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圣凡一体:礼与生命价值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62 浏览:14320
论文导读:
摘要:生命价值是个宗教性不足,由此本论文也可称为“农民宗教”探讨。与圣经-先知型宗教信仰不同,中国农民在道德生活中获得生命价值的超越体验,即神圣价值内在于历史经验,世俗生活包含了“终极关怀”。与当代新儒家以经典文本入手解读中国文化“内在超越性”精神的办法不同,作为一项社会学探讨,本论文是在较为的广泛的农村调研基础上对农民道德生活实践所做的经验理解。农民“圣凡一体”的道德生活模式,表现了“道德替代宗教”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农民的道德生活具备宗教性,“非神论的宗教性”表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文化特性。“礼”是沟通社会、自我与心灵的文化符号,“礼”体现出历史经验性,又具有超历史经验的价值。由“礼”所塑造的“社群”生活、自我人格与心灵体验皆具有超越其历史经验形态的神圣价值。这表现在农民身上则体现为,“礼”即家庭制度和家庭规范所构建的“人-家庭”结构,在“宗”的理念参与下,具备了超越社会学范畴的宗教性。即,农民参与家庭生活而实现人际性自我,农民担负家庭责任的历程便为其道德生命舒展,农民依托于自然肉体而完成道德生命过程,便实现其生命价值。“礼”既是规范家庭人际联系的社会,也是建立“我-宗”结构的生命。生命赋予个体生命价值,奠定家庭人伦的价值基础,是家庭制度的合法性来源。“礼”的最重要特点是否定“原子式”个人,家庭亲密联系排斥个体性、私人性自然情感表达,家庭人伦为自然联系的化。“非个人主义”的社会学特点恰恰是传统农民德性生活的实践基础,而这与崇尚个人自主性的现代自由主义观相冲突。在现代语境下,礼的生命维度被忽略,传统“礼法”成为革命的对象。从现代自由主义理念为参照的近代从来的政治社会革命对传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改造,礼的二维一体性造成了变革突破政治社会学范畴,演变成为“宗教革命”。或者说,改造农民道德生活的传统社会学形式,便是在瓦解农民的生命理念。农民的道德理念转化为“人伦日常之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多重力量的意义下,农民道德生活的两项重要社会学基础逐步瓦解,一是传统家庭制度,二是乡土熟人社会。这是与意识形态层面上的理念变迁同等重要的。经历过家庭革命和乡土熟人社会变迁之后,中国逐步产生出“个体化”的社会结构,即传统社会组织超个体的实体性结构被打破,一切社会组织都可从化约为独立个体的结构形态。被改造后的农民道德生活,在理念上崇尚个体自主性,在实践中通过立法保护个人“权利”。新的道德生活正接近实现人的社会自由。在没有上帝的中国语境下,纯粹社会自由带来了生命价值衰落的困境。或者说,自由主义观只能解决社会自由不足,而不能满足传统生命被摧毁后的价值失落不足。对于农民而言,“我-宗”的生命系统随着传统“人-家庭”的社会结构瓦解后,新的婚姻家庭生活变成纯粹世俗事物的堆积,婚姻家庭本身丧失价值基础。中国“宗教革命”具体体现为家庭生活的世俗化,这对于自古从家庭为“终极关怀”对象的中国农民而言是致命的。所谓的“私人生活”和“公共政治生活”都属凡俗社会性范畴的事物,并不满足农民的宗教性需求。自新文化运动算起,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社会自由的目标正逐步实现,而生命价值层面的心灵自由不足随着传统文化符号的神圣性衰落正日益严重。由此,未来的中国社会建设不仅要着眼于社会性层次,更重要的是解决宗教性层次的不足。以逻辑上讲,最关键的一点是重新向文化符号注入神圣价值内涵。关键词:礼论文生命价值论文社会论文生命论文“人-家庭”论文“我-宗”论命论文文化符号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4-6
Abstract6-9
目录9-12
1 导论12-29

1.1 引子12-13

1.2 宗教、家庭(族)与生命价值13-18

1.3 礼的含义与维度18-21

1.4 道德的社会科学探讨21-27

1.5 结构与章节安排27-29

2 亲密联系中的情与礼29-58

2.1 亲密联系的边界29-34

2.2 人情与人伦34-38

2.3 情之礼化38-44

2.4 礼的功能44-49

2.5 道德人格49-52

2.论文导读:

6 道德实践原则52-58
3 礼的二维58-86

3.1 人伦即礼58-64

3.2 “宗”的意识64-69

3.3 德性69-75

3.4 人性论前提75-81

3.5 礼的宗教性81-86

4 宗教与生活86-115

4.1 农民的生命观86-93

4.2 灵魂与祖先93-98

4.3 化的超自然界98-103

4.4 仪式的作用103-108

4.5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08-115

5 生命价值的社会学基础115-143

5.1 家庭的制度性115-125

5.2 乡土社会的归属系统125-131

5.3 熟人社会的濡化机制131-138

5.4 道德生活的结构138-143

6 家庭的革命143-172

6.1 家庭边界的固化143-150

6.2 变革的亲密联系150-155

6.3 法律与婚姻家庭155-161

6.4 革命与个体自由161-167

6.5 变迁与区域性167-172

7 德性之后的与价值172-211

7.1 个体化结构172-179

7.2 “过日子”中的情与义179-187

7.3 公私之辩187-194

7.4 圣凡之间194-199

7.5 政治与信仰199-206

7.6 社会主义美德206-211

8 社会、自我与心灵211-229
8.1 社会性与超越性212-214
8.2 自我的“本质”214-219
8.3 心灵的自由219-224
8.4 人文主义的遭遇224-229
致谢229-231
参考文献231-241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