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博物馆以社会公益属性看生态博物馆建设中专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01 浏览:15473
论文导读:
摘要:在论述生态博物馆的内涵与实践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中国在生态博物馆的本土实践的经验和历程,从分析生态博物馆的非盈利性、参与性、利他性等公益属性及表现出发,剖析了我国生态博物馆本土化中理论层面的本土化理论体系不完整、规划层面的生态博物馆类型的多样性不足与经济利益驱动、实施层面的建设速度缓慢、保护力度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不协调现象,进而提出围绕社会公益属性为目标完善本土化理论体系、倡导模式多样性及健全管理制度等对策建设。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公益属性;本土化
1671-1165(2013)02-0069-13

一、生态博物馆的内涵与实践活动

(一)生态博物馆的产生及相关定义

生态博物馆的产生,有直接的理念源泉和社会文化推力。生态博物馆的先驱者法国博物馆学专家源于:论文封面www.7ctime.com
雨果·德·瓦兰(Hugues de Varine)认为,瑞典1891年建立的斯堪森(Sknsen)露天博物馆是生态博物馆的前身;挪威20世纪20年代的“民俗博物馆”主张的把文化遗产与地方环境结合保护的理念,是启发生态博物馆遗产保护理念的源头;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博物馆运动被认为是生态博物馆理论产生的直接社会文化因素。雨果·德·瓦兰:《20世纪60-70年代新博物馆运动思想和生态博物馆用词和概念的起源》,张晋平译,《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3期。新博物馆运动中,产生了一些试验性和非传统性的博物馆,如墨西哥创建了以著名的人类博物馆为核心的六大博物馆建设,本土的“专家”展出和讲解他们自己的文化;美国诞生了关爱非洲裔居民的以阿那克斯亚邻里博物馆为代表的“邻里博物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Scandinia,指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和罗马尼亚也建立了多个户外博物馆。英国生态博物馆学家彼得·戴维斯(Peter Dis)指出,这些“博物馆”的存在主要是迎合了日益高涨的环保主义思想,以及实现一种政治需要和时代需要Peter Dis:《Ecomuseum: A Sense of Place》,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9,p.3.。
针对生态博物馆定义的研究很多。早在1980年,法国博物馆学专家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i Riviere)最早提出了这个理念,他对生态博物馆的定义全篇700余字,描述近乎散文,主要强调了生态博物馆是处于不断进化中的,被他本人称之为“一个进化的定义”。
在里维埃提出生态博物馆理念的第二年,法国政府就颁发了更为简洁明确的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方式,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现其有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中国博物馆》,2001年第2期。该定义是根据法国政府官员弗朗索瓦·密特朗 ( Francois mitterrand) 、马克·凯瑞恩(Max Querien)的一份文化改革报告的精神制定的,强调文化遗产应该做原地保护而不是将遗产博物馆化。
同年3月,国际博协自然历史委员会推出的定义中,较为全面详细的解答了生态博物馆的性质、本质、表现手段等问题:“生态博物馆是这样一个机构,通过科学的、教育的,或者一般来说的文化的方式、管理、研究和开发一个特定社区的包括整个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整个传统。因而这种生态博物馆是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和发展的一个工具。生态博物馆在管理上使用所有手段和方法来准许公众以一种自由的和负责的态度来理解、批评和征服它面对的问题。本质上,生态博物馆是为了达到其意愿的变化,使用工艺品、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的环境作为它的表现手段。”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中国博物馆》,2001年第2期。
在中国,生态博物馆理论的引进人苏东海对生态博物馆的定义是:“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我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的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论和新方法。”苏东海:《生态博物馆的思想来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摘要)》,《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3期。他认为生态博物馆有整体保护、原地保护、自我保护与动态保护四个特点,并强调生态博物馆由居民自己拥有、自己保护的重要性。

