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略论卡夫卡作品中死亡意识-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562 浏览:132327
论文导读:境遇里。”“比如,如果我……别人自然是完全没有责任的。”④而在性幻想中,卡夫卡格外垂青窗户,就像大海会使某些人产生的冲动一样,窗户对卡夫卡而言,似乎意味着某种死亡的诱惑,或者说卡夫卡经常会将的意念投射到窗户上。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了对跳窗的设想,甚至认为打开窗子把自己扔出去应该是一件很了
摘 要:死亡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作家往往通过作品中对死亡的描摹展示自我死亡意识的独特性。卡夫卡作品中死亡意识的独特性在于,死亡是自由的、美好的、崇高的。
关键词:死亡意识 独特性 卡夫卡
对于无法逃离死亡宿命的人类而言,死亡意识具有决定个体生存方式与态度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作家,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审美意义。作家往往通过对死亡的描摹,如主人公死亡模式、死亡场景、死亡意象等来展示自我死亡意识的独特性。卡夫卡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其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作品中表现为——死亡是自由的、美好的、崇高的。

一、 死亡是自由的

关于自由,卡夫卡这样说:“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他愿意这样生活时,他是自由的……第二,在他可以选择这一生的行走方式和道路时,他是自由的;第三,他的自由表现在,他作为那样一个人(他有朝一日将重新成为那样一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个人),怀着这样一种意愿: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着这一人生道路走下去,并以此方式恢复自我。”①显然,卡夫卡理解的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存方式,并执著于此。作为作家,卡夫卡所追求的自由无疑是写作的自由,在他眼中任何与写作无关的事物都是对自由的束缚。现实生活中对普通人而言最平凡的人和事——职业、家庭、爱情,在卡夫卡的世界中却统统变成了写作自由的障碍,并在他的内心中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激烈的冲突;世俗人的身份——职员、儿子、情人,仿佛要将作为作家的卡夫卡撕成碎片,来满足俗世的生活需求。所以卡夫卡说:“他(作家)不是巨人,而是生活在这个牢笼里的一只或多或少色彩斑斓的鸟。”②
现实生活中自我充满束缚的生存体验被卡夫卡推而广之成为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类与生存的关系恰如他 “一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③的寓言,充满了无处逃遁的束缚。所以在卡夫卡作品中“活着”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与束缚有关的意象:或者是狭小、封闭的空间,如艺术家的笼子、格里高尔的卧室、梦者的坟墓与棺材;或者是莫名而强大的力量,如随意剥夺儿子生命的父亲、追逐老光棍的赛璐璐球、让小动物恐惧万分的咝咝声。这些象征束缚的意象不但将人物推入到与世隔绝、令人窒息的生存空间中,更将他们置于如影相随、无法脱离的绝望中。
在充满束缚的生存状态中,卡夫卡不得不以敏感的心灵日复一日地体验着生活的琐屑无聊、空虚压抑,所以他迫切地渴望死——自由的死。因此在他的日记、书信、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倾向:“长大成人,但年纪轻轻便已死去,或者甚至于……我现在也许就是处在这种境遇里。” “比如,如果我……别人自然是完全没有责任的。”④而在性幻想中,卡夫卡格外垂青窗户,就像大海会使某些人产生的冲动一样,窗户对卡夫卡而言,似乎意味着某种死亡的诱惑,或者说卡夫卡经常会将的意念投射到窗户上。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了对跳窗的设想,甚至认为打开窗子把自己扔出去应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在封闭的空间中,窗户因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性而成为自由的象征,所以卡夫卡不管天气如何,一年四季都喜欢开着窗户睡觉。而在作品里,窗户同样是作者自由情感的载体,成为频频出现的与自由相关的意象。片段《倚窗眺望》《凭窗闲眺》和《临街的窗户》都通过窗子出主人公对外部世界的渴望,与现实世界相比,经过窗子过滤的世界充满了更多的魅力与生机,“他透过这房间的三扇窗户望着大海的波涛,观赏着汹涌澎湃的欢快,心潮起伏,仿佛他这五天来从未看见过大海似的。”⑤在封闭的空间以及难以摆脱的梦魇式处境中,对窗而坐或凭窗远眺也成为主人公的习惯性动作,就连变形后的格里高尔也不例外。他经常试图爬到窗户旁边,在失败之后,“身体靠着窗子,显然是在回忆那种自由的感觉,以前他向窗外眺望就是为了得到那种感觉。”⑥
与死气沉沉、毫无希望的生相比,卡夫卡认为推开窗子纵身一跃仿佛是最自由的舞蹈,因为束缚是生者永远的命运。就像我们一看到推销员似乎就看到个甲虫、K一出现就带着土地测量员的身份、儿子生来就是父亲的儿
子、农民一生都是等待者一样,只有死亡才是他们摆脱桎梏获得彻底自由的唯一途径。所以当卧室从家变成了格里高尔的坟墓、笼子从艺术家的舞台变成了他的死床、赋予生命的父亲又宣判了儿子的死刑、为农民打开的门又为他关闭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不是深深的失望,而是如释重负的轻松。

