实,逃避到“另一世界”的理想。很多人认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哀愁是对现实的哀愁,喜悦是作者身处荷塘月色中摆脱了俗务获得自由的喜悦。这些无疑都是有根据的。但若是说作者沉浸在荷塘月色中而忘却了俗务,我觉得还有待商榷。确实,作者在四五段中,把荷塘、月色描写得很优美,作者自己也俨然一副沉浸于优美景色中而忘了俗务的姿态,但并不能就此说,作者在优美的自然中就忘却了现实,忘却了自己。
我们还是从文本中两段景物描写来看。
在文本第四节,作者似乎已沉浸在月光下的荷塘美景中了,从这里我们只看出作者此时内心的喜悦。这一段写景比较明朗,虽然是在淡淡的月光下。作者写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荷花是“袅娜地开着”,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到荷花的“清香”;写到荷叶“更见风致了”。这些景,作者都写得很美丽、动人,同时给人明亮的感觉。按照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里朱先生所写的应该是有我之境,既是有我之境,那么作者笔下这么优美的景象当是他内心的反映,即此时此刻作者沉浸在荷塘月色中,他的心情是喜悦的。
但在第五节中,笔者认为,写景就不如第四节那么明朗了。朱先生在第五节中给景色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他写到了“青雾在荷塘中浮起”,“叶子和花”“像笼着轻纱的梦”,“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尤其是写到“月光是隔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了树照过来的”这些描写使第五节的景不如第四节明亮。尤其是作者在描写“高处丛生的灌木”时,说灌木“落下岑参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我当时读到这一句话时,心生疑惑: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有些恐怖的,中国人都不太喜欢的喻体来形容树影呢?形容树影的喻体可谓多矣,作者为何单选这一个“鬼”?虽然说第五节前面的景物描写不是很明亮,但是也不至于让人感到阴森森的。选用“鬼”这个喻体,是明显和这两段的景物描写总体风格不太吻合的,那作者为什么还选用这个喻体呢?如果说“青雾”笼着轻纱的景物,还只是为了增加景物的朦胧美的话,那么,这个鬼影,着实让人害怕了。我想,这里不只是真的在写树影,而是朱先生心中的影,还是阴影,这就是让他难以摆脱的如鬼一般的现实。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同时代他人论述、他的同时期作品及他的家庭情况来验证。
(一)从他人评述来看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朱先生虽沉浸在美好的自然中,但心中的阴影并未消散,他始终未能忘却社会,忘却自我。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1927年7月,此时正是朱先生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朱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由于现实在压迫着他而内心是非常茫然的。
(二)从作者同时期的其他文章来看 作者在1926年3月写的回忆“3.18”惨案的《执政府大屠杀记》的文末说“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办?”作者内心很愤怒,但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该怎么办”的选择;此外,作者于1928年2月7日写的《哪里走》中对时代的威胁“心上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也就是说作者对时代还是有一种畏惧之心的,为什么畏惧?无非是时代的黑暗罢了;在这样的时代中,作者“只想找着‘自己’好走的路罢了”,但哪里走呢?作者很是慌张。那么我们会想,他就做个革命作家好了,只是当初作者对革命的阶级又持有偏见,认为:“他们的眼,见的是革命,他们的手,做的是革命;他们忙碌着,紧张着,革命是他们的全世界。文学在现在的他们,还只是不相干的东西。再则,他们将来虽势所必至地需要一种文学——许是一种宣传的文学——,但现在的他们的趣味还肤浅得很,他们的喉舌也还笨拙得很,他们是不能创作出什么来的。”这其实涉及的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作家问题。作者不愿意创作肤浅的革命作品,又由于自己“在性格上,是一个因循的人”也不大适合做革命者,可同时作者内心又很清醒地知道“我们的阶级,如我论文导读:
所想的,是在向着灭亡走”,在这些矛盾面前,究竟做一个什么样的作家,什么样的人,作者徘徊不定,茫然无措。
(三)从朱自清先生对家庭的看法上 朱先生在家庭琐事上,在众多的孩子的磨折下,是颇以为累的。他在1928年10月写作的《儿女》中说由于有了五个孩子,觉得“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走才好”,孩子的吵闹使他“若坐在家里看书或写什么东西,管保一点钟里要分几回心,或站起来一两次的。若是雨天或礼拜日,孩子们在家的多,那么,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也写不出一个字的事”,甚而至于到他“曾给叶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的好”,孩子的事情让朱先生烦不胜烦。孩子多的家庭让作者无所适从,很是烦恼。连静下心来看书写东西,也不能,不要说参加革命了。总之家庭的拖累也让朱先生无法安心,总也不能从中找到恰当的方法解脱,心情也一直处在茫然不错之中。
所以我觉得这里的树影就是他心上阴影的投射,是对现实失望、不满的阴影,是对自我何处可去的彷徨的阴影。这些阴影太浓,即使处在美好的自然之中,他也无法忘却。所以,他选用了“鬼影”这个喻体。“鬼影”和下文“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些语句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虽然作者在《荷塘月色》的四五段中给我们描述了优美的荷塘月色,虽然他曾在文中交代说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虽然他似乎也真的在享受荷香月色,但这个“鬼影”却暴露了朱先生真实的心迹,他并未在这美好的“荷香月色”中忘却自我、忘却社会,忘却那让他忧虑的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