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糖类产油微生物菌体高值化利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45 浏览:16114
论文导读:酵母色素含量测定252.2试剂及仪器25-262.2.1实验试剂252.2.2实验仪器25-26第三章菌体破壁及粗多糖分离纯化26-543.1引言263.2热水破壁26-333.2.1微藻热水破壁工艺26-303.2.1.1菌体底物浓度26-283.2.1.2浸提温度28-293.2.1.3浸提时间29-303.2.2酵母热水破壁工艺30-333.2.2.1菌体底物浓度30-313.2.2.2浸提温度31
摘要:本文探讨产油微生物微藻和酵母提取高附加值成分的工艺。寻找合适的破壁办法、分离路线对糖类、油脂、蛋白和色素成分进行提取,使得产油微生物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产油微生物湿菌体分别采取热水、酶法从及热水-酶法耦合破壁处理。热水破壁有利于糖类提取,不利于油脂和蛋白的浸提,微藻色素对热较敏感,酵母色素却有一定的耐受性;酶法破壁对目标产物的提取起推动意义。本文确定热水-酶法耦合破壁条件:90℃~100℃热水2.5h,酶量添加12g/L~14g/L水解5h。糖类和蛋白分离时,三相分离法效果最好,微藻和酵母的多糖保留率达到85%~89%,蛋白脱除率73%~78%。红外检测微藻多糖主要为硫酸性多糖,酵母多糖主要为甘露聚糖。微藻油脂和色素分离,酸处理使叶绿素变为叶绿酸,进而制备叶绿素铜钠盐,乙醇-正己烷双液相系统分离油脂。气相分析确定微藻油脂甘油三酯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硬脂酸。皂化反应使酵母色素和油脂得从分离,后继续在油脂钠盐溶液中加酸,使油脂钠盐变为脂溶性的游离脂肪酸,油脂气相分析确定酵母油脂甘油三酯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硬脂酸。关键词:微藻论文酵母论文高值化论文糖类论文蛋白论文油脂论文色素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12
第一章 绪论12-22

1.1 产油微生物概论12-13

1.1 微藻12-13

1.2 酵母13

1.2 微生物细胞破壁办法13-16

1.2.1 冻融法14

1.2.2 超声波法14

1.2.3 高压匀浆法14

1.2.4 酸热法14-15

1.2.5 热水抽提15-16

1.2.6 酶法16

1.3 活性物质提取及纯化办法16-19

1.3.1 油脂16-17

1.3.1 油脂提取16

1.3.2 油脂脱色16-17

1.3.2 多糖17-18

1.3.3 叶绿素及叶绿素铜钠盐18-19

1.4 本文探讨思路及内容19-22

1.4.1 探讨目的和作用19

1.4.2 探讨思路和案例19-22

1.4.2.1 微藻资源化探讨案例20-21

1.4.2.2 酵母资源化探讨案例21-22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办法22-26

2.1 分析办法22-25

2.

1.1 生物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计法22

2.

1.1 微藻生物量测定22

2.

1.2 酵母生物量测定22

2.

1.2 微生物油脂定量分析22-23

2.

1.2.1 索氏提取法22

2.

1.2.2 有机溶剂直接萃取22-23

2.

1.2.3 气相色谱23

2.

1.3 蛋白含量测定23-24

2.

1.3.1 考马斯亮蓝法23-24

2.

1.3.2 凯氏定氮法24

2.

1.4 多糖含量测定24

2.

1.5 藻色素含量测定24-25

2.

1.6 酵母色素含量测定25

2.2 试剂及仪器25-26

2.1 实验试剂25

2.2 实验仪器25-26

第三章 菌体破壁及粗多糖分离纯化26-54

3.1 引言26

3.2 热水破壁26-33

3.

2.1 微藻热水破壁工艺26-30

3.2.

1.1 菌体底物浓度26-28

3.2.

1.2 浸提温度28-29

3.2.

1.3 浸提时间29-30

3.2.2 酵母热水破壁工艺30-33
3.

2.1 菌体底物浓度30-31

3.

2.2 浸提温度31-32

3.

2.3 浸提时间32-33

3.3 酶法水解破壁33-37

3.1 微藻33-35

3.3.

1.1 酶量33-34

3.3.

1.2 酶解时间34-35

3.3.2 酵母35-37
3.3.

2.1 酶量35-36

3.3.

2.2 酶解时间36-37

3.4 热水—酶法耦合水解破壁37-40

3.4.1 微藻37-38

3.4.2 酵母38-40

3.5 粗多糖溶液脱蛋白纯化40-51

3.5.1 微藻40-46

3.5.

1.1 Sevage 法40-42

3.5.

1.2 TCA 法42-43

3.5.

1.3 三氯乙酸—正丁醇法43

3.5.

1.4 三相分离法43-45

3.5.

1.5 微藻四种粗糖液脱蛋白办法对比45-46

3.5.2 酵母46-51
3.5.

2.1 Sevage 法46-47

3.5.2.2 TCA 法47-论文导读:90-92作者和导师介绍92-93附件93-94上一页12
48
3.5.

2.3 三氯乙酸—正丁醇法48-49

3.5.

2.4 三相分离法49-50

3.5.

2.5 酵母四种粗糖液脱蛋白办法对比50-51

3.6 多糖的基本性质和结构51-53

3.6.1 微藻51-52

3.6.

1.1 基本性质51

3.6.

1.2 红外光谱51-52

3.6.2 酵母52-53
3.6.

2.1 基本性质52

3.6.

2.2 红外光谱52-53

3.7 本章小结53-54
第四章 油脂和色素的提取分离54-64

4.1 引言54

4.2 微藻油脂和色素分离54-59

4.

2.1 酸反应54-55

4.

2.2 双液相系统的建立55-58

4.

2.3 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58-59

4.

2.3.1 工艺条件58-59

4.

2.3.2 叶绿素铜钠盐产品分析59

4.3 酵母油脂和色素分离59-63
4.

3.1 碱反应59-61

4.

3.2 酸反应61-63

4.4 本章小结63-64
第五章 色素成分分析及稳定性探讨64-76

5.1 引言64

5.2 微藻色素成分分析64-66

5.

2.1 薄层层析法64-65

5.2.

1.1 展开剂的选择64

5.2.

1.2 色谱分析64-65

5.2.2 柱层析法65-66

5.3 酵母色素成分分析66-69

5.

3.1 薄层层析法66-67

5.3.

1.1 展开剂的选择66

5.3.

1.2 色谱分析66-67

5.3.2 柱层析法67-68
5.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68-69

5.

3.1 样品制备68

5.

3.2 分析办法68

5.

3.3 色谱分析68-69

5.4 酵母色素稳定性分析69-75
5.

4.1 样品制备69

5.

4.2 分析办法69-70

5.

4.3 光照与色素稳定性70-71

5.

4.4 温度与色素稳定性71

5.

4.5 酸碱与色素稳定性71-72

5.

4.6 氧化剂、还原剂与色素稳定性72-73

5.

4.6.1 氧化剂72-73

5.

4.6.2 还原剂73

5.

4.7 常用添加剂与色素稳定性73-74

5.

4.8 防腐剂与色素稳定性74-75

5.5 本章小结75-76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6-80
参考文献80-84
附录 1 实验试剂84-86
附录 2 实验仪器86-88
致谢88-90
探讨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90-92
作者和导师介绍92-93
附件93-94