二、死亡是美好的

死亡作为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在作家的笔下通常通过凄凉的氛围、绝望的情绪、扭曲的身体、痛苦的挣扎甚至是的场面来展示死神的残酷无情,而在卡夫卡的笔下,死亡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目。翻开卡夫卡与死亡相关的作品,我们发现,无论是作为一个事件还是一种归宿,卡夫卡都似乎在有意淡化死亡的悲剧性。他笔下的死亡常常是美好的,死者或宁静安详如饥饿艺术家,怀着对艺术的坚定信念从容而逝;或温情脉脉如格里高尔,满载着对亲人的爱默默离开;甚至于美丽,乃或优雅:《在流行营》中残酷的杀人机器竟然被精心设计成一件精美绝伦、工艺精湛的艺术品,行刑的时候,没有而代之以美丽的死亡装饰——“文字周围必须刻上许许多多的装饰性图案;文字本身像一条细腰带一样绕身体一圈;身体的其他地方用来刻装饰性的图案”⑦;《一个梦》中的约瑟夫·K则是一个被死亡的美丽所诱惑的者,他梦见艺术家在自己的墓碑上刻着纯金的名字以及显赫的装饰,于是欣然走进了坟墓;《判决》中的儿子以优秀体操运动员的优美姿态飞身入水,而《煤桶骑士》中的穷人则以优雅的姿势升到冰山的上空。
卡夫卡在作品中对死亡美好的描绘绝非偶然,这是他一生对死亡思索追求的结果。他认为死亡的美好在于它真正超越了世俗生活的琐碎无聊,纷繁无序而使个体获得永恒的安宁,因此他不但在作品中用纯真的情怀过滤了死亡的悲哀、痛苦,凸显了死的柔美、宁静,而且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始终怀着对死亡的美好想象。在生命的后期,除了美好的爱情之外,应卡夫卡的要求,鲜艳的水果和鲜花一直陪伴在他的床前;由于喉头癌的折磨,作家只能用笔传达简短的信息,而他关注最多的是“紫罗兰”“芍药花”;在弥留论文导读: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3页。④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5页。⑤{6}{7} 卡夫卡著,韩瑞祥、仝保民选编:《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第63页,第92页。参考文献: 曾艳兵.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6. 尼古拉斯·默里

之际,当他的情人多拉手捧鲜花来到他的身边,他竟然睁开了眼睛,努力呼吸花的香气,然后死去。这些场景给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以至于许多年之后,医院的护士依然记忆犹新。总之,卡夫卡通过绝无仅有的死亡实践传达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死亡并不可怕,它可以是从容淡定,甚至是优雅美丽的。

