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浅谈浅谈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及教学对策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941 浏览:35742
论文导读:
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摘要:中学阶段的学生,成熟与纯真并存,是每个人人生旅途中心理和生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音乐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对音乐认知的过渡性、对音乐兴趣的动荡性、对音乐审美的社会性、对音乐表现的闭锁性。我们必须在掌握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设计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关键词:音乐心理特点;音乐教学;策略
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化,情绪的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过程中,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也有别于成人,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许多方面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将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概括为“过渡性”“动荡性”“社会性”“闭锁性”。我们音乐教师也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那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音乐方面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点有哪些?

一、中学生音乐心理特点分析

1、中学生音乐心理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化,情绪的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在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他们的心事往往也带有过度、动荡的特点。音乐的认知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相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机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与成人相比,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高,常常存在表现性和片面性。中学生比小学生更易于接受音乐理论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一般来说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学习目的的迁移。他们对于作曲家、演奏家、作品的时代背景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从旋律、节拍、曲式结构、风格等方面综合的理解感受音乐作品,这些都体现了中学生的进步。
2、从对音乐的审美方面来讲。随着身心上发生的变化,他们的青春期心理也开始萌动,慢慢地,他们对很多的新生事物感到好奇、渴望,然而有时也会迷惑。于是他们开始有了自己崇拜的青春偶像,在行动上,也会模仿电影明星、歌星的打扮和各种交流方式。可是有些中学生追求“流行”非常盲目,不论好的、坏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照单全收,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发展。
3、从对音乐的意识方面来讲。中学生由于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开始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注意的视线也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别人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自己。面对这些,大多数学生会采用“自保”的态度,不愿当众表现自己,显出一定的“闭锁性”。应该说,中学生普遍喜欢唱歌,但由于初中阶段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歌声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音高不准,音色混沌,甚至沙哑。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时,不免产生焦虑、自卑的情感。
4、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个性心理的重要时期。相对小学生而言,中学生在音乐审美认知、音乐审美经验以及音乐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在音乐审美、音乐表现过程中更具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接受和创造音乐。

二、根据中学生音乐心理特点开展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策略一:以趣导学。如果一个中学生没有理想,缺乏学习的动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那么,即使他的智力再好,任何成功也将和他无缘。所以在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因素正趋发展的中学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导向,为学生身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是音乐课程教学中不容推卸的责任。
策略二:交流互动。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其实,交流和互动是日常教学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只有经常进行信息的交流,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沟通、交流、学习,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在音乐教学中,信息、情感的交流,就是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传授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及时地反馈给教师。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更轻松、更快乐地学习,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策略三:多元拓展。在我们的教学进程中,应该多注重教学指导思想从重技能形式向重作品内涵的理解论文导读:
转变,鼓励学生在对作品内容进行挖掘的基础上,更敢于有创意地运用技巧。老师在对学生的演奏演唱及欣赏教学中,应更多地融入相应文化知识的讲解,对作品作出全方位的诠释,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知识,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关联,在这些联系中感受和表现,突出美感的体验,增加理解和感受力,从而培养他们和谐的人格。
策略四:师情陶冶促发展。有魅力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人格上的魅力,其次是要具备学识上的魅力,这样的教师,才会是充满幸福感的魅力教师。
总而言之,音乐教学是一门情感性的艺术,它对人的感情陶冶有着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其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只要我们善于抓住中学学生这一阶段性的心理特点,再有效地利用新教材,结合各种科学的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我们才可以说,面对中学生心理的“危险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准备好了。
参考文献:
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 993.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 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 朱则平.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