(二)生态博物馆的本质及特征

关于生态博物馆本质和特征的问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国际博协瑞典国家委员会主席科吉尔·恩格斯托姆(Kjell Engstrom)与法国学者瑞伍·里瓦德(Réve Rivard)的观点。
科吉尔·恩格斯托姆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概括出生态博物馆的五条特征:(1)多学科性。与传统博物馆按一个学科划分博物馆不同;(2)地区性。不是指行政地区,而是由文化传统,自然传统和经济生活的融和体。如一个矿区、河谷、村镇;(3)开阔性。不局限于建筑;(4)协调性。和当地居民协调起来,反映他们开拓记载和介绍自己历史的愿望,不是简单的兴建研究中心。
瑞伍·里瓦德关注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差异,强调生态博物馆的所有活动都需要利用当地居民的共同记忆,并于1988年提出了两者的对比公式:
传统博物馆=建筑++专家+观众
生态博物馆=地域+传统+记忆+居民
生态博物馆虽然并没有找到一个固定准确的模式,但国际学者普遍认可其最主要的四个特点:整体保护、原地保护、自我保护与动态保护。生态博物馆是“正在生活着的社会的活标本”,它的理念建立于文化遗产应尽可能原状地保护和保护在其所属社区及其环境中,并且着重强调原居民生活与展示的主客关系。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摘自:学生论文www.7ctime.com
2010年,浙江安吉继承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规划模式,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建立起“一中心四大类多个展示区”的规划结构,为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开创下良好的基础。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以建设安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景观为核心,并且以当地举办的“美丽乡村”的乡村建设活动为基础,继贵州黎平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之后,在村民自我规划、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民建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公众参与的力度上,有了较显著的突破。但不难发现,安吉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过度流失,所以“安吉特色”成了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毋庸置疑,中国生态博物馆的三种本土化模式在数量上、在类型上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多元、历史论文导读: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7ctime.com当初挪威博
悠久的大背景、大环境明显是不匹配的
(2)经济利益驱动:贵州生态博物馆最初的规划阶段中,就已经确立了既要保护文化,又要发展经济的原则。现实告诉我们,“不论是搞生态博物馆也好,还是搞文化保护区也好,如果不和村民的脱贫致富发生联系,是不会得到村民拥护的”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3期。。特别是在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消除贫困、脱贫致富、发展经济奔小康才是首要任务。只有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才能得到当地政府和社区村民的拥护和关注,村民才能自发地起来参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
从实际来看,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对当地居民来说最大的收益是切实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政府的项目资金与扶贫政策改善道路设施、提高居住水平,村民可通过为游客提供餐饮食宿、贩卖工艺品、组织表演团队等来增加收入。但与此同时,也开始形成另外一种完全不属于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传统技艺无人继承,那种流于应付的民俗表演与讨价还价的生活变成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和新的独特文化,本土文化在开放发展中难免沦为弱势。
挪威博物馆学专家约翰·杰斯特龙在协助中国建立梭戛生态博物馆时曾坚决反对居民向游客兜售旅游产品,且要求资料信息中心也不能像一般博物馆那样收取游客的门票费。他反复强调,生态博物馆绝不等同于一般的旅游景点,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展示当地文化,而非创收。但是现实却不尽如意,梭戛生态博物馆馆长徐美陵曾说:“早些时候的确是按杰斯特龙的要求去做的,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存在很大的困难,首先是社区内居民的脱贫太强烈,无法控制,也不忍心去控制;其次是博物馆如果不适当收一点费,就根本无法维持下去。”潘年英:《矛盾的“文本”梭戛生态博物馆田野考察实录》,《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反观那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博物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发自觉的保护行为,生态博物馆的职能基本不包括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更不需要成为扶贫扫盲的工具。“经济利益”已经成了本土化实践中衍生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理论的新特征。

(三)实施层面

(1)建设速度缓慢。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关注生态博物馆,20余年我国共建立生态博物馆24座,但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47.5%,较改革开放之初的19.4%提高了28.1个百分点,城市建设的日益扩张不断侵蚀美丽的乡村和宝贵的农田,不断破坏古老的街道和积聚地方文化的巷弄。文物古建失去与其协调的环境,非物质文化失去其存在的文化空间。正如梁思成先生对当年北京的思考:“我们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塔,而且必须爱护它的周围整体和邻近的环境。我们不能坐视,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物遭受到各种各式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它们委屈在不调和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梁思成:《北京城——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文集》第五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
一些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城市扩张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之后,开始反思发展思路,倡导重塑人文尺度的城市发展模式。我国近年来虽然开始重视文化空间的保护,实施建立生态博物馆、建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历史街区等一系列措施,但与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建设速度不成比例,保护跟不上建设。有些“先拆毁、后重建”的“保护”行为,更是忽略了文化空间的不可再生性,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一旦流失,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传统风格一旦变异,人居环境一旦破坏,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2)保护力度不足。我国至今建立的20余座生态博物馆,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内蒙古等西南、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其中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就占17座。其共同特点是生态博物馆所在地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受外部影响较少。以我国物质文化的多样性而言,我国生态博物馆保护对象类型单

