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950 浏览:119296
论文导读: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入情境,让学生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审美能力
1 利用教材,努力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要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教材中所选文章,大多都是久传不衰的名人佳作,有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感人的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情节,生动的语言。教师如能披文入情,剖析精激,则不仅传授了语文知识,训练了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美的敏感。这就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切入点。
1.1 渲染审美氛围。教师用精美亲切的感人语言,述意趣横生的人物,渲染景物;或者演示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从而创造出一种审美情境。如我在教《春》导入时,对春天美景动情的描述,历代描绘春的佳句的朗读,使教室春意融融,学生仿佛淋浴在春光之中。我讲《背影》在讲台上艰难地演示文章攀爬月台之情景,令学生热泪盈。这种情景,使审美主体处于情感的共鸣之中,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急于对所学课文去作审美鉴赏。
1.2 精心选择美的载体,教学时,据各种文体的特点,选择美感目标更为集中的内容作载体。一般说来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是不可多得的载体,除此之外,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记叙文也可适当选择,把它作为美的载体。有时运用各种辅助手段也是审美的载体,如学古诗,可造用《十面埋伏》、《梁祝》、《将军会》等古筝伴读,还可用有关的插图照片、实物标体,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2 在朗读中感知语文作品的语言美
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3 培养浓厚的审美兴趣,感知美
一位智者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是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通过各种手段,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凭借一些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在思想相关联的情境氛围,搭起美的歌台、情的舞台,把学生带进一个情趣盎然的美感王国。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引导,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学生立场变化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这是授课首要考虑的因素,笔者曾在此基础上作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唐诗宋词比较鉴赏”课,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与朗诵,也较有感情,一时蔚然成风,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热烈,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3.2 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我放了琵琶独奏曲《忧思》,那凄美幽怨的曲调本身就是一段故事,再配以多媒体画面——“荒野幽径图”,学生听了后立刻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3.3 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只要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4 感知语言内涵,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体验性学习应立足与课堂,让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敞开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感悟语言,欣赏语言,内化语言,积淀语感。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论文导读:示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我们也正是期望通过这些仿写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
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美的热情。如语文的仿写题中,所提供的例句一般语言简明,构思新颖,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学生在阅读品评之后进行仿写,会有很高的热情,进而积极地去创作佳句、创造美。
如有个仿写题是请学生根据例句仿写一组句子——“种子如果害怕被埋没,就永远不能发芽。”学生随即创作了许多精妙的句子。如“蜡烛如果害怕焚身,就永远不能发光。”“航船如果害怕触礁,就永远不能远航。”……一个个饱含哲理的语句,显示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我们也正是期望通过这些仿写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造就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2] 朱自清 《论诵读》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第114页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第1-6册。
[4] 贺清贞 《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年4月
[5] 梅宝树 《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
[6] 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