三、死亡是崇高的

卡夫卡作品中的死亡同时充满着崇高的意味,这是因为死者通常是卡夫卡式的悲剧英雄,如奋斗者、殉道者和拯救者。在他的作品中,奋斗者带着与生俱来的卡夫卡式的执著,殉道者携着令人扼腕的献身精神,拯救者怀抱着耶稣式的救赎在死亡之路上飞奔。《城堡》中的K是奋斗者的典型,无论他被读者赋予何种解读,我们都不能否认他那令人肃然起敬的执著精神。且不说他在进入城堡的努力中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单单就为进入城堡而进行的种种精明的算计以及与此相关的反反复复的希望与失望就足以使普通人自叹弗如,甘拜下风,无怪乎有人称他为“现代的浮士德”。而《在流行营》中的军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殉道者,为了维护前任指挥官的权威,证明刑具是实现公正的必要保证,他判决并执行了自己的死刑。从旁观者的角度评说,他愚昧可悲、咎由自取,但这只不过是别人的视角,又与他何干?站在他的立场上,能够怀着对信仰的忠诚,自豪地与死神携手正显示了作为殉道者的崇高。《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拯救者,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父亲的衰老、母亲的病痛、妹妹的前途从来都是他最深的牵挂:变形前他从事自己讨厌的推销员工作,忍受工作的枯燥、同事的流言、上司的苛责,只为家人可以衣食无忧;变形后,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为家庭的累赘时,他选择悄悄地死去来使家人获得解脱。《饥饿艺术家》中的艺术家则集奋斗者、殉道者与拯救者于一身。在对艺术追求的执著方面其与K无异,但与K带着明显市侩式的狡黠、希望借助他人的力量迂回进入城堡相比,艺术家的执著就显得更为崇高。为了维护艺术的纯洁,追求艺术表演的完美境界,他不但忍饥挨饿,还要费尽心机证明自己的清白,虽然遭到更多的误解,但是却从来不曾动摇;在为艺术而献身的命运上,艺术家与《在流行营》中的军官颇多相似,当饥饿艺术与死亡表演都已成为明日黄花时,他们坚持选择了殉葬的命运。作为拯救者,艺术家似乎并不成功,因为他的死并不能拯救饥饿艺术的衰落。他的救世精神在于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气与执著诠释了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可调和,以孤独的死亡否定了庸俗大众的随波逐流。就像卡夫卡在短暂的一生中以无比的忠诚执著于文学创作的自由一样,无论是前路辉煌还是希望渺茫,只是在坚定地向前、再向前,就像《万里长城建造时》中接受了皇上临终嘱托的大臣一样,为了一个承诺而在生活的荆棘丛中不知疲倦地左冲右突,哪怕遍体鳞伤。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卡夫卡现实中充满痛苦的生存体验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与卑微地、耻辱地、无望地活着相比,死亡是自由的、美好的、崇高的,所以他不但频频通过作品对死亡进行艺术阐释,而且时时陷入到对死亡的幻想中。但是卡夫卡最终没能成为一个者,因为他无比清醒地认识到,与生相比,死亡更能剥夺他创作的自由,这也正是卡夫卡的伟大之处。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聊生活中,卡夫卡竭尽全力在生活与创作中疲于奔命,在作家与世俗身份中穷于应付,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是一个作家,一个追求完美的作家,他渴望孤独的创作生活,却生活在世俗的喧嚣之中;他是一个死亡追求者,每日沉浸在死亡的幻想中,却不能自由地完成死亡的跳跃。其中的挣扎、迷茫、忧郁、绝望在卡夫卡的日记与书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期在夹缝中生存的卡夫卡最终在心力交瘁中英年早逝,而他的一生似乎也成为一个关于死亡的悖论:即死亡是自由摘自:7彩论文网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的,可是卡夫卡不能自由地死,因为他是作家;死亡剥夺了卡夫卡创作的自由,却使他的生命与创作成为了不死的神话。
①{2}{3}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3页。
④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5页。
⑤{6}{7} [奥地利]卡夫卡著,韩瑞祥、仝保民选编:《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第63页,第92页。
参考文献:
 曾艳兵.卡夫卡与中国文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英]尼古拉斯·默里.卡夫卡[M].郑海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3] 林和生.犹太人卡夫卡[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
作  者:刘宏凤,文学硕士,河北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