一、保护力度不足。

中国生态博物馆主要汲取了挪威经验,以民族文化和村寨生活为保护重点,但生态博物馆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世界范围内生态博物馆的主题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法国生态博物馆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历史学、地理学和地区经济活动方面。比如最早建立的克勒索蒙特索生态博物馆,是为了保护并复兴克勒索这个法国18世纪晚期重要的工业区的工业文化;法国博莱塞生态博物馆是一座12世纪的城堡,它的保护范围内有很多珍稀的鸟类和植物,并且是欧洲淡水龟的栖息地,博莱塞生态博物馆一方面致力于保存和介绍博莱塞地区的建筑、景点、乡村等文化遗产,一方面在保护本地自然遗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瑞典生态博物馆着重考虑近期的,接近生活的文化遗产。比如博格塞根(Bergslagen)生态博物馆以“钢铁铸就的小镇”为标语,这里曾经是瑞典钢铁的主要产地,以保护工业遗产景观为主,并进行一些工业考古活动。英国的可马丁屋(Kilmartin House)是考古资源丰富的不列颠岛屿之一,它虽没有以生态博物馆命名,但是具有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内涵和工作模式,它以保护考古学遗产和丰富的自然遗产为主,包括古老的基督教石刻、中世纪风格的古堡和工业革命的痕迹。 [3]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当初挪威博物馆学专家杰斯特龙正是按这一原则设计和创建梭戛生态博物馆的。但由于当地村民缺少文化的自觉性,政府过度的“文化”,这一制度实施不久即土崩瓦解。我国建立生态博物馆从不缺少各种理论研究者,也不缺少各种实践创新的方案,但我国生态博物馆至今没有一个能宏观协调各方利益,将各项规划与措施落到实处的组织,从而导致生态博物馆的巩固与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7ctime.com
 

(五)完善居民自主管理制度

挪威博物馆学专家马克·摩尔(Marc Maure)认为社区成员不应该被动接受来自专家的广播消息,而要承担活动角色政府和专家不能代替居民成为生态博物馆的主人。马克·摩尔:《生态博物馆:是镜子,窗户还是展柜?》,张晋平译,《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3期。生态博物馆公益属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居民的公众参与程度。正如意大利学者毛里齐奥·马吉(Maurizio Maggi)指出:“使居民懂得他们文化传统变化的进程,使他们拥有工具去面对这种变化,这可能是生态博物论文导读:
馆至关重要的一点。”毛里齐奥·马吉:《关于中国贵州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博物馆考察报告》,张晋平译,《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3期。
加拿大魁北克生态博物馆的居民自主管理体制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影响力,他们认为“公众的参与不仅是我们的根本宗旨,而且也是我们积极寻求和提倡的,社会给予我们的帮助常常出乎我们的预料,公众所提供的帮助不仅限于义务服务,还有资金方面的援助,魁北克地区生态博物馆主要或者说几乎全部是由单位赞助和个人捐款兴建起来的”雷内几·里瓦德:《魁北克生态博物馆的兴起及其发展》,苑克健译,《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1期。。加拿大生态博物馆提高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就是社区居民的培训,1980年,魁北克上比沃斯地区的“全社会之家生态博物馆”,建立了代表下属13个村子的用户委员会(user committee),还开设了260人参加的博物馆学课程培训,社区居民培训“是生态博物馆实践中的一个创新,它使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日臻完善,并且鼓励人们去讲解生态博物馆学,是为社区开发提供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雷内几·里瓦德:《魁北克生态博物馆的兴起及其发展》,苑克健译,《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1期。。
五、结语
生态博物馆以提高社区居民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以村民“自我拥有、自我保护”为目标,带有强烈的公益属性,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引入中国已将近20年了,但中国生态博物馆的本土化实践仍在摸索中,生态博物馆公益属性还未得以完全发挥,很多代表地方性文化没有得到保护并展示给世界,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效,一方面还需在不断的本土化实践中,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不同地域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模式。
[作者简介:唐晓岚,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石丽楠,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