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开放性如何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开放性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96 浏览:13548
论文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以往偏执于知识的追求,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不但可以熏陶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和经历,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方法,希望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开放性教学 有效教学 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学情的变化,以往那种格式化、复制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领会和运用。目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老师走过场、搞形式,敷衍了事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参与性极低。其实《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相连的课程,必须实施开放性授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才能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一、创设教学方法,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天生智力的差异几乎不复存在,而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开放性教学就是响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培养,可以极大的挖掘学生的潜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力,培养他们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很差,他们学习的动力主要取决于学习的内容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寓教于乐,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在公共汽车上》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学会尊老爱幼,做一个文明的社会小公民。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选择生活化的场景,在网络上下载有关乘车的宣传片,乘车中不文明的现象,进而辐射到交通法规,讲解一下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一步一步的让学生明白,在社会公共场所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授课之后,开展学以致用环节教学,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自觉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针对内容,布置小组作业,让他们结合身边的事并发挥想象,以《公交车上的对与错》为主体,自主设计表演,通过情境教学,这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各方面的能力。

二、认真研究学情,实现因材施教

小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阅历较为肤浅,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还局限在对教材的学习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社会反映的一些实事,小事,如果教师不能剖析这些问题的话,其教学效果是非常糟糕的,教学过程也终究是流于形式。《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视野来看待社会的,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认真的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现状,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诠释教材中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学会引导,让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体验式教学和自主参与式学习。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我是独生子女》时,教师首先让做好功课,了解班级里面哪些是独生子女,哪些不是?独生子女在个性上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哪些差异?独生子女存在哪些问题和不好的习惯等?当然,如果老师直接讲述,学生不一定认同老师的说法,有可能会有反抗的心理。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可以采取我们比一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大家来找茬(独生子女自身或者非独生子女自身)的游戏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在第一个环节的游戏,大家在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之下,学生比较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找到自己的原因;在第二课环节,属于开放性的课题,学生一般也会在嬉闹的环境下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学会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习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实现生活化教学,把知识化繁为简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开放型综合课程。它以学生的视角和经验出发,内容涵盖了品质道德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大众科学教育等。为此,这种开放性的学科在授课时一定要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我们知道,与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相比,教材永远是滞后的,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的实际,把课程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把知识生活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然后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进而提高自身素养。对于教育的回归,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即生活。但是对于生活化的教学素材的选取并不是没有章法的,并不是随意选取的,是需要有效的整合教学内容及日常生活的完美结合,素材必须体现出知识性和生活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吴凤敏.新课改下如何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2013(02).
陈劲松.如何让学生参与《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分析[J].学周刊.2013